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 亮 雷 杰(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江蘇中心,江蘇 蘇州 215000)
?
氧化還原液流電池專利技術發展路線
華 亮 雷 杰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江蘇中心,江蘇 蘇州 215000)
摘 要:氧化還原液流儲能電池是一種大容量儲能裝置,是為電網調峰開發的電池體系,也可與風力發電和太陽能電池配套組成供電系統。本文從專利文獻的視角對氧化還原液流電池技術的發展進行了回顧。
關鍵詞:液流電池;專利;技術發展
從1974年美國Thaller L.H首先提出氧化還原液流電池的概念以來,科學家們研究了多種形態的液流電池,主要有以下類型:
設計過程中,項目貼近真實工作情境,體現企業用人需求,可加強項目的實用性、趣味性,有效激發學生的實踐欲望。例如中職旅游專業課程《導游業務》,課程內容包括導游服務規程與服務質量,導游人員的應變技能等,其核心就是讓學生掌握導游接待的操作規范。設計時可以以導游接待工作為項目主線,將服務操作過程劃分任務依序串聯起來,讓學生通過完成項目熟悉導游接待流程。
當代氧化還原液流電池的模型是由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首先提出的(公開號:US3996064)。
比較兩組的前降支(LA D)、左主干(LM)、回旋支(LCX)、右冠狀動脈(RCA )、病變支數、Gensini評分、重度狹窄≥50%、顯著鈣化、彌漫病變、側支建立復雜病變的例數。冠狀動脈病變的嚴重程度利用Gensini評分進行定量分析。
1978年~1982年,NASA主要致力于研究25℃下工作的電池(公開號:US4018971、US4159366、US4576878等),使用陰離子交換膜使陽極、陰極液分開篩選了大量電催化劑,目的在于提高Cr2+/Cr3+電對氧化還原的可逆性,降低充電過程的析氫量。
德國西門子公司也開展了Fe2+/Fe3+電對和Cr2+/Cr3+電對的電化學性能研究(公開號:EP0143300A1、EP0312875A1、US5258241A等),并組裝了小型試驗電池,在隔膜和催化電極方面進行了工藝性和基礎性的工作。
PSB電池由美國天然氣工藝研究院的Robert J. Remick等人首先提出發明專利申請,并于1984年在美國取得授權(公開號:US4485154),但在隨后的數年時間內并沒有得到產業界的關注。20世紀90年代初,英國Regenesys技術有限公司開始對PSB進行產品及技術的研發工作,先后開發出功率為5、20、100 kW級的3個系列的電池組模塊。
1978年,美國Lockheed公司設計了Z n /鐵氰化物電池(公開號:US4180623),其正、負極活性物質響應為Na3Fe(CN)6/Na4Fe(CN)6和Zn/Zn (OH)2,NaOH作為電解質,正極通常為表面積大、氧過電位高的多孔燒結鎳基板或石墨氈,以減小氧的伴隨析出,鋅的支撐電極采用鍍Cd的Fe、Cu或黃銅。
從1970s中期~1980s初期,Exxon公司以及Gould公司對Zn-Br電池進行了一系列技術改進,降低溴在水相重的溶解度,取得了一定進展(公開號:US4105829;US4521359; CA1129945等)。ZBB Energy 公司在鋅溴液流電池技術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公開號:WO96/41389A1;WO97/03474A1;WO97/15956A1; WO97/15957A1;US6242125B1)。
但是,基于Fe/Cr體系的液流電池因運行后正、負極電解液會透過離子膜而相互污染,1992年以后,國內外的研究報道很少。
昨日歡聚,今朝又赴前程,歷史的車輪駛進2019。這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也注定了2019年又是一個新時代的開篇之年。
國內從2009年開始涉足鋅溴液流電池研究,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對鋅溴液流電池的電極的性能改進(申請號:大連化物所:CN2009102654396;CN2010105637893;CN2010105803249;CN2011104002106等;百能匯通:CN2012101170301;CN2012101170778;CN2013101316331等)。
判斷心肌缺血程度的常用手段之一即心肌酶學檢查,心肌酶LDH和CK正常情況下存在于心肌細胞的胞漿中,當MI/RI發生時,心肌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