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炳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廣播電視臺,云南楚雄 651300
淺談新聞記者的責任與素養
康炳祥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廣播電視臺,云南楚雄 651300
新聞媒體是黨委、政府的喉舌,肩負著傳遞信息、關注民生、引導輿論的使命,新聞記者作為信息的“媒介”,必須具備強烈的責任心、責任感和職業素養。近年來,一些“不良”行為和現象在新聞界時有發生,其實都可以歸結為新聞記者責任感的缺失和職業素養的喪失。本文結合作者多年從事新聞宣傳工作的感觸,對新聞記者應具備的責任和素養的體會和感悟,從新聞記者角色定位、什么是新聞記者的責任、新聞記者如何擔當社會責任等方面進行深入闡述。
新聞記者;責任;素養
新時期,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持續推進以及市場經濟的發展,一線采訪的新聞記者也是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作為新聞記者只有充分認識自己的角色定位,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和責任感,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堅定方向,履行好職責,培樹新聞工作者良好形象。
1.1 記者的定義
作為記者要準確認識自己的角色定位,首先要弄清記者的定義,在現實的工作和生活中,人們通常把從事信息采集和新聞報道工作的人稱為記者。在新聞機構中,從事采訪和報道的專業人員被稱為記者。記者屬于一種職業,開展新聞采訪是記者履行職責的途徑,也是記者采集和收集信息的方式,在整個新聞采訪報道過程中,記者擔當著重要的角色,是新聞報道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之一。
1.2 記者的職責和素質
開展新聞采訪、實事求是的報道新聞是記者的工作,筆者從事新聞記者工作10余年來,深刻認識到記者在新聞采訪報道過程中一直是處在新聞采訪報道的關鍵位置上,記者具有客觀報道事實和進行輿論監督的職責,同時,傳遞信息、關注民生、服務社會也是記者的責任和使命。記者只有準確站位,不偏不倚,堅持實事求是、客觀真實的報道新聞,才能不愧對“記者”的稱謂,更好地展示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寫出有深度、有“一定分量”的新聞稿件。
第一,敏銳發現新聞事實。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新聞是對客觀事實的反映。作為記者,不僅要具有準確觀察事物的能力,同時,也要有對客觀變化的新聞事件的洞察能力和新聞敏感,才能有效捕捉新聞素材,客觀、準確、高效的開展新聞采訪。一個有經驗的新聞記者總能根據新聞事件,捕捉到有價值的新聞題材。新聞記者要有敏銳的新聞視角,首先是要勤于思考、善于思索,要用獨特的思維和敏銳的眼光去采訪新聞、報道新聞。記得曾經有一個故事,講的是有一位剛到報社從事新聞宣傳工作的記者,報社總編叫他去就一場特殊的婚禮進行采訪報道。采訪之前,這位記者首先就如何展開新聞采訪進行了充分的準備,結果,婚禮當天,當這位記者走到新郎家門口的時候,門衛告訴他:婚禮取消了,原因是新郎官跑了。這位記者只有垂頭喪氣地回了報社,并向報社的總編匯報了具體情況,話音剛落,報社總編就拍案問道:新郎官跑了,不是比舉辦婚禮更有意義,更有新聞價值嗎?聽了報社總編的點撥,這位記者才恍然大悟,追悔莫及……
因此,要敏銳地發現新聞價值,發現新聞背后的新聞,記者在一線采訪時還要隨著新聞事件的發展變化隨機應變,透過客觀新聞事件的變化去發現更多的新聞“興奮點”。
第二,客觀、準確報道新聞事實。開展新聞采訪報道是記者的工作,記者在采訪報道中要堅持客觀、準確的原則,也就是實事求是的原則。只有堅持原則,才能實事求是、客觀準確的報道新聞,讓受眾接收到客觀公正的新聞事實。所以,可以說,實事求是就是新聞工作的生命線。但如果記者給受眾提供了一則虛假的新聞,首先是記者沒有履行好記者的社會責任,違背了新聞記者職業道德,歪曲了對新聞事件的理解。其次也會使新聞報道“跑偏”,對社會產生不良的影響,相關人員也將會受到嚴肅的處理。例如,2007年北京電視臺生活頻道的“透明度”欄目播發了一則題為《紙做的包子》的虛假新聞。該新聞報道無中生有,通過編造該市某區一些“地下加工點”用廢紙箱作為包子餡制作小籠包出售的虛假新聞。該消息播發以后,多家媒體紛紛進行了轉載轉播,在國內外都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引起了群眾的食品恐慌,社會影響極其惡劣,也影響了媒體的公信力,該事件中的相關人員最終也是受到的嚴肅的處理。
因此,新聞記者在開展新聞采訪過程中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實事求是,堅守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堅持“三貼近”和“走轉改”的要求,深入調查研究,堅持“用事實說話”。
2.1 新聞記者社會責任感
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感是指新聞記者在開展新聞采訪報道中必須具有一定的政治素養、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要具備一定的工作責任感和使命感,要對社會負責,要對人民群眾負責,對黨委政府負責。也就是說,新聞記者在新聞報道中,要堅持客觀、準確、公正地開展新聞報道,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當好公眾的代言人的角色。
總之,我認為記者的社會責任感就是:新聞記者在采訪報道中,要恪守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規范,不為各種誘惑所動,堅持定力,客觀真實地報道新聞事實,凝聚正能量,唱響“正氣歌”,鞭撻“假丑惡”。
2.2 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
責任感是做好一切工作內生動力。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都要具有社會責任感,新聞宣傳工作也不例外。在新聞采訪中,新聞記者要牢記職責,時刻牢記作為新聞記者必須具備的社會責任,通過實際的新聞報道展現出來,解讀好黨委政府的惠民政策,傳播好黨委政府的民生舉措,傳遞好群眾的呼聲,民眾的心聲,讓受眾在新聞記者的采訪報道中感受到正能量,接收到客觀實際的新聞事實,維護好社會的和諧、穩定,為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凝聚力量。
同時,新聞記者牢記責任還要從具體的新聞采訪報道工作中做起,在新聞采訪中,只有每一位新聞記者都做好自己,牢記宗旨,遵守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嚴以修身,整個新聞隊伍就會為受眾稱贊,成為一支受眾“信得過”的新聞隊伍。然而在現實中,雖然一些新聞記者為了個人利益,不分是非,唯利是圖,“導演”了一出出“新聞戲”,不顧社會影響,淡忘了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在新聞宣傳道路上違背了良心,違背了道德,違背了新聞記者職業準則,沒有切實履行好新聞記者的責任。然而,這些昧良心的記者畢竟是少數,在新聞記者隊伍中,絕大部分的新聞記者是好的,履行新聞記者的職責也是到位的,發揮作用也是明顯的。
2.3 新聞記者的素養
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主要包括:第一是科學、辯證的思想方法,不偏激、不片面;第二是對國情、省情、州情、縣情有比較深入的了解,不脫離實際,不急功近利;第三是肯下工夫到第一線調查研究,全面、客觀地了解情況;第四是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新聞報道等方面,注重用事實說話,迅速及時、簡潔明快、客觀準確。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是靠具體的實踐體現出來的,靠的是記者本身的個人素質、定力和歷練,靠的是無數次的實踐經驗的總結和積累,靠的是不斷的糾正與克服、消化與吸收。通過不斷的磨煉,才能提升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適應新聞工作的需要,推動新聞宣傳工作的創新發展。
總之,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和職業素養,直接影響著新時期新聞媒體隊伍質量的好壞。新聞記者在新聞采訪過程中不僅要提高探索事件真相的能力,還要通過現象看本質,對采訪材料認真研判,創新思維,才能寫出有深度和有感染力的新聞報道。
新聞采訪的目的是為了客觀報道新聞事實,新聞記者在實踐中要做到有素養、勇擔責,深入了解事件發生因果,挖掘事實真相,用心做人、做事。
第一,要做有良知的記者。新聞記者在新聞采訪中,要堅持原則,堅持準則,堅守底線,拒絕“吃拿卡要”,不搞有償新聞,不唯利是圖,不為謀求轟動、出名丟失良知而觸碰底線,違背職業道德,記者要嚴于律己,真正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才能追求到真理,感受到快樂。
第二,要做有激情的記者。開展新聞采訪報道是記者的天職,也是新聞記者履職盡責、體現價值的重要方式,在工作中,新聞記者充滿激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新聞采訪的全過程,充分挖掘新聞事件中的興奮點,采寫出生動、感人的新聞報道,用獨特的視角把新聞事件鮮活地傳遞出去,感染和教育更多的人。
第三,要做學習型的記者。俗話說:學無止境。作為從事新聞工作的媒體記者,面對新形勢,新聞記者更要與時俱進,強化學習,才能全面網絡時代發展大潮中的最新智慧,掌握形勢發展動態,更好的采訪新聞,報道新聞,撰寫出更加鮮活的新聞報道,讓新聞報道跟上時代的步伐。
第四,要做有理想、有追求的記者。有理想、有追求讓人活得有方向。新聞記者只有牢固樹立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新聞宣傳工作的道路上,牢記宗旨,牢記使命,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用愛、用責任、用信仰,把職業作為人生的追求,大膽去愛,放手去追求,雖苦猶樂,正確看待自己,認真對待自己的記者職責,讓理想和追求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新聞記者要敬畏記者職業,堅守新聞記者的精神家園,勇于承擔責任,勇于堅持真理,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堅持正確輿論導向,不斷提高職業素養,堅持用事實說話,用實踐見證,用作品說話,為受眾撐起一片藍天。
[1]張默.新聞采訪寫作[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5):32-55.
[2]項德生,鄭保衛.新聞學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8):7-9.
[3]秦珪.新聞評論寫作[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10):13-24.
[4]陳絢.新聞道德與法規教程[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3):12-18.
[5]周宏.新時期下電視新聞工作者應具備的科學素質[J].科技傳播,2012(22).
[6]劉傳書.淺議科技記者的科學素養提升[J].新聞傳播,2011 (10):37.
[7]劉棟.新媒體環境下的記者角色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4(7):44-46.
G2
A
1674-6708(2016)168-0014-02
康炳祥,記者,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廣播電視臺,研究方向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