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科技學院基礎部,廣東 東莞 523083
熊 雙,王 磊
Xiong Shuang, Wang Lei
?
體育教育(定向運動方向)專業發展前景分析
1前言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地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健康的理解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新層次,對體育的認識也更為深刻。1983年定向運動傳入我國,在教育、體育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定向運動在我國開始蓬勃發展,全國各地學校定向運動隊如雨后春筍般成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從現狀分析,定向運動人才的匱乏已經嚴重制約了項目的發展,一方面缺乏經驗豐富的專業技術人員,如定向運動教師、高水平教練員、制圖員及賽事活動組織者;另一方面缺乏既能把握體育發展規律,又懂體育市場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為了解決這一困難,2015年7月國家體育總局航空無線電模型運動管理中心、中國定向運動協會聯合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推行“定向運動人才聯合培養項目”,率先在全國增設體育教育(定向運動方向)專業,旨在培養中國定向運動復合型人才,推動中國定向運動可持續發展。
2定向運動方向可持續發展的原因分析
2.1戶外運動興起
戶外運動是為了健康、親近自然、滿足挑戰與刺激的需要,在自然環境下進行的戶外體驗活動。定向運動是意向集體力與智力、競技與娛樂、探險與刺激于一體的運動,在實用性、趣味性及挑戰性方面有著較為明顯的優勢,能夠最大限度拓展體育的空間與時間,老少皆宜,適宜于大眾廣泛參與。首先,定向運動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需要,能夠培養學生戶外生存、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1]有利于推動定向運動在學校的開展。其次,定向運動具有良好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目前我國的大中城市已經有一部分個人或者團體組織開始商業化組織定向運動競賽,如廣東拓銳戶外、北京樂嘉和深圳華瑞健等體育企業,在一些旅游將區或文化勝地也經常會有以定向運動為內容的旅游開發主題。[2]2015年中國定向公開賽分別在江西、安徽、天津、云南和廣東深圳舉行,競賽場地與旅游風景區相結合,競賽期間并舉辦與當地節慶活動相結合的旅游推廣活動,為群眾體育健身的開展提供理想的場地條件,展現了定向運動魅力,對提升城市形象與推動城市旅游業縱深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2.2體育教育專業綜合改革
國家定向運動人才培養基地旨在培養出精通定向運動的專業知識,同時又具有指導定向運動體育旅游項目設計、市場開發、組織能力的一專多能型綜合人才。體育教育專業綜合改革是以達到社會與經濟發展需求的標準為導向,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的優化設計,從而提高育人質量。根據麥可思研究院《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的全國調查數據顯示:2010—2014年中國大學畢業生 “紅黃綠牌”專業名單中,體育教育專業連續5年被列為紅牌專業,就業前景不被看好。[3-7]在此不利背景下,體育教育專業進行綜合改革是與時俱進的。在體育教育專業中增設定向運動方向,綜合了定向運動所具備的教育價值、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是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綜合改革所尋求的新的生長點。綜合學科特色、學科發展方向和區域發展需求,提升人才培養整體水平,使提高育人質量與時代發展有機結合,對推動定向運動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定向運動方向可持續發展的機遇分析
3.1國家政策的導向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綱領性文件《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將定向運動引入高校體育課程體系中;2002年定向運動在第二屆全國體育大會上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2003年教育部下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文件,將定向運動列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必修課程中的主干課程;2004年教育部辦公廳下發《關于開展“體育、藝術2+1項目”實驗工作的通知》,將定向運動納入“體育、藝術2+1項目”;2005年教育部將定向運動列入“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項目;2010年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下發《關于創建全國科技體育傳統校試點》通知,定向運動作為重點推薦的科技體育傳統校項目之一。2015年國家體育總局航空無線電模型運動管理中心、中國定向運動協會聯合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推行“定向運動人才聯合培養項目”,共同成立國家定向運動人才培養基地。國家一系列相關政策性文件的引導與實施,為增設定向運動方向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也為推動定向運動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動力。
3.2體育產業發展的需要
隨著我國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投向休閑、旅游、健身等項目的費用逐漸加大,傳統的鍛煉方式已經不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走向大自然,奔向戶外成為人們休閑、健身的首選。[8]定向運動的興起則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具體體現,其獨有特點能夠滿足人們對更高生活質量的追求。體育產業的發展和壯大有賴于體育消費市場的培育和開發,[9]作為新興體育項目,定向運動商業化發展的優勢是將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通過產業融合形成了體育旅游,利用科技體育平臺,以定向運動為旅游開發主題,組織商業化定向運動賽事,不僅能和體育消費市場緊密聯合起來,有效地刺激體育消費,還能吸引體育消費市場管理人才參與其中。只要正確地引導和規范定向運動商業化運作,能促進我國體育產業前進步伐的同時還能有效的推動定向運動市場化可持續發展。
4定向運動方向可持續發展的優勢分析
4.1專業師資力量優勢
定向運動方向專業要求教師的知識結構具有學科交叉性、綜合性、時效性,既要掌握一定的地理、測繪知識、OCAD制圖、教學與訓練等實踐經驗,又要熟悉定向運動賽事組織和定向運動產品市場營銷,從多個維度進行實踐教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了更好地建設體育教育(定向運動方向)專業,國家體育總局航空無線電模型運動管理中心、中國定向運動協會聯合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成立了國家定向運動人才培養基地,同期成立專家庫,目前基地現有專家17人,青年講師7人,[10]均為中國定向運動界的知名專家。2015年秋季學期將正式啟動體育教育(定向運動方向)專業本科生招生工作,并將選派國內頂尖的定向運動專業技術人才到基地進行輔助教學。而今后定向運動相關的教學與培訓等師資力量將從專家庫中遴選,更好的為體育教育(定向運動方向)專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專業人力資源平臺。與此同時國內也將產生一大批熱衷于定向運動方向理論與實踐研究的體育教學和科學研究人才。
4.2學科特色優勢
定向運動方向專業將由鄭州大學體育學院與國家體育總局航空無線電模型運動管理中心、中國定向運動協會聯合培養,為本科學歷層次,學制四年,學生畢業時將獲得教育學學士學位。定向運動作為符合世界旅游發展趨勢的科技體育項目,課程設置方面上將開設定向運動相關理論、實踐環節共計1000余學時,涵蓋定向運動的賽事組織管理與裁判、項目策劃與營銷推廣、教學與訓練、成績統計與電子計時系統管理、地圖繪制等5大板塊,理論與實踐知識并重。體育教育(定向運動方向)專業的畢業生也將成為既精通定向運動的專業知識,又具有定向運動賽事組織管理、定向運動主題公園旅游項目設計、定向運動服務公司策劃和營銷的綜合型人才。
5結語
體育教育專業中設置定向運動方向,不僅拓寬了體育教育專業領域,還將促進定向運動學科方向理論和實踐體系的構建,制定并完善定向運動人才培養方案,同時為中國定向運動的發展和普及提供大量高規格的專門人才,逐步解決制約中國定向運動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使中國定向運動走上科學化、高水平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王新寶,趙雪敏,張文濤,施瑋.定向運動在我國高校開展的現狀與發展前景分析[J].體育世界(學術版).2008(12):4-5.
[2]張新安,李國軍.定向運動——軍事、體育還是旅游[C].中國定向運動文獻匯編(2005),2005:10-11.
[3]麥可思中國大學生就業研究課題組.2010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4]麥可思中國大學生就業研究課題組.2011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5]麥可思中國大學生就業研究課題組.2012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6]麥可思中國大學生就業研究課題組.2013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7]麥可思中國大學生就業研究課題組.2014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8]高月宏,馮建強,弈翠霞,楊濤.我國定向運動倶樂部的營銷現狀與策略探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7(4):29-31,37.
[9]錢亞輝,喬蘭波.以“定向運動”看體育產業對市場經濟的發展[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0(6):75-76.
[10]http://oacn.sport.org.cn/.
Development Prospects Analysis of the Special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Directional Movement Orientation)
廣東科技學院基礎部,廣東 東莞523083
熊雙,王磊
Xiong Shuang, Wang Lei
摘要:本文圍繞體育教育(定向運動方向)專業的發展前景進行思考,定向運動可持續發展的原因在于戶外運動興起以及體育教育專業綜合改革,在國家體育總局和中國定向運動協會的大力支持下,以我國大力發展體育產業為契機,依托國家相關政策導向,綜合學科特色,積極構建定向運動學科方向理論與實踐體系,完善定向運動人才培養方案,使中國定向運動走上科學化、規范化的高水平可持續發展道路。
關鍵詞:體育教育;定向運動方向;發展前景
Abstract:The paper reflects upon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the special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directional movement orientation) and suggests that the reas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irectional movement is the rise of outdoor sports and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special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massive support of th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 and the China Association of Directional Movement and taking the opportunity of greatly developing sports industry in China, the paper suggests relying on relevant national policy guidance, integrating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s, actively buildi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system of directional movement orientation and perfecting the cultivation plan of training talents of directional movement to make China’s directional movement take the scientific, standardiz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oad of high quality.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directional movement orienta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
doi:10.3969/ j.issn.1005-0256.2016.05.051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256(2016)05-0109-2
第一作者簡介:熊雙(1986-)男,湖北黃岡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Basic Department,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ongguan 523083, Guangdong,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