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董 茜 圖| 畢克勤 冉 文
重慶軟件的“硬度”
The “Hardness” of Chongqing’s Software
◇ 文|本刊記者 董 茜 圖| 畢克勤 冉 文
這是官方公布的權威數據:今年上半年,重慶全市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01.54億元,同比增長22.13%,其中軟件業務收入496.98 億元,同比增長24.65%。
公布的信息中還有,中冶賽迪連續8 年入圍中國軟件百強企業名單。
也許可以做一種順理成章的邏輯推理——軟件業務收入的提升,以及軟件龍頭企業的崛起,見證重慶軟件行業的“硬實力”。

“龍頭企業的引入,為重慶帶來了軟件技術實力的整體提升。重慶軟件行業的增長拐點出現,把軟件行業帶入了高速增長的快車道。”重慶市軟件行業協會的李昕,特意翻看了過去的一些數據。她口中所說的拐點,來自于2006年的重慶軟件及信息服務業收入增速。


2006年,重慶軟件及信息服務業收入增速高達110.36%,此前的2005年,該行業的收入增速為60%。
更早一些時候,重慶軟件及信息服務行業的收入增速,按李昕的說法是“在個位數上下浮動”。
什么原因造就了如此快速而且大幅度的增長?李昕認為,這與行業巨頭企業的引入和合理化布局分不開。
2016年8月5日,惠普重慶生產基地制造的第一億臺筆記本電腦正式下線。
這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
我們可以做一個線條式的回溯。首先是惠普,早在2005年便與重慶市政府開展了惠普全球軟件服務中心重慶分中心 (GDCC)合作項目,此后陸續在重慶布局和開展了包括全球軟件服務中心、全球測試服務中心、中國呼叫中心、內銷電腦生產基地、筆記本電腦出口制造基地、重慶大學城資源共享網絡平臺、打印與成像設備制造基地等八大項目。隨后,NTTDATA、霍尼韋爾、微軟、富士通、宏基、富士康、廣達等知名企業,以及中興、華為、金蝶等巨頭,紛紛將發展版圖鎖定重慶,通過業務外包等形式,為重慶本土企業提供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機會。
巨人肩上的風景獨好,本土及周邊軟件企業也蜂擁而至。以北部新區、西永微電子產業園為核心的構架版圖,不斷向外延伸。周邊的港城工業園、茶園新區、萬州光電產業園等多個特色產業園區,逐步支撐起軟件行業大版圖的空間布局。
僅看其中一例,即可明了這其中的“鯰魚效應”:2005年,中興重慶軟件基地入駐,因其而聚集的數字通訊、軟件、IT等高新技術產業,吸引周邊入駐的企業就達到3000多家。
轉型,發展,這就像“適者生存”的大自然法則一樣,再正常不過。
重慶軟件行業也概莫能外。
肖靖,在重慶軟件行業從業6年。他很清楚地知道,軟件技術含量低、靠低價搏取市場的日子已經快到頭了。“技術含量低的軟件公司,就得依靠信息化力量轉型。僅僅靠殺價奪得市場,很快也會被這個市場淘汰。”
他已經看到重慶軟件行業巨頭們的轉變。此時,如果要尋找下一個機會,就要看清當下企業轉型的真相。
從軟件實力來說,金蝶公司堪稱國內行業巨頭。但就算這樣的巨頭,最近幾年也開始謀變。公司設立起咨詢部門,并以獨立品牌獨立收費,對準國內一線咨詢公司,為用戶提供多功能咨詢服務。
這個部門成立的背后,是金蝶整體向服務轉型的龐大計劃。
一個做軟件的公司,轉向做咨詢服務,這毫無懸念地招致業內一片唏噓。但這樣的唏噓尚未落音,即被金蝶的一次行動擊落。
2016年3月,業內專家與數百家重慶制造業企業共聚“互聯網+智慧工程”高峰論壇。這場被視為重慶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如何落地的聚會,幕后主辦方正是金蝶軟件。
在這次論壇上,金蝶演繹了轉型后的無數種可能——隨時隨地可辦公的云之家、打開手機就能查看運營數據的金蝶K/3wise運營魔方……金蝶移動應用專家演示著移動下單、移動報銷、移動審批等移動應用如何幫助“智慧工廠”實現智能管理。
在那個場合,金蝶軟件(中國)有限公司助理總裁兼重慶分公司總經理羅軍,西裝筆挺。他的致辭極具鼓動性:“制造業這兩年發展艱難,不少制造企業面臨倒閉。想要突破目前困境,就必須依靠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創新、轉型。創新不只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通過信息化解決生產中的問題,迎來發展。”
羅軍提出的信息化解決方案,切中了兩化融合的重點。依托信息化的快速發展,軟件行業的轉型升級道路,開始逐步清晰。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全市軟件業務收入中,信息技術服務板塊收入同比增長29.4%,高于軟件產品和嵌入式系統軟件兩個板塊。” 這是軟件行業協會李昕關注的問題,信息技術服務的高增長,逐漸成了當下市場淘沙的大浪。
毋庸置疑,十全十美只是一種美好的愿望,包括正在向市場展示自己實力上的“硬度”的重慶軟件業。在從事軟件行業的肖靖看來,重慶軟件業的榮光背后,也還留著遺憾。
這種吐槽是有原因的。
“比如規模小,比如非理性的價格戰。”肖靖說這句話時,正跟一幫軟件行業的朋友在一起。看得出來,肖靖有吐槽的意味。
2016年7月29日,肖靖接到客戶的電話,另一家同行公司給客戶報了一個8萬元的“勁爆價”。這單業務,肖靖跟蹤了兩個月,按照客戶的訴求,他所在的一家重慶本土軟件公司,給出了10萬元的一個軟件系統報價。沒想到,僅10多天時間,另一家本土軟件公司就直接把價格降到了8萬元。
“10萬元已經是幾次討價還價后的價格了,價格基本上已經觸底,再降價,這單業務談成的可能性很小。”肖靖在這邊吐槽,旁邊的朋友則感嘆,他所在公司的一個核心開發人員,被外省一家公司高薪挖角,即將離職。
在崛起、發展的背后,肖靖與同行一樣,清醒的意識并未被榮耀與光環淹沒。他們看到了重慶軟件業的另一面,即本土軟件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還需“練內功”,“大公司做的項目,不僅在專業領域扎根很深,系統軟件服務也值得我們本土軟件企業學習。”
肖靖說這話的地方,正是那家朋友們經常聚會的小飯館。飯館不遠處,是中冶賽迪的辦公區域,其旗下的軟件技術,已引領這個集團化龍頭企業連續8年進入“中國軟件百強企業”,去年實現軟件業務收入45.14億元,名列百強名單第22位。同樣,中煤科工集團重慶研究院有限公司也以實現軟件業務12.43億元,躋身百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