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春
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遼寧沈陽 110036
新媒體時代下醫患報道“失實”現象探析
陳雪春
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遼寧沈陽 110036
本文通過對新聞真實和社會建構理論進行闡述,來解釋新聞報道“失實”現象。媒體對醫患關系事件的傳播也是影響輿論走向的關鍵因素。新聞媒體是大眾獲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要正確引導輿論走向,做出公正、客觀的新聞報道。但現如今,新聞媒體所做出的新聞報道在很多方面都有失偏頗。這樣的醫患關系經過刻板化和標簽化之后,形成了公眾心中的醫患關系的認知。
醫患報道;新媒體;新聞真實
新聞事業的生命是真實,客觀、公正理所應當成為報道中的第一原則。新聞媒體所有的報道及評論都必須以客觀的事實為根據,同時這也是媒體公信力的體現。只有新聞事實立足于客觀、真實、公正和平衡,才可以被時間反復檢驗和證明。但現如今,新聞媒體所做出的新聞報道在某些方面都有失偏頗。
在醫療糾紛的新聞報道中,有些記者徹頭徹尾引用了患者一方的說辭,對醫院方面完全沒有進行采訪和報道。缺少關鍵醫院方面的說法,致使新聞報道的公正性大大降低。這些現象的出現并不是個別的、少數的,而是普遍的、大多數的,是由于新聞機構的從業人員專業素養的缺失造成的。新媒體的崛起,給傳統媒體帶來危機,刮起了一陣浮躁之風。調查取證過程中不夠深入,片面相信一家之言,缺乏專業的醫療常識,只顧眼前金錢利益,這都是新聞界的不良傾向,造成新聞反轉現象,媒體的公信力逐年下降。
新聞媒體開展輿論監督,把消極罪惡的社會一面公布出來,推動了醫療體制的深入改革。從長遠的角度上看,維護了社會大眾的根本利益。但如果把輿論監督作為制造“轟動場面”的工具,就是媒體道德的喪失。不利于社會整體的醫患和諧,社會信任被長期侵蝕,潛藏危險,從量變到質變的積累,在某一個事件點突然爆發。就此而言,與大堤潰穴的原理非常類似。
大眾感知世界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一方面,通過與周圍社會環境的互動的過程中形成的。另一方面,對社會角色的認知的過程中形成的。也就是社會大眾感知的世界都是社會建構的結果。
李普曼認為,在社會信息化程度發達的時代,一是存在客觀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現實;二是經過媒介選擇和加工之后向大眾呈現的“象征性現實”;三是存在于大眾頭腦中“主觀現實”。第三種“主觀現實”是在基于與現實環境互動過程中的認知基礎上形成的,依賴著大眾媒體所提供的“象征性現實”。這已經不是對客觀社會環境的鏡子式再現,而是一種“擬態”。媒介對于社會大眾是信息源,通過對輿論的塑造來影響人們對社會環境的感知。李普曼引證柏拉圖著作《理想國》中最著名的段落——洞穴隱喻,來論述我們看到的真實是“媒介真實”。我們受到經驗、習慣等因素影響認識世界,這個認識是不理性、不客觀的認識。大多數受到媒介描繪的圖景來建構自己主觀認知。
在社會轉型期的中國,醫患關系愈發呈現出緊張的態勢,醫患糾紛案件頻頻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醫生和患者這兩種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社會角色,與每個人的切身生活利益相關。對于醫患糾紛,從表象上看,是醫生和患者的沖突,但是從更深層次上看,糾紛涉及醫療工作者和社會兩類群體的沖突。在現實生活中,公眾通過大眾媒介提供的文本或者圖形影像等符號來認知醫患之間的關系。通過這種認知創建對方的角色定位和期待,并在對方的現實行為表現的基礎上構建社會意義。當然,每一個社會角色都會產生相應的道德和權力義務的公眾期望,如果社會角色行為與期望產生分歧不一致的時候,大眾媒介所塑造的醫患關系的環境就會加強社會公眾的認知。
目前我國的醫患關系呈現的惡化態勢,讓很多人都對醫療行業產生失望和質疑的態度。談“醫”色變的背后并不見得是從日常生活經驗和患者親身經歷中獲得,相反,大多數人對于醫患的負面感知直接來源于以藥養醫的畸形醫療制度體系、醫療工作者違背醫德收取患者紅包和檢查項目過多等經歷。固然,大眾媒體對醫患關系的塑造成為公眾依賴的主要渠道。培養理論學派提出“主流效果”理論可以給我們啟發。主流效果是指:理應多樣化的價值觀,因接觸電視而變得與電視所呈現的意見主流相似。由于長期接受大眾傳媒的受眾,其對外部環境的認知和觀點和主流媒體趨于一致化。以傳統新聞報道為例,醫患負面新聞帶來話題性,吸引大眾的關注。首先,潛移默化的加強受眾對醫患關系負面認知,并影響他們的行為。其次,新聞報道文本帶有不可逆轉的情感傾向,引導著事件輿論走向。因此,呈獻給受眾的醫患真實并不是對現實客觀世界的客觀反映。
如今,媒體對醫患關系事件的傳播和塑造也是影響輿論走向的關鍵因素。首先,網絡上的醫患議題有很多,但是許多新聞事件缺后續報道不足。其次,媒體消息來源單一,傾向于高話語權的職業,例如醫生、政府、權威人士和專業媒體。再次,作為醫患關系的主體之一,來源于患方的消息太少。他們被認為是話語權低的群體,大多數意見被拒之口外,更嚴重的是,常常被媒體打上“情緒化”“不理性”的形象。最后,網絡上關于醫療工作者的形象充滿了悖論。批評性報道中對醫生常常丑化,例如就診態度惡劣、給患者開昂貴的進口藥劑、診療項目大多貴而無用等。而在醫患沖突報道中,對醫生同情、理解的話語較多,例如,連續工作24小時以上、帶病堅持等。這些都只是停留在事件上,淺層化問題和淡化問題。每個事件發生后,能夠讓大眾了解事件背景、經過以及原因,更多普及全民醫學素養才是媒體的職責所在。
作為新聞媒體,大眾獲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要正確引導輿論走向,做出公正、客觀的新聞報道。要正確樹立醫患關系,以社會和諧和國家穩定為大背景,杜絕虛假、過度渲染的新聞。呼喚媒體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提高廣大自媒體平臺的新聞素養。在報道新聞中應該搜集多方觀點,不要肆意抹黑和歪曲一方的說辭,造成公眾誤解。完善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必要時應該對事件的背景進行補充說明。加強新聞評論,樹立主流價值觀,分清醫療事件真偽,多角度、深層次分析建言。建立網絡輿情監督平臺,把握社會醫療熱點,及時對新聞源頭進行核實和報道,避免謠言散播。
要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和媒體宣傳方向,適時加強對醫務工作者奉獻精神的宣傳,不斷改善醫方在患者心中的形象。建立網絡評價系統,設置完善的網絡平臺,監測網絡輿情,防止對醫患糾紛和醫療事故的過度宣傳。管制自媒體平臺對醫患糾紛和醫療事故的過度宣傳,進行新聞消費。
醫療衛生是一項專業性極高的職業,并沒有完全為大眾所熟知,而且事故的認定一直以來飽受爭議。由于對醫療專業知識的缺乏,記者在報道中使用的詞匯,需要謹慎對待和斟酌,以免造成社會恐慌和動蕩,避免妖魔化的醫生形象,減少對醫生的刻板印象的認知,讓公眾最接近事實的真相。
[1]白劍鋒.中國式醫患關系[M].北京:紅旗出版社,2011(12):20-40.
[2]萬陽.醫患糾紛的媒介呈現[D].合肥:安徽大學,2015(5):10-15.
[3]楊惠林.媒介再現與社會現實建構[J].紅河學院學報,2011(3):57-59.
G2
A
1674-6708(2016)171-0023-01
陳雪春,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方向為新媒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