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雪(蘇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蘇州 215006)
?
素質教育背景下青少年體育素養的研究①
耿雪
(蘇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蘇州 215006)
摘 要: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承擔著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之重則,但近年來,國民體質監測報告顯示我國青少年身體素質在持續下降,體育總局和學校相關部門也通過采取各種政策與措施試圖提高青少年的體質水平,但效果不佳。體育素養作為健康素養的重要方面,因其可通過有效的體育行為提高自身健康的綜合能力而受到學者們的格外重視。該文僅對現有相關的青少年體育素養的研究進行闡述,總結現有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礎上指出研究的重點、難點,未來主要研究方向和所需要注意的問題等。
關鍵詞:體育素養 青少年 素質教育 健康 評價
目前體育素養的相關研究主要包括體育素養的概念、構成、評價指標、現階段青少年體育素養的水平、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這些方面,每一方面都引起學者們的普遍關注,都有可能成為提高青少年體育素養、改善青少年體質水平、提高國民身體素質的關鍵點。
關于體育素養的定義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種觀點。有學者認為體育素養是體育素質。如姚蕾教授[1]認為體育素質是在人的一定的先天生理基礎上,由后天獲得體育知識、技能并經心理系統內化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體育個性特征和體育能力的總和。另一部分學者認為體育素養是體育文化素養。如李英心[2]認為體育素養實際上就是體育的文化水平。
簡而言之,前者重體育輕素養,后者重素養輕體育,雖都比較準確地闡述了體育素養的內涵但都是片面、不完整的。因此在前面研究的基礎上有學者提出比較中和的解釋,如李平[3]等認為,體育素養是人們通過對體育知識的學習和對體育活動的參與而形成的各種體育能力和行為的綜合表現。目前雖沒有形成公認、統一、全面的體育素養的概念,但也已經比較合理、科學地解釋了到底什么是體育素養。筆者比較傾向于余智[4]提出的羅列式概念“體育素養是在先天遺傳素質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環境與體育教育的影響所產生的,包括體質水平、體育知識、體育意識、體育行為、體育技能、體育個性、體育品德等方面的要素綜合體育素質與修養”。此概念較為中和、完善地解釋了體育素養并將其相關的部分盡可能地囊括其中,比較全面、有特點。
由于概念的不統一也導致評價體系的無法統一。目前的學者們大多根據自己的理解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如于秀[5]等認為應遵循主體性、科學性、可測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則建立科學的指標體系,采用理論篩選、特爾斐法和AHP層次分析法等多種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通過選取較有代表性地區展開調查后從而確定能夠科學、系統地反映城市學生體育素養水平的評價指標。其評價體系的一級指標包括體育認知、體育行為和體質技能,二級指標包括體育知識、體育意識、運動參與、鍛煉習慣、體育道德、體質水平和運動技能。陳琦[6]則認為應打破原有的重視運動技術、運動能力的評價體系,把體育態度、興趣、終身體育意識、習慣和能力都納入評價體系中,確立顯性和隱性結合的評價體系框架并且將顯性與隱性、過程與結果、起點與進步相結合地進行操作,并對中小學生體育素養評價的指標和權重有所側重。
而唐靜萍[7]認為傳統的評價多是在特定的考試環境下進行,對學生單個技術運動的掌握情況和體育知識、規則的記憶與正誤判斷能力的評價,缺乏在運動實踐中運用知識和技能能力的判斷,導致學生難以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技能,處理問題的能力較差。為改善這一現狀在評價過程中應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并注意與發展過程相結合,注重學生感情的獲取等。其評價體系主要由體育態度、興趣和習慣、體育知識、體質與技能、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能力這6方面構成。楊文運[8]等認為評價體系要從單一的生物學評價或運動技術評價向綜合性評價轉變,從學校的階段體育向終身體育轉變,從體育態度、興趣與習慣、體育技能、體育知識、體質與體能、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體育文化素養這6個方面構建新時期的青少年體育素養評價體系。
以上可以看出雖然大部分學者是在非統一的評價指標且其權重并不相同的情況下對體育素養進行評價,使得評價出的結果準確度有待考證且較難進行橫向比較,但其原則和本質基本一樣,都是盡可能選取較為具有代表性、能綜合全面反映學生體育素養水平的指標,這樣的比較結果在某個層面上仍是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筆者認為學校體育素養評價指標體系中,不僅要把“體育認知”“運動習慣”納入評價范疇,更要把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態度放到首位,把知識技能、理解退后到第二位,以達到評價體育素養指標的科學性、全面性,使其能更好地反映學生體育素養的水平。不但看學生在體育課上達到的絕對水平即測評時的結果,更要重視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進步幅度與努力求知程度。承認學生的遺傳、個性差異,注重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發展。
為了客觀全面地了解我國國民體育素養的水平,學者們做了大量的研究調查,其中以普通高校學生為主,調查結果顯示總體上大學生體育素養的水平偏低,且與地區經濟水平呈正相關,表現出一定的南北地區間、學校間、年級間、性別間的差異[9]。體育素養中的體育意識與體育技能的偏低,尤其是體育知識的貧乏,良好的體育個性及行為習慣等的難以形成[10]。如《在校大學生體育素養的現狀調查——以贛州駐市高校為例》,文中經調查得出結論:贛州駐市高校在校大學生體育素養不高,存在體育意識較差、體育行為隨意性大、運動技能發展不平衡、體育道德品質較低、體質水平偏差、終身體育意識尚未完全形成等問題[9]。
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與人們觀念的改變,雖然學生體育素養的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學生體質監測的成績有所提高,但由于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的不平衡,舊的體育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導致許多大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顯得有些盲從被動,難以科學地指導自己的體育實踐和正確評價自己的鍛煉效果,終身體育意識尚未養成等根本問題仍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因此相關研究改革仍要繼續[11]。
此外,經過大量的資料整理可以發現目前針對青少年體育素養的調查研究并不多,現有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生體育素養水平的差異原因除了地域、經濟、教育水平還有家庭環境、遺傳等。有研究表明初二是形成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的關鍵期,要想從根本上改善中國人民體育素養的水平,就要從娃娃抓起,重視青少年體育素養的培養,使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成為終身體育的一員。作為關鍵時期青少年體育素養的研究應該引起學者們的重點關注。
現階段青少年體育素養的水平較為低下導致學者對其進行研究,若想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最關鍵的還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青少年體育素養的培養途徑及方法研究成為當今擺在我國學者面前的重中之重。目前受到學者肯定的培養方法有很多,總結下來主要為以下幾點。
第一:摒棄一味只求“更高、更快、更強”的純技術技能傳授的教學主導思想,轉為以“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為根本,以終身體育的實現為最終目的”的體育教育思想[12]。現在我國的體育重心正在從競技體育向社會體育轉移,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來改善國民的體育技能水平和體育習慣等,使我國從體育大國轉變為體育強國,在這個過程中青少年作為祖國的棟梁,能否盡可能地使之成為體育人才則成為現代體育教育的重點,因此摒棄傳統的競技體育思想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改變一味地灌輸教育模式,以興趣培養愛好,使之形成良好的體育習慣,從而提高學生個體的體育素養,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實現終身體育的目的。
第二,提高高校大學生的體育素養,以師范生為重中之重。現在國民體育素養的提高,不僅僅需要體育老師的培養,更需要非體育類教師的帶動,他們是學生體育鍛煉習慣養成的重要影響者,若也能提高師范生的體育素養則更可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我國重文化輕藝體的現狀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此外高校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人才,其言行舉止普遍能起到良好帶動作用,在計劃普及高等教育的中國,他們中越來越多的人將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都會對國民體育素養的提升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第三,通過營造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加大體育理論知識等的學習。一般來說,體育知識的掌握程度與運動技術的掌握水平是呈正相關的,且我國學生體育素養中體育知識的掌握尤其差,因此十分有必要通過各種方法來提高體育理論知識的掌握。如體育課、課外活動、日常教育及現代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等都能夠提高青少年體育知識的掌握水平[12]。
第四,完善體育素養評價系統。在評價內容上應包含有課堂學習與課余學習、運動技能掌握與組織能力水平、活動策劃組織與運動實踐參與的評價;在評價操作上應注意顯性評價與隱性評價、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起點評價與進步評價的結合。改變一味地以項目測評成績為全部的考試評價系統,忽略學生之間的體質、天賦等因素的不同,通過一把尺子丈量全部學生的方式把原本有個性、有特點的學生生產成一模一樣的產品,短時間內能快速提高我國青少年的運動技能水平,但長此以往更多地導致學生對體育的厭惡心理,難以形成終身體育的行為,因此必須完善測評系統。
此外,應盡可能根據現有的條件增加體育場館設施的建設,在物質上給予滿足,為他們的余暇體育生活提供一個廣闊的天地,從某種角度講將更有助于學生體育文化素養的培養和提高。
有關青少年體育素養的研究必將是體育領域內的研究熱點。體育素養概念的界定是研究的首要問題,有效解決了這個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其他問題,當前有很多學者通過研究給出了比較全面、科學的概念,使得相關研究得以比較順利地進行,但僅停留在提出概念、各抒己見的階段,并沒有得到學者的廣泛支持和統一,且不同的觀點對其他學者造成一定的誤導、干擾,仍是研究的一大難點,接下來的研究可以有目的地對此展開。
其次是評價指標及體系的構建。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目前的評價體系錯綜復雜、難以被學者公認,均采用各自的評價指標,使得調查的信度與效度受到考驗,難以客觀、全面、統一地進行評價。每個研究結果僅供參考,橫向比較困難,其準確性與科學性有待提高,接下來的研究可以由此開展將評價指標、體系完善。
另外是改善青少年體育素養的建議與措施。這一點是研究最為關鍵的部分,也是目前研究較多的部分,經過實踐的確使得我國青少年的體育素養水平得到提升,但在操作中遇到的問題也不在少數,如何比較簡便、有效地解決此類問題也是給予建議時所要考慮的,必須結合現實情況切勿重理論輕實踐,紙上談兵。
最后是青少年體育素養的研究有待增加。通過文獻資料法可以發現對于體育素養的研究重大學生輕青少年,雖說對大學生體育素養的相關研究可以舉一反三、類比青少年體育素養的研究,但青少年畢竟不是大學生,尤其年齡的特殊性和特征的階段性,都有其無法替代的意義,青少年處于青春發育期,易變化、愛運動,都是提高體育素養的關鍵敏感期。因此,有必要加大對青少年體育素養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姚蕾.國民體育素質培育與學校體育改革[J].體育科學,2003 (3):20.
[2]李英心.對高校學生體育素養培養的探討[J].貴州體育科技, 1995(4):30.
[3]李平,劉宇星,黃佑琴.大學體育與健康教育[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11.
[4]余智.體育素養概念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05(1):73-76,84.
[5]于秀,孫夕鷺,劉海燕.城市學生體育素養評價指標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2(5):1-5.
[6]陳琦.學生體育素養的評價[J].體育學刊,2002(6):12-14.
[7]唐靜萍.健康體育下的學生體育素養評價[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149-150.
[8]楊文運,東明,焦臣道.新時期中國高校學生體育素養評價的改革和發展[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3,17(2):51-52.
[9]馬宏霞.河南大學生體育素養調查[J].體育文化導刊,2009(12): 84-87.
[10]謝芹,李紅莉,嚴康英.在校大學生體育素養的現狀調查——以贛州駐市高校為例[J].新校園,2014(3):38-39.
[11]陳晨.杭州市大學生體育素養現狀及培養[J].科技信息,2007 (15):175-176.
[12]秦勇.體育文化教育與大學生終身體育素養的培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31(3):73-76.
作者簡介:耿雪(1993,9—),女,漢,江蘇宿遷人,在讀本科,研究方向:體育教育和運動康復。
基金項目:①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素質教育背景下青少年體育素養的實證研究——以蘇州市為例》(201410285081X)。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6.055
中圖分類號:G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2(c)-005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