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濕 博
舟山東港城市濕地的生態修復
◇撰文/濕 博
濕地是地球上水陸交接形成的獨特生態系統,與人類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然而,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圍墾造地、環境污染等問題的凸顯,造成城市濕地面積銳減、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逐步喪失。面對濕地生態系統被破壞得越來越嚴重,進行濕地生態恢復的任務也迫在眉睫。
東港城市濕地緊靠浙江舟山市東港城區,北部為東港生態填海區,南部為東港沿海防護林基干林帶,濕地西側的東港山坡地與普陀山島、朱家尖島隔海相望,是距普陀山島景觀視線最好的山坡地帶之一。因為所在區域地形條件復雜,自然環境脆弱,區內植被稀少,再加上大規模的城市建設,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生物多樣性較低,所以濕地退化嚴重。近年來,舟山市加大力度采取措施,通過濕地生態恢復技術維護濕地生態安全,確保濕地健康可持續發展,目前濕地總面積已達到394.8畝,其中綠化面積205.05畝,水面面積189.75畝,成為與周圍山體、水系、海景有機融合的濱海城市濕地景觀。
東港城市濕地植被恢復主要通過恢復水環境、恢復護岸、恢復植被和水生動植物緩沖帶、提高生物多樣性,特別是提高植物種類和豐富度等方法來實現。
濕地良好水環境恢復。通過控制污染源、清淤除藻、疏浚河道、提高水體流速等措施,增強水體自凈化和納污能力。
濕地岸線植物緩沖帶恢復。通過植被恢復等措施,使水體、河岸、河畔植物構成有機整體。采用喬、灌、草混植并搭配水生植物的模式,形成從水生植物向陸生植物的自然過渡。利用植物根系固持網絡土壤的能力,構建植物護岸生態帶,確保岸線不被侵蝕。通過以上措施,形成陽光、水體、植物、土壤、護岸有機結合的河道生態系統,達到固土護坡、過濾沉淀物及污染物,提高自凈化能力、改善水環境、保護水質的效果。
濕地水生動植物帶恢復。包括沉水植物帶、浮水植物帶、挺水植物帶、兩棲植物帶及中生植物帶的恢復。水生植物具有抑制水體富營養化速度、吸附藍綠藻類、抑制浮游藻類生長等功能,實現控制藻類過度繁殖、凈化改善水質的效果。
濕地植物群落恢復。提高物種組成和生物多樣性水平。通過地形改造、生態工程等措施,恢復沼澤、淺灘、樹叢等環境,為不同植物群落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增加植物種類數量,提高生物多樣性水平,特別是增加景觀樹種比例;提高景觀功能,構建結構穩定、層次合理、景觀豐富的植物群落;適量運用“指示種”,根據其對環境梯度的響應來反映不同恢復階段的環境信息。
舟山市在保護原有植物的基礎上,以鄉土樹種為主,并適當選擇一些適合當地生長的水生植物及耐鹽堿植物。在一些節點位置增加觀花觀果等觀賞性景觀植物的比例。增加物種數量、提升景觀效果、完善群落結構,豐富植物層次,最終形成生物多樣性高、群落穩定、景觀效果豐富的濕地生態系統。
在植物種類選擇上,全市遵循優先選用本土植物,慎重引入外來物種的原則。在引入外來植物時遵循生態可接受性,所選植物物種不具有生態入侵性,對周邊自然生態環境及其生態遺傳的整體性不會構成危害;具有一定的耐鹽堿、抗病蟲害、抗寒能力,能耐受污染物和水生環境條件;根系發達、莖葉茂密、生物量大、繁殖容易、生長迅速;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和景觀美學價值;具有較強的凈化能力,可以通過吸收、同化、貯存或通過增強微生物轉化能力等方面達到去除污染物的效果的原則。在這6個原則的基礎上,在東港城市濕地植被恢復中選用喬木、灌木、草本和水生植物共計54科87屬108種,遠遠超過原區域植物35科40屬52種的水平,大幅提高了植物群落的多樣性。在所選擇的植物中,單子葉植物共計8科15屬24種,占22.22%,最多的科為禾本科8屬11種;雙子葉植物共計44科76屬83種,占76.85%,最多的科為薔薇科9屬12種;藻類植物1種,占0.93%。按照科屬數量來看,最多的科為薔薇科9屬12種,其次為禾本科8屬11種,單科單屬植物30種,占27.78%。按照植物的類型分,陸生植物43科72屬86種,占79.63%;水生植物11科18屬22種,占20.37%。
植被恢復所選用的植物十分豐富,不僅在種類和數量上大幅超過了原有水平,而且在生態效益和景觀效果上實現了有機結合,在所選用的植物中,觀花植物75種,觀果植物25種,觀葉植物74種,不少植物為花葉共賞或花果共賞植物。與此同時,在植物的選擇上多為雙子葉植物,占中國雙子葉植物區系(共270科)的16.3%,構成了東港城市濕地珍貴的綠色資源寶庫,有利于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復層植物群落,為豐富植物群落的構成,提高生物多樣性,打造優美、近自然的城市濕地景觀打下堅實的基礎。
東港城市濕地植物群落構建以功能區劃和整體布局為依據,根據植物學、生態學特性,因地制宜,合理配置植物,優先選用本土植物,充分考慮生態安全,形成結構合理、品種多樣、功能健全、系統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通過合理篩選植物群落模式,將以前受損退化的植物群落恢復為喬木—灌木—草本—濕生—水生植物相融合的復合群落,同時體現季相變換,豐富季相景觀,達到四季有景、步移景異的觀賞效果。
陸生植物群落恢復技術。東港城市濕地應用的陸生植物較多,也是植物搭配最多的部分,其配置模式主要分為喬—灌—草結合型、遠岸區片植、疏林草地、花境群落等共6類25種配置模式。植物選擇上主要以舟山常見的鄉土植物和應用多年的外來植物為主,同時搭配組合不同季相的景觀植物,從而達到生態效果和景觀效果的有機結合。
濱水植物群落恢復技術。濱水植物群落包括水岸植物群落和水陸交錯帶植物群落。水岸植物群落主要包括近水區片植和駁岸混植兩種。近水區片植模式所采用的植物中除彩葉檉柳外,其他植物如楊柳、楓楊、池杉、落羽杉、木芙蓉等均為舟山常見種。在駁岸混植模式中,云南黃馨、藤本月季的混植模式是舟山海島目前較為成功的植物配置模式。此外,水陸交錯帶植物群落配置模式主要有叢植、近岸混植和喬木水上片植3類。具體類型有:叢植花菖蒲、梭魚草;近岸混植黃菖蒲、澤瀉、菰、慈姑、再力花等;水杉喬木水上片植。
水生植物群落恢復技術。東港城市濕地原有水生植物不多,在植被修復過程中根據需要配置了菖蒲、千屈菜、水蔥、蒲葦等各類水生植物共計11科18種。新配置的水生植物具有種質資源豐富、類型多樣、生長迅速、易于繁殖、成景快等特點,同時還具有凈化水體和美化環境等功能。這些水生植物的應用,有利于實現陸生—水岸—水域生態系統的自然過渡,完善濕地植物群落結構、提高生物多樣性、豐富景觀功能、提高濕地自凈化能力,最終形成“山、海、河、綠”一體化的完整的濱海城市濕地生態系統。
東港城市濕地景觀植物的應用主要體現在觀花植物的大量應用,有利于提升東港城市濕地的整體美感和局部觀賞性。
濕地內觀花植物共計37科67屬75種,占所有植物種類的69.44%。其中,最占優勢為薔薇科,共計9屬12種,如棣棠、紫葉矮櫻、貼梗海棠、豐花月季、紅葉石楠、花桃、粉花繡線菊、櫻花等,占11.11%。其次為百合科4屬4種,木蘭科2屬4種,忍冬科2屬4種,鳶尾科1屬4種,合計占3.7%。此外,木犀科(紫丁香、金鐘花、桂花等)和豆科(合歡、國槐、傘房決明等)觀花植物也配置較多。
濕地內栽植的觀花植物按開花季節分布較為均勻,且喬、灌、草、水生植物基本都有配置,四季均有植物種處于開花期,保證四季持續的觀賞性,提升了局部景觀美感,確保了整體景觀效果。
濕地自開展濕地生態恢復技術以來,進一步優化濕地的結構和功能,改善區域水資源環境,為野生動植物提供優良的棲息環境。在提高生物多樣性,發揮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防護效能的同時,還極大地提高了景觀植物群落的多樣性,突出濕地的自然生態特征和地域景觀特色,促進城市濕地保護與利用的可持續發展,為流域及城市生態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