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軍 楊寶山(首都醫科大學 北京 101300)
?
就大學體育教學現狀淺析體育教學改革創新①
趙海軍 楊寶山
(首都醫科大學 北京 101300)
摘 要: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中國教育體制的改革進一步深化,大學體育教學改革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革新時代。眾所周知,大學體育是終身體育最為關鍵的時期,而目前的大學體育教育存在許多反面的弊端。教學內容陳舊,不盡合理的成績評價體系以及對體育教學理論知識傳授的忽視影響了大學體育教育的發展。該文就目前大學體育教學現狀中存在的諸多弊端進行探索和分析,并且提出相應合理的解決對策從而推動大學體育教學的改革創新。
關鍵詞:大學體育教學 弊端 改革 創新
楊寶山(1973,2—),男,漢,北京人,大學本科,講師,就職學校:首都醫科大學,研究方向:大學體育教育。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改革步入全球性教育的行列,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體育教育也在不斷進行深化和改革。但就目前為止,我國大學體育的整體水平雖有提高但比起整個高校教育改革整體仍稍顯滯后,與歐美高校的體育教學水平仍然相距甚遠。現如今素質教育一詞頻頻出現在各大教育教學領域,大學體育教育也不例外。如今的大學生身體素質下降,為了能夠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使得當代大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當代社會日異月新的發展,人們不得不正視當前遇到的問題并且進行改革創新。
1.1 教學內容陳舊單調
近些年來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學率”這一現象的影響,即便大學體育教育頻頻改革,人們也不難發現在大學體育教學中側重的方面卻一直不變。跑、跳、仰臥起坐等這些中小學體育教育中司空見慣的項目卻一直深入大學體育教育教學當中,不僅老師們“教煩了” ,學生也“學膩了”。而學生們對于體育課程的興趣也僅僅依靠學期末的考試來進行維持。這樣“過時”的教學內容缺乏新意以及實用性,并且不注重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這也就進一步降低了體育教學的趣味性,而如今大學生體育課較低的出勤率及逃課率與此也緊密相關。
1.2 設備設施陳舊
教學軟硬設施的陳舊也是制約如今大學體育教育教學發展的原因之一。設備設施的陳舊老化不僅僅影響到學生上課的安全,也制約了體育教育的多樣性。依靠陳舊的設施只能進行單一簡單的體育教學,無法調動大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在信息媒體時代,需要更新的不僅僅是教師的思想,硬件設備也同樣需要跟得上時代的腳步。
1.3 教育方法落后
素質教育是是現代社會培養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現代教育發展改革的一個重要趨勢。但是就目前為止,我國的大學體育教育還停留在教師講解示范、分解動作、重復練習等傳統教育方法。這樣的教育方法以及單一的教學內容也是現如今大學體育教學的“致命傷”,因為這樣的教學方法往往會忽略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并不注重學生個人的體育基本素質,也無法調動大學生對體育教學的熱愛和積極性。
1.4 成績判定方法不合理
如今的大學體育教學仍然是以學生的考試分數作為單一的評判學生體育素質及運動能力的指標。實際上這樣的考核標準考察的只是學生競技能力而不是學生自身的身體素質。由于每個學生自身的身體素質各不相同,理解能力也參差不齊,這樣單一的評價體系有失公平性并且對本身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一定程度上打消了這些素質較差學生對學習體育運動的積極性。
2.1 以現代的課程理論為基礎
現代的課程理論是體育教學的向導,提倡機會均等。即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在體育教育中獲得收獲及展示自己的機會。強調學生選擇學習的自主權,在一定范圍內選擇自己感興趣并且愿意嘗試的體育教學內容。在強調健康體魄增強學生身體素質的基礎上,現代課程理論更加注重道德教育及合作精神,注重學生個人的創造能力在現代體育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教學形式方法以及內容的多樣化
(1) 新型的體育教學模式與方法要求教師提供個性化與個別化的教學服務。從“老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方法轉變為教師需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導他們如何在體育教學中尋找樂趣,探索學習過程中的奧妙。并且要提倡發散性的思維,提供讓學生自己探究及思考的過程,并且注意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心理過程的變化。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自主解決遇到的問題,并且積極提問,合理質疑,有利于提高體育教學的趣味性以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
(2) 優化課程設置,取消重復的教學部分將現代的多媒體的教學模式融入體育教學當中。教師不僅僅立足于課本,更要嘗試通過更多的方法增加教材的趣味性以及實用性。嘗試開發能夠提高體育教學效率以及學習樂趣的教學模式和內容,也要同時注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使得教學方法能夠既符合現代教育規律又迎合了學生的心理訴求,這樣有利于提升教學的實效性并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3 轉變教師觀念,做到以人為本
現如今有很多體育教師并沒有明確自身在教學當中的地位與作用,也沒有做到以人為本的原則,忽視了要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體育素養。僅僅只是機械性地進行體育教學,簡單的動作分解以及重復就完成了一節體育課的教學。所以在改革創新下的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求老師做到在明確自身教學中的指導作用以外,也要同時注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的體現,從而提高每位同學的體育學習能力,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以及激發各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師要合理安排體育教學項目,要考慮學習強度以及普遍適應度等問題。例如,男同學們比較喜歡籃球、足球等對抗性較強的學習項目,而女同學則更加側重于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等運動。所以教師應該充分征求學生的意見,在滿足大多數學生的心理需求的同時也有利于體育課程的開展以及教學目標的完成。并且要同時考慮教學強度的問題,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夠適應當前體育教學的強度。通過問卷調查了解每一個學生所能接受的課程強度,再根據這個強度制定出不同的“快慢班”進行分班教學,在依據喜好分班的同時也應該根據教學強度分為快慢班來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班級,這樣便可達到由弱到強,由簡到難,逐步過渡,構建合理科學的體育教學課堂。
2.4 構建科學客觀的評價體系
大學體育教學評價要改變多年來一直延續的傳統教學評價即單一的技能評價以及達標成績等量化成績的方式。應該完善指導思想,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根據考生原有的個人水平以及存在的個體差異來進行評價原則、評價指標、評價方式的制定。堅持兩個第一,即健康第一,身心發展第一。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針對不同的評價主體,根據不同主體的身體素質、原有水平、學習能力、體育技能與興趣,全方位多角度地制定評價的指標與權重,做到定性定量相結合,構建客觀科學的評價體系。
2.5 教師隊伍的培養與優化
高校體育理論觀念的更新、教育教學方法的改善、課程內容的更新以及成績評價體系的改革都取決于大學體育教師的素質水平,它決定著大學體育改革的實施情況。因此,對高校體育教師的培養是非常緊迫與重要的。建設高校體育教師隊伍要注意與思想建設相結合,確保思想建設與課程目標以及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一致。尤其注重培養青年教師隊伍,考慮目前大學體育教學的實際,做到有目的、有計劃、有行動,從而保證高校體育教學隊伍能夠不斷壯大并且適應對高校教育教學的新要求。
大學體育的改革與創新是一個永久的主題。改革與創新是一個堅決革命的過程。必須要打破傳統的教育教學體制,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轉換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方法,完善新的教學內容和新的體制結構以便于適應新的大學體育教學的需求。大學體育是高校體育的最后一個階段,所以必須要重新審視自身的特點,不斷深化大學體育教學的改革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建立起能夠適應現代化社會的教育教學體系。如何讓學生們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加強體育鍛煉的意識,使他們的體質得到鍛煉和提高,是體育改革與創新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尚志強,陳珂.21世紀高校體育內容的改革與探索[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6(5):26-27.
[2]張衛林.試論大學生體育能力培養[J].警官教育論壇,2005(1).
[3]金光輝.從體育教科書和專著的立論基礎看體育教學思想的演化[D].華東師范大學,2012.
[4]周登蒿.21世紀初中國學校體育教學的發展趨勢與對策[C]//第六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匯編.2000.
[5]張昌言,于軍,徐元軍.試論構建全方位的高等學校體育教育體系[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5):665-666.
[6]王宗平,莊慧華.大學體育教學內容適應性發展的思考[J].體育與科學,1999(3):53-55,58.
[7]盧紹群,江百龍.高等體育院校教育改革之管見[J].武漢體育學院,2006(2):106-108.
作者簡介:①趙海軍(1968,8—),女,漢,北京人,大學本科,大學講師,研究方向:學校教育。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6.075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2(c)-00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