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婷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河南鄭州 450000
新聞業的“人工智能”時代
徐婷婷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河南鄭州 450000
自2015年騰訊、新華社相繼引入機器人寫作程序介入新聞報道后,人工智能已然在人類自認為最智能的領域里攻城略地,曾經我們可能認為在需要思維、文字、表達的領域是不會受到人工智能的威脅的,然而這種想法在如今的新聞傳播領域已被打破,機器人寫作的廣泛應用,及其引起的影響和新聞從業者的反思,正在一步步改變新聞生產的流程。
新聞;人工智能;寫作
2016年的開年之際,讓人們為之熱議的一大關鍵詞想必非“阿爾法狗”莫屬,它連續兩屆在與世界重量級圍棋選手的對戰中獲勝,一時間全民熱烈討論人工智能為我們帶來的驚喜與挑戰,甚至有聲音認為,人工智能超越人的智力在比賽中獲勝或將開啟一個人類發展的嶄新局面。不管這類預測最終是否會成真,但人工智能在人類社會領域的廣泛應用卻不容小視。
2016年5月的最后幾天,一篇題為《四川綿陽市安縣發生4.3級地震(測試)》的文章在朋友圈被刷屏。造成廣泛傳播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該文章在文末的備注中顯示:以上內容由機器于2016年5月29日10時23 分14秒自動編寫,用時6s,測試階段僅供參考。
其實早在2015年9月,騰訊財經就用自己的機器人寫作程序“Dream writer”編寫了一篇稿子《8月CPI漲2%創12個月新高》。這條新聞發布之后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然而大家的興趣并非文章內容,而是這篇文章的作者“Dream writer”。新華社也在同年11月的記者節,成功發布了自己的機器人記者“快筆小新”。
最初的人工智能僅僅是為了解放人的勞動力,并大部分運用在解放人類體力勞動的環節中,一向被我們引以為傲的思維、想象、語言、情感表達這些人類思維的高級部分是不會被機器所取代的。然而就目前的形式看,人工智能越來越朝著人類智慧的方向發展,未來它可能涉及的工作領域會更抽象、更主觀。
目前,學界對“機器人寫作”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它基于計算機的程序算法,在此基礎上對所提供的信息內容進行抓取和分析,然后由內置模板自動生成稿件,完成新聞報道的一種新的新聞生產方式,目前被大量運用在財經、體育和災難性報道當中,尤其對大量數據的新聞報道具有先天的優勢。
機器人寫作最早誕生于美國,2006年美國的湯姆森公司利用計算機程序完成金融方面的新聞寫作,機器人在0.3s內就整合出一篇出色的財經報道。
2009年,美國西北大學利用其開發的軟件“Stats Monkey”成功地在12s內生成了一篇大學棒球比賽的報道。2015年1月底,美聯社用機器人記者發表了題為《蘋果打破華爾街第一季度預期》的新聞報道,并成功搶占同類新聞的頭條。
在2014年夏天,美聯社就與自動觀點公司(AutomatedInsights) 合 作, 使 用 該 公 司的“Wordsmith”軟件撰寫財經報道文章。在使用“Wordsmith”之前,美聯社每個季度會發布大約300篇此類新聞,現在則最多可產出4 300篇,這個數字是之前此類報道人工發稿量的14倍。
像“AlphaGo”一樣,“Wordsmith”一直處在不斷進化中。平臺使用初期,由軟件自動生成的稿件還需要記者來進行加工和潤色,并且記錄其中的錯誤發送給軟件公司做進一步的調整,到2015年10月,研究報告顯示“Wordsmith”寫出的文章已不需要經過人工干預,且相較過去人力撰稿方式錯誤率更低。現在,它又新增了一項新的能力——自動生成表格。
就連犯罪領域的新聞報道,“機器人記者”也能夠大顯身手。美國《洛杉磯時報》曾經專門開辟了一個記錄殺人事件的博客,目的是記錄某一地區發生過的暴力事件,從2010年起這項工作就交給了機器人,令人驚訝的是基于計算機算法的智能分析,不僅能夠報道新聞,還能夠詳細記錄案件發生的相關信息,就連多年前被遺漏的事件,也能夠第一時間追溯彌補。
2.1 智能新聞稿件在新聞報道中的比重會越來越大
尤其是涉及大量數據的新聞類型,使用智能寫手能夠更快、更全面、更準確地抓取和分析數據,從而短時間內實現新聞的生產與發布,整個環節會解放大量的勞動力,提高新聞生產的效率,相對人工分析來說,這種智能分析由于利用了一定的算法和程序,不僅準確率更高,而且能夠大量收集和報道相關的數據,這對記者來說是一個龐大的工作量,而對機器人寫手來說,就是幾秒鐘的等待而已。
2.2 寫作模式和領域或將得到突破
目前的機器人寫作大都停留在“數據”領域,更人性化、文學化、需要表達功底的寫作報道是目前機器人并不擅長的部分,但可以預見的是,目前的軟件開發部門認識到了機器人寫作的局限性,他們不斷開發程序和算法,企圖讓機器人能夠出現更個性化、更全面的表達,讓其報道領域不斷拓展,甚至進入健康咨詢、調查報道等眾多細分領域。不過這只是目前對機器人寫作的美好愿景,其未來的發展離不開計算機技術的進步,更離不開軟件開發者所具備的新聞素養。
3.1 同類型稿件同質化
有人形容機器人寫作就像是現代工業的流水線生產,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在事先設計好的模板當中填上相應的數據而已。對于這樣的寫作方式,部分專家學者提出了“偽智能”的質疑。其實這樣的疑問并非空穴來風,由于機器人寫作的工作原理,決定了它必須是一定程度上的按套路出牌,這種套路如果不改變,或者不加以更新,那么久而久之那些換湯不換藥的同質化稿件就會越來越多,讓人失去對機器人寫作的好感。畢竟機器不能代替人,盡管現在的計算機技術,未來可能會出現帶著溫度的新聞,但相比人腦這種高度精密的運算工具來說,機器人寫手無論如何進化,在深度報道、信息采集、評論等領域依然無法代替人腦。
3.2 侵犯用戶個人隱私
人類傳播從口語進化到互聯網,傳播的距離越來越遠,效率越來越高,傳播內容越來越廣泛,同時人類隱私面臨被分享的幾率也越來越大,自從互聯網被大量普及后,關于人們隱私侵害與保護的爭論就從未停止過。然而,機器人寫作新聞,由于基于一定的后臺程序,他只負責在全網范圍內抓取有用信息,而不會分析和判斷這個信息的來源,也無法辨認這一信息是否是某些用戶的個人隱私,能不能在互聯網上進行傳播。機器的機械判斷力,遠不能達到人類所應具有的倫理操守,那么在信息獲得與個人隱私之間,如何確定界限,幫助應用程序來識別,減少機器人寫作對用戶隱私帶來的侵犯,是媒介倫理遇到的又一挑戰,也是當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3.3 深度報道仍需記者完成
意大利知名女記者法拉奇曾經說過“記者把自己投入新聞,這樣的報道才是好的報道”。這也反映了人類的情感、價值、判斷在一則新聞中所占據的重要位置,雖然機器人能夠寫出一則中規中矩的報道,但他無法超越人類的感情去關注新聞報道中人的狀態、情感,對于生命的體悟只能是思維層面的交流,而無法用二進制代碼來代替。這也是為什么機器人寫作目前大量應用于數據分析領域,而在批評、深度報道方面幾乎查無所蹤。
機器人寫作的出現讓記者解脫于大量的數據和資料分析的苦海中,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富有創造力的新聞報道領域。在機器人寫手與傳統記者之間并沒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他們可以分工明確,各自發揮特長在相應的領域,起到相互補充和相互促進的作用。
[1]張鋆.“機器人寫手新聞”對傳統新聞生產的影響[J].新聞媒體與社會,第十輯,2014(3).
[2]李暉,高洪山.“寫作機器人”將如何影響媒體[J].秘書工作,2015,8.
G2
A
1674-6708(2016)168-0082-02
徐婷婷,河南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