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振(廈門市特殊教育學校 福建廈門 361001)
?
中學聾啞學生足球教學策略研討
張宗振
(廈門市特殊教育學校 福建廈門 361001)
摘 要:在當代中國,關注弱勢群體的利益已經成為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和義務,聾啞人等殘疾人的身心健康也成為社會大眾所共同關注的話題。在特殊教育學校的聾啞學生之中推廣足球運動既是出于為學生培養體育愛好的目的,也是保證學生身體素質良好和心理狀態健康的重要手段。在中學推廣針對聾啞學生的足球教育是當前特殊教育領域的重要內容和關注重點。
關鍵詞:特殊教育 聾啞足球 殘疾人 運動
在成功舉辦殘奧會的當今中國,全國各界都開始重新思考殘疾人問題,提出了社會大眾關愛殘疾人、保障殘疾人的正常權利、為殘疾人的便利生活創造條件的新要求。在回顧了當前殘疾人運動現狀的基礎上,以特殊教育學校為代表的殘疾人教育機構更加重視聾啞學生等參加特殊教育的學生的體育教育問題,興起了廣泛開展殘疾人體育運動的浪潮。在這一過程中,足球運動作為世界上參加人數最多、關注度最高的第一運動也成為聾啞學生的體育學習重點。
足球作為世界范圍之內關注度最高、參與人數最多也是最為熱門的體育活動,有其突出的特點和不可取代的優勢。相對于田徑、游泳等運動,足球的對抗性更強,同時趣味性和參與性也更強。相比于乒乓球、網球等球類運動,足球也有其鮮明的特點和突出的優勢。在充分展現球員個人身體素質和運動技巧等個人能力的同時,足球也是重要的團體活動,團隊配合能力對于一場比賽的勝負尤為重要,球員之間互相配合的能力對于球隊來說至關重要。
對抗性與趣味性的結合、個人能力和團隊配合的兼顧使得足球運動在培養個人體育素養、鍛煉個人體育能力和技巧的同時也能夠起到培養團隊意識、幫助球員融入集體的功能。這些優點使足球極易在學校等團體之中得到推廣,也使足球成為各級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體育課的重點內容,特殊教育學校作為殘疾兒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也不例外。
在特殊教育學校之中,足球作為一種重要的團體活動受到了廣大師生的熱切歡迎。而在殘疾人足球之中,聾啞足球相對來說推廣較易、普及較多,成為殘疾人運動的主要內容和殘疾學生體育教育的重點內容。
相比于全日制普通初中和全日制普通高中的足球教育,聾啞學生的足球教學有其特殊的難點和訓練的重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教學溝通困難
對于聾啞人來說,溝通的困難存在于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在參與足球運動時也不例外。對于聾啞學生來說,學習足球技術時就需要克服與教練員溝通方面存在的各種問題。學生在學習足球的戰略戰術和個人技巧的時候必須以理解教練意圖、領會教練想法為前提。在針對健全人的足球訓練中,正確理解教練意圖也是訓練的難點,而這對于依賴于簡單手語進行交流的聾啞學生來說更為困難。
聾啞學生面對的溝通困難問題更是困擾著進行聾啞足球教學的特殊教育的教師們。從事聾啞足球教學的足球教練員必須具備手語交流的能力,在熟練掌握手語溝通技巧的情況下開展教學工作。教師需要從最基本的盤帶、射門、傳球等動作教起,采用聾啞足球教學之中最為常見的直觀教學法進行教學,將一個基本動作拆分為幾個步驟,并將這些動作互相連貫。
在教會了基本的足球動作之后,教師需要在帶領學生進行足球基本功訓練的同時教授戰術配合的相關知識。由于戰術配合的學習狀況與學生的理解程度緊密相關,學習戰術配合成為聾啞足球教學之中最為困難的部分。在初步接觸到正規的足球訓練的時候,對于場上位置的理解和記憶一貫是足球教育的難點,初學者很難理解場上角色的代表意義和戰術需求,也無法自覺做好自己位置應有的工作,這種情況在教師和學生溝通有所障礙的時候更為嚴重。
實踐之中可以發現,針對聾啞學生無法理解場上角色的情況,教練往往只能親自上場示范,并以一人之力扮演多重角色,以形象的示范來彌補手語表達無法傳達的內容。對于更為艱深的戰略戰術部分,例如處理球的方法、傳球的時機、對于機會的判斷等內容,更加需要教練以神情暗示、肢體動作結合手語表達來綜合表達。
2.2 團隊配合困難
聾啞學生沒有肢體上的殘疾,可以像健全人一樣進行跑步跳躍等基本活動,但是在進行足球等團隊配合運動時仍然面臨著特殊的困難和挑戰。在足球場上,由于場地巨大,同隊隊友之間的交流基本靠喊叫,在激烈的比賽過程中見縫插針地以簡短的口令的形式傳達指令,并貫徹教練或是場上隊長的比賽指示,這種場上的指揮對于加強團隊配合、保證比賽節奏有著突出的作用。但是由于聾啞人無法聽到聲音,聾啞球員無法使用語言或是聲音發出關于比賽的指示,也無法便捷地接收教練或是場上隊長的指令,這給團隊配合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由于在激烈的比賽進程之中球員無法集中精力關注隊友的動作,且由于位置受限只能看到前方隊員的手勢而無法收到后方球員的提示,聾啞球員在進行足球比賽時更多地以來眼神和手勢進行配合。以眼神和手勢傳達彼此意圖需要球員之間互相熟悉對方的習慣想法和能力,這就需要聾啞球員相比于普通球員有著更為默契的配合和更加成熟的戰術思路。
2.3 師資力量缺乏
進行聾啞足球教學的教師必須在掌握基本的足球技巧、戰術戰略應用等足球教練基本能力的基礎上有著與聾啞學生溝通的能力,可以說,手語等溝通技巧和足球場上的各種手勢是他們執教前必須精通的。掌握手語的足球教練可謂是少之又少,而擁有優秀的足球素養且有著一定的足球學習與教學實踐的特殊教育教師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對于各特殊教育學校來說,符合聾啞足球教學要求的優秀足球教師的缺乏直接制約了足球活動的展開。為了保證殘疾人體育教育的正常開展,在特殊教育學校積極招聘符合資質的足球教練的同時,社會大眾應該更多地關注聾啞足球的開展,鼓勵擁有足球教學經驗的優秀足球教練員投入聾啞足球訓練之中來。
雖然聾啞人在全國有著很大的絕對數量,但中學階段的聾啞學生數量仍是有限的,這決定了每一個城市之中特殊教育學校的聾啞人足球隊人數有限,隊內的足球訓練賽開展較為困難,聾啞足球隊必須以其他方式解決實戰經驗不足的問題。同時由于聾啞足球的特殊性,球員之間的默契和團隊配合直接影響了球隊的成績,而實戰是磨練配合的最好途徑,聾啞學生組成的足球隊應該更為主動地尋找實戰訓練的機會。
在足球文化發達、聾啞足球發展較好的地區,學校的聾啞足球隊可以積極向鄰近地區的兄弟隊伍提出友誼賽的邀請,采用雙方院隊校隊互訪的形式為球員提供足夠的比賽機會,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認識更多處于同樣境遇的朋友,互相鼓勵互相幫助尋求自立自強。
考慮到與其他地區的聾啞足球隊進行交流所需花費的交通費和差旅費,對于經濟相對不寬裕的聾啞球隊可以更多地在本地進行比賽活動。教練可以以球隊的名義邀請中小學的足球校隊、成人業余隊等足球愛好者團體進行友誼賽,雖然在面對健全人組成的球隊時聾啞球員會承受更大的壓力,但是從長遠來看這對于聾啞足球運動、球隊構建和球員本身都是利大于弊。
通過與同齡的健全人進行交流賽,聾啞球隊的團隊配合和團員之間的默契得到了極大的考驗,而在一次次的挑戰和訓練的情況下球隊的配合能力會穩步增長,球隊實力也將跨上一個新臺階。在長期挑戰水平較高的對手的情況下,聾啞球隊本身將會得到長足進步,同時球隊也能夠更為融入本地的足球活動圈之中,取得更多的比賽機會和足球活動的參與機會,培養隊內濃厚的足球氛圍和對足球運動的興趣。
對于球員個人來說,以足球接觸同齡人是非常好的與外界溝通的方式。聾啞學生無法說話也聽不到別人的聲音,但這并不代表他們就應該隔絕于社會之外。遺憾的是,不少聾啞學生因為自身身體的缺陷常年就讀于特殊教育學校,缺乏和同齡的健全人接觸的機會,無形之中造成了與外界隔絕的氛圍,長此以往學生將變得內向封閉,對于社會和人群抱有警惕和畏懼,不利于學生未來在社會上立足,也不利于學生自身的健康發展。
除了環境因素,不少聾啞學生由于缺乏和健全人交流的方法和途徑而無法與人進行溝通和交流。雖然對于聾啞人來說手語是其必備技能,但從社會總體上來看掌握手語溝通能力的人仍然只是少數。不少聾啞學生都有過與健全人交往時受限于語言的經歷,而足球這種跨語言的溝通途徑為足球愛好者提供了一種取代語言進行交流的方式。通過進行比賽,球員自然“不打不相識”,以足球為媒介結為朋友也是順其自然的事。同時由于當今通訊工具的發達,短信、郵件等方式也能夠幫助聾啞人與健全人正常溝通,無法聽說再也不應該成為隔絕人們交流的障礙。
在參加校外的足球活動時,學生開拓了眼界增長了見識,了解了當地的足球文化,豐富了自身的足球素養。同時,聾啞學生離開學校進行探索也能夠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認識到自己的優勢而不自卑于自身的缺陷,這種心態上的成長和心智上的健全是單純的教育所無法提供的,也是比球技增長更大的收獲。
對于特殊教育學校的聾啞學生來說,參加聾啞足球運動不僅是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體育運動,也是培養團隊協作能力的重要活動,更是接觸社會、適應社會的良好機會。對于廣大特殊教育工作者來說,聾啞足球帶給學生的快樂是無法估量的,而伴隨著足球運動而來的心智上的成長和心態上的健全也是應該重視的。
參考文獻
[1]肖本松.分析在大學足球教學中如何培養大學生的非智力因素[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3(14):83,162.
[2]高峰,魏強,尹哲.足球課程教學中學生心理素質的有效提升[J].金田,2013(6):219.
[3]崔燦,王小鑫,王曉穎.簡析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教學中的運用[J].基礎教育研究,2011(10):23-24.
[4]黃安龍.人文視野下殘疾人體育的定位與發展途徑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7):140-141.
[5]吳燕丹.和諧視野下學校特殊體育教育支持系統的設計與開發[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5):92-96.
[6]周坤,董滿秀.安徽省特殊教育學校體育現狀與發展對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1):73-77.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6.079
中圖分類號:G8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2(c)-00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