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馮廷敏
(1.甘肅縣永靖縣林業局,甘肅 永靖 731600;2.甘肅縣臨夏州林木種苗工作管理站,甘肅 臨夏 731100)
?
永靖縣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成效典型案例剖析
王 芳1,馮廷敏2
(1.甘肅縣永靖縣林業局,甘肅 永靖 731600;2.甘肅縣臨夏州林木種苗工作管理站,甘肅 臨夏 731100)
總結了永靖縣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成效,指出了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勞務輸出,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紅柳及其花椒產業等是保證退耕還林后續產業有序發展的重要措施。
永靖縣;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成效;典型案例
永靖縣位于黃河上游甘肅中部西南,是國列、省扶重點貧困縣,也是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三座水電站水庫的重點移民縣。全縣共轄17個鄉(鎮),140個行政村,1118個社,行政總面積為1901 km2。2014年底全縣人口為20.78萬人,5.48萬戶,其中農業人口16.14萬人,農村勞動力10.2萬人,糧食總產量131227 t,2014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338585萬元,其中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6497.7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118.9元。境內山大溝深,十年九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屬黃土丘陵溝壑區,海拔1563~2851 m,年降雨量260 mm左右,蒸發量在1500 mm以上,是大陸性干旱、半干旱氣候。黃河呈獨特的“S”形穿境而過,流經縣域107 km,還有湟水河和洮河兩條河流在境內匯入黃河,水域面積達207.5 km2。由于永靖縣地處黃河上游,加之三座電站在境內,生態區位十分重要。
1999年,全省退耕還林工程試點以來,永靖縣被列為退耕還林工種實施區。10年來,該縣認真貫徹國家林業局關于“退耕還林,個體承包,以糧代賑,封山綠化”的工作方針和“嚴管林、慎用錢、質為先”的要求,以庫區沿岸和公路沿線等生態區位重要的地段為重點,認真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截至截至2014年底,累計完成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任務30.27萬畝,其中退耕地還林7.32萬畝,荒山造林20.65萬畝,封山育林2.3萬畝,面積核實保存率100%,涉及全縣17個鄉(鎮)的105個村,6個國營基層林業單位,12336戶,49344人。截止目前,累計發放(第一輪)糧食補助(折資)8162萬元,醫療教育補助1166萬元,投入種苗費1926萬元。發放(第二輪)完善退耕還林政策補助2910萬元,其中生活補助費2264萬元,管護費補助費646萬元。目前退耕農戶從退耕還林中戶均累計增收9920元,人均增收2480元,直接受益人數達到49344人。同時,建立健全了退耕還林檔案,安排了專職檔案管理人員,對退耕還林年度作業設計、分戶質量管理卡、退耕還林合同、花名冊等檔案資料分年度進行了裝訂整理,并對退耕還林每年核實的合格小班,逐年轉繪在了《永靖縣林業生態工種建設管理圖》為全縣退耕還林工程的順利實施和后續產業的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了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實現“退得下、還得上、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彈”的目標,我們以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為主線,在退耕還林工程實施的過程中,著力培育了后續產業的開發。永靖縣退耕還林后續產業開發的主要做法是如下。
永靖縣東西山區11個鄉鎮,氣候干旱,糧食產量低而不穩,自實施退耕還林,累計完成退耕地還林4.98萬畝,戶均6.35畝,全部實行了林草間作,年可產優質牧草5.98萬t。舍飼圈養,養羊5.3萬只,每年創產值946萬元。退耕農戶戶均增加收入1204.6元,退耕農戶人均增加收入267.7元,帶動全縣農民人均收入增加42.1元。實現了以草養畜, 以畜帶草的良性循環發展軌道, 部分養殖戶已通過養殖業率先擺脫貧困走上了致富路。
紅柳在永靖縣已有悠久的栽培歷史,是東西山區群眾廣為栽植的優良鄉土樹種,廣泛分布在該縣東西山區11個鄉鎮和沿黃灌區的梯田地埂、溝壑塬頭、鹽堿地和灘涂地,種植面積達6.42萬畝,自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因勢利導,引導群眾大力發展紅柳栽植,在退耕地地埂全部密植紅柳,在荒山造林中也加大了紅柳的栽植力度,目前,全縣紅柳栽植面積達11.92萬畝,1118.9萬叢,全縣戶均235叢,山區戶均636.3叢。每年除留足自用的種條外,還可向內蒙古、寧夏、青海、定西等省內外各地提供紅柳種條19000萬根,實現收入570萬元,在退耕地地埂釘紅柳3萬畝,戶均紅柳栽培面積達5.02畝,年產紅柳種條9000多萬根,每年實現紅柳種條銷售收入270.5萬元,戶均收入450元,退耕農戶每畝退耕地可增加收入90.2元。
永靖縣在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中,按照經、灌、草相結
合模式,在山溝谷地帶大力發展花椒,目前,全縣花椒栽培面積達10.4萬畝,其中退耕地栽植的花椒2.3萬畝,掛果面積2.5萬畝,退耕地栽植的花椒已掛果0.2萬畝,5~8年后相應進入花椒盛產期,每畝可產花椒60kg,每畝收入可達2400元。退耕地還林花椒全部掛果后,可實現年產值5520萬元,戶均花椒收入達4475元,人均增收1118元。
隨著退耕還林工程的全面推進,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原來長年累月耕種土地的農民從繁重的土地勞動中解脫出來,向從事勞務和第二、三產業轉移。永靖縣不斷加大勞務輸出力度,進一步加強與新疆、北京、上海等勞務基地的業務合作,積極拓寬就業渠道,廣泛收集傳播勞務信息,組織開展勞務輸出人員技能培訓,積極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近幾年年均輸出勞力3萬人(次)以上,年平均實現勞務收入2700萬元左右。實踐證明,通過組織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展勞務輸出,不僅可以增加收入,而且還可以使他們開闊眼界,學到科技知識,接受先進理念和新思想,掌握脫貧致富的本領和技術,帶動和加快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
[1]李紅勛,杜玲.退耕還林管理模式的創新[J].北京林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1).
[2]劉璠.退耕還林行為動因的經濟分析[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
[3]魯挺.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實施退耕還林還草的戰略對策[J].草業科學,2002(5).
[4]孫凡.論退耕還林(草)的治理模式和措施:以重慶市25°以上坡耕地為例[J] .科技導報,2000(8).
[5]彭珂珊.退耕還林(草)的發展階段與對策探討[J].四川林勘設計,2003(3).
2016-05-24
王芳(1975—),女,工程師,主要從事經濟林栽培研究工作。
S7
A
1674-9944(2016)15-01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