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青(梅州市梅正礦山技術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廣東梅州 514034)
?
試論在礦山開采中不安全行為的識別與控制
李長青
(梅州市梅正礦山技術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廣東梅州 514034)
【摘 要】隨著我國能源需求量的日益增加,要求礦山開采水平不斷提高。然而現行礦山開采過程中仍存在較多安全事故問題,不利于安全生產目標的實現,這就要求做好不安全行為識別工作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本文主要對不安全行為的相關概述、對不安全行為的識別以及控制礦山開采中不安全行為的具體策略進行探析。
【關鍵詞】礦山開采 不安全行為 識別 控制
根據行為安全管理理論,大多生產事故的發生根源在于人的行為失誤。尤其礦山開采本身具有一定的技術性與風險性特征,一旦人員出現違規作業或失誤操作很可能導致人員傷亡,也影響整個礦山開采進度。根據我國相關部門統計分析,近年來在礦山開采中安全事故發生的原因至少有70%以上為不安全行為,是制約安全生產管理水平提高的關鍵性因素。因此,對礦山開采中不安全行為的識別與控制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于礦山開采中的不安全行為,以往學者研究中并未給定準確的定義,多將其從產生安全事故的行為方面著手,認為在特點環境下,行為者能力無法滿足系統對行為者提出的相關要求,由此產生一定的失誤。從現行礦山開采中不安全行為的類型看,具體可細化為三種。第一,從表現形式角度。礦山開采中不安全設備的應用、以手工操作取代機械設備操作、忽視安全警告、作業中注意力分散、危險品處理不合理以及違規進入礦山危險區域等。第二,從不安全行為后果角度。不安全行為旨在引發安全事故、造成事故損失等方面的行為。第三,從產生不安全行為的根源角度,其多表現在行為者有意識或無意識的不安全行為。通常在有意識情況下,行為者往往表現出冒險作業的動機,而無意識則體現出不了解行為具有危險性或心理、生理因素以及作業技能缺失而采取的操作[1]。
2.1 不安全行為的特征表現
結合近年來礦山開采中安全事故的發生,可將不安全行為特征歸納為三方面,其也是識別不安全行為中需考慮的重要內容。首先,不安全行為相對性特征。其主要指不安全行為與安全行為保持一定的相對關系,主要針對包括礦山開采環境在內的所有特定環境而提出的,如其他行業領域中某個機械設備的應用屬于安全行為,但將其套用在礦山開采過程中便可能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其次,復雜性特征。其主要表現在安全事故出現前無法準確識別行為安全或不安全,尤其礦山開采中除對相關設備或技術應用方面不安全行為識別較為容易外,其他因個人心理或生理因素出現的行為極難判斷,因此識別中需具備較多的事故經驗。最后,普遍特征較為明顯。從事故法則理論中可以分析,通常傷害性較高事故、輕傷事故以及無傷害事故在比例上可用1:29:300進行表示,其可說明較為嚴重的安全事故出現前便存在較多次不安全行為,只是未產生一定的損失與事故,這樣大多礦山開采人員便存在僥幸心理,認為自身的行為不具威脅性。所以如何結合行為者的心理與生理因素進行不安全行為的識別需要著重考慮。
2.2 正確認識產生不安全行為出現的原因
不安全行為的產生存在較多原因,礦山開采企業管理人員應正確認識這些原因,從中判斷開采作業人員的不安全行為。首先,在作業人員安全意識方面。由于不具備安全知識與技能,在開采過程中為達到開采生產要求采取激進措施,表現出藝高人膽大的特征。對于這種違規操作蠻干的行為,其實質為不安全行為產生的基本前提。其次,在作業人員身心發展狀況方面。礦山開采作業具有一定的危險性與技術性特征,在實際作業過程中一旦行為者難以達到作業體能要求,出現聽力或視力下降對局面便可能做出更多失誤動作,同時在面臨高難度開采作業中,如井下作業等,容易出現焦慮或恐慌等心理,是造成不安全行為的重要原因。最后,在作業環境方面。如礦山開采中噪聲過強、作業場所過于狹窄、溫度過高或存在有害氣體等,很容易造成行為者控制能力下降的情況。除此之外,實際開采作業中應用的技術設備也是不安全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如設備過于老化或行為者違規操作等[2]。
3.1 做好安全培訓教育工作
安全意識的具備是控制不安全行為的關鍵所在。安全教育培訓過程中應將相關作業安全標準、技術與設備應用等內容進行明確,并在培訓完成后對人員進行考核,確保作業人員可持證上崗。對于礦上開采施工單位,其也可引入現代企業的管理方式,通過良好企業文化的構建,使員工安全態度與安全行為更為規范。
3.2 作業環境的改善
許多作業人員出現生理或心理方面的問題,很大程度源于作業環境較差,如礦山開采中的照明問題、噪聲問題、粉塵問題以及溫度壓力等。對此為使作業環境得以改善,在開采作業開展前應引入相關技術措施使環境得以治理,并采取定置管理的方式,使現場材料設備、個人操作定型,這樣可減少失誤問題的發生。同時對于顯現區域開采以及應用設備方面可進行安全標語的設置,起到一定的安全警醒作用。
3.3 監督工作的落實
監督工作的落實首先需注重對操作規程、規章制度進一步完善,為作業人員形成外在約束力。但當管理人員未在現場的情況下,許多安全意識較差的作業人員很可能出現違規違紀行為。因此制度完善的同時還需做好監督檢查工作,可在安全管理人員到位履職的同時由員工進行聯保互保、互相監督。這樣對于意外事故的防范可起到突出的作用[3]。
不安全行為的存在是制約我國礦山開采水平進一步提高的關鍵所在。實際識別過程中應正視不安全行為的基本內涵,從其表現特征以及產生不安全行為的因素角度著手判斷作業人員行為,同時在控制不安全行為過程中需注意做好安全意識培訓、監督以及作業環境改善等工作,以此使不安全行為得以有效控制。
參考文獻:
[1]涂翠紅.煤礦井下作業人員不安全行為的分析與評價[D].安徽理工大學,2011.
[2]何明杰,武靜.對人員不安全行為的分析與控制[J].新疆環境保護, 2013,04:37-39.
[3]李磊,田水承,鄧軍,王莉,李停軍.礦工不安全行為影響因素分析及控制對策[J].西安科技大學學報,2011,06:794-798+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