文/李偉
校園足球運動損傷的防治常識
文/李偉
“只有普及青少年足球,才是中國足球的未來,這也是任何一個國家足球發展的重要基石!”
——蔡振華
任何運動都是有受傷風險的,尤其是足球這樣對抗激烈、身體接觸頻繁的運動項目。一旦受傷,既會降低青少年的運動能力,又可能對其生長發育產生不利影響。那么,我們該怎么在娛樂、訓練和比賽時避免受傷呢?如果損傷出現,我們又該如何及時準確的處理,迅速恢復并重返綠茵場呢?
兒童青少年骨骼正在骨化發育,彈性大、易變形,韌帶柔軟松弛,關節活動度大;骨的形態在經常性體育鍛煉作用下,骨密質變厚、肌腱韌帶附著點(骨結節、粗隆,突起、髁等)增大。同時肌肉也在發展,大肌肉比小肌肉發育早,手和腳部小肌肉發育較慢,所以小動作的精確性較差,收縮速度、力量和耐力都較差;15~18歲,肌肉機能日趨完善,對身體的調節控制的能力也增強,性成熟期后女子的肌肉發展不如男子,肌肉力量一般約為男子的65~70%。心臟興奮性強,神經系統控制力弱,心肌較弱;呼吸肌力差,肺活量較小,運動后易于產生乳酸;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高,靈活性較高,但注意力不易集中,動作不夠精細。
因此,相比成人,兒童青少年的肌肉、心肺和神經系統均易于疲勞,同時也更容易恢復;身體柔韌性強,力量耐力弱,可塑性強。
據調查,足球運動損傷發生率最高的是軟組織挫傷,其中以肌肉損傷(如挫傷、拉傷等)比例最高,其次為韌帶撕裂(如膝關節、踝關節)、關節脫臼、皮膚擦傷、腦震蕩等。嚴重時,劇烈撞擊或摔倒可造成骨折(見圖1)。
(一)急性軟組織損傷
1.足球運動中急性軟組織損傷常常發生,突然啟動或加速時造成的大腿前后群肌肉的拉傷、肌腱斷裂。
2.沖撞對抗會造成的大腿肌肉挫傷。
3.突然的變向或沖撞造成的踝關節扭傷(見圖2),或膝關節韌帶損傷。
4.早期及時恰當的處理,對于損傷恢復甚至運動能力的保持都至關重要。
5.處理常識:目前遵循POLICE原則。
(1) 保護受傷肢體,以免再傷(Protection);
(2) 受傷部位至少休息24~48小時(Rest);
(3) 冰敷受傷區域,止痛并防止出血,可用冰塊或冰袋(Ice)(見圖3);
(4) 壓迫損傷部位,防止出血及水腫(Compression);
(5) 抬高患肢以避免患肢水腫(Elevation)。
(二)慢性軟組織損傷
1.肌腱是肌肉與肌肉骨骼附著點的連接部分,多發生慢性損傷,其中發生在腱止點部位的損傷,稱為“末端病”,如髕腱炎。
2.處理常識

圖1 常見足球運動損傷分布圖示

圖2 足球運動員比賽中踝關節扭傷
(1) 預防為主,運動前的熱身、牽拉,運動后的冰敷、牽拉及放松;
(2) 及時調整訓練量以及方法。

圖3 急性軟組織損傷的處理
(三)骨折與骨骺損傷
1.足球運動身體接觸頻繁,對抗激烈,常造成骨折現象,以脛腓骨骨折最多見。有些運動損傷是青少年發育過程中所特有的,比如脛骨結節骨骺炎,長期訓練造成運動員脛骨結節處骨骺損傷。還可見骨組織的勞損,如脛骨疲勞性骨折,一般調整訓練量,減輕或停止局部負擔,多可自行愈合。
2.處理常識:提高防護意識,發生骨折不可自行處理或搬動,需由專業醫療人員處理并及時就醫。開放性骨折不可盲目復位,閉合性骨折需規范固定,現場可使用簡易夾板和繃帶完成固定(見圖4)。
(四)運動性猝死
1.較為少見,但最為兇險。
2.處理常識:進行必要的定期心臟醫學檢查(見圖5),避免過度疲勞,了解基本急救知識以及技能。
(一)損傷原因
1.準備活動不充分,簡單活動肌肉、關節沒有達到運動的條件;
2.動作技術不正確;運動強度和運動量過大;

圖4 骨折處理圖示
3.身體素質差,在運動中強度、難度較大時,體能和技術達不到應有的水平而勉強為之;
4.氣候、運動場地、運動器械差,尤其是運動場地小且不平會直接造成關節扭傷。

圖5 運動員心臟病篩查的“歐洲模式”(摘自《足球醫學》)
(二)建立校園足球的損傷預防體系
1.校園足球運動損傷科普課程
開展人體解剖學、運動生理學及體育保健等方面的課程,使學生了解自己的身體,樹立自我保護和公平競爭的良好習慣(絕大多數足球損傷是由違規比賽造成的),防止足球運動時損傷。比如,不佩戴眼鏡踢球,不使用危險動作(見圖6、圖7)。
2.校園足球運動損傷培訓制度
對體育教師和基層教練進行基礎運動損傷培訓和認證,提高足球運動損傷的防護意識和知識,避免青少年采取錯誤的技術動作,盡可能減少損傷,并對損傷提供及時準確的現場處理。
(三)完善運動場地和器材的監控

圖6 踢球時危險的技術動作

圖7 自我保護意識不足
應加大足球場地設施的投入,定期維護保養,最大限度地減少因場地器材問題而導致的運動損傷。
(四)規范的足球運動損傷專項預防措施
1994年,成立了國際足聯醫學評估與研究中心(F-MARC),除了評估流行病學數據,損傷的單個風險因素以及環境因素對運動員的影響外,F-MARC還致力于制定一套針對于預防足球運動損傷和提高人們健康水平的方案。
1.核心訓練
“核心”代表一個機能單元,包括軀干?。ǜ辜?、背?。┖凸桥枧c髖關節。研究表明,核心穩定性在預防損傷中舉足輕重(見圖8)。
2.神經肌肉控制訓練
有證據表明,運動專項的神經肌肉控制訓練方案能有效的預防膝部和踝部的損傷(見圖9)。
3.超等長收縮和靈敏性訓練

圖8 常用核心力量測試及訓練方法圖示
超等長收縮是指肌肉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產生最大力量的運動,可增強肌肉、肌腱和韌帶的功能。靈敏性是快速的減速、加速或變向的能力。超等長收縮和靈敏性練習是預防計劃的重要部分,尤其對于預防前交叉韌帶(ACL)損傷,對其他膝部和踝部損傷也有預防作用(見圖10)。
4. 足球專項訓練(見圖11)。

圖9 FIFA“11+”神經肌肉控制訓練圖示(摘自《足球醫學》)
5.損傷防護措施與設備的使用:支持帶、肌內效貼、各種保護性支具等(見圖12)。
6.訓練前后的牽拉:訓練前牽拉可有效防止肌肉拉傷,訓練后牽拉可緩解肌肉疲勞(見圖13)。

圖10 FIFA“11+”大腿后群肌肉超等長訓練圖示(摘自《足球醫學》)

圖11 FIFA“11+”專項訓練圖示(摘自《足球醫學》)

圖12 支持帶及支具使用圖示

圖13 下肢肌肉牽拉圖示
[1] 國際足球聯合會(FIFA).足球醫學[M].2008.
[2] 裴益民.體育衛生學[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13.
李偉,運動醫學博士,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體育醫院康復科醫師、中華醫學會注冊醫師,中國青少年足球發展計劃執行委員會特約運動醫學專家,《中國學校體育》雜志特約專欄作者兼運動醫學顧問,主持并參與完成了十余項省部級課題,先后發表了核心期刊論文十數篇;曾任國家女子足球隊隊醫、國家少年男子足球隊隊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