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丹丹,屈 帥,邱 炎天津師范大學,天津 300387
基于標準化降水指數監測內蒙古干旱特征
包丹丹,屈 帥,邱 炎
天津師范大學,天津 300387
本文應用標準化指數(SPI)來表達內蒙古地區的干旱情況。通過收集內蒙古及周圍地區76站1952—2012年的月降水數據,采用SPI計算程序逐年計算出近33年的降雨干旱指數(SPI)值。通過ArcGis軟件的克里金插值、裁剪和重分類等空間分析方法,用標準化降水指數(SPI)劃分干旱等級。干旱等級分5類,并分別計算1980—2012年的各年各干旱等級在整個內蒙古地區所占的面積。分別討論了主要城市的干旱、主要年份的干旱和內蒙古各年干旱動態變化趨勢等等。結果表明:內蒙古地區干旱普遍存在,干旱出現頻率高,干旱持續時間長,干旱的區域分布是西部高于東部,干旱影響范圍廣、災情重,干旱區明顯向東擴展。標準化降水指數(SPI)能準確地反映內蒙古近33年間的干旱趨勢。標準化降水指數(SPI)對干旱分析具有較大意義,能夠充分表現干旱情況。
標準化降水指數(SPI);干旱;內蒙古地區;降水監測
干旱是我國主要的自然災害之一,內蒙古位于中國北部邊疆,氣候復雜多樣,四季分明。干旱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農業的氣象災害之一。因此研究干旱對農業來說意義很深。我在本文中選取標準化降水指數作為氣象干旱分析的指標,以年為時間尺度,從降水量的角度分析內蒙古地區干旱年動態。明確該地區的干旱趨勢后,為內蒙古降水變化背景下決定農牧林提供理論依據。
內蒙古自治區疆域遼闊,地跨“三北”(中國東北、西北、華北)地區,東起東經126°29′,西北東經97°10′,東西直線距離為400多千米。本文針對全內蒙古地區進行干旱動態分析。
標準化降水指數,該指標是將某一時間尺度的降水量時間序列看作服從Γ分布,通過降水量的Γ分布概率密度函數求累積概率,然后轉化成標準正態分布而得。這樣做能夠消除降水量在時空分布上的差異,使SPI能夠適用于反映不同地區、不同時間尺度的干旱情況。
3.1 資料
較為完整的76個氣象站臺1952—2012年的內蒙古及周圍地區降水量的數據和76個氣象站的經緯度。計算出近30年的SPI值。用這個SPI值和ArcGis軟件來描述內蒙古地區的干旱情況。分析30年中的年動態,我們很清晰的知道每個地方的降水變化的情況。
3.2 數據處理
1)插值。計算年動態時首先在Arcgis軟件上計算插值的。步驟是打開ArcToolbox,然后雙擊【Spatial Analyst工具】→【插值】→【克里金法】。
克里金(Kriging)插值法又稱空間自協方差最佳插值法,它是以南非礦業工程師D.G.Krige的名字命名的一種最優內插法。它首先考慮的是空間屬性在空間位置上的變異分布.確定對一個待插點值有影響的距離范圍,然后用此范圍內的采樣點來估計待插點的屬性值。
2)圖像裁剪。插值計算完后按內蒙古旗縣界限圖裁剪,裁剪的步驟是ArcToolbox中雙擊【Spatial Analyst工具】→【提取】→【裁剪】。
3)重分類。裁剪完后把年平均SPI數據(見附錄一)重分類。步驟是在ArcToolbox中雙擊【Spatial Analyst工具】→【重分類】→【重分類】。類別是5,分別無旱(-0.5<SPI),輕旱(-1.0<SPI≤-0.5),中旱(-1.5<SPI≤-1.0),重旱(-2.0<SPI≤-1.5),特旱(SPI≤-2.0)。重分類之后計算面積。計算面積的步驟是屬性表中完成的。這樣一來分別知道每年無旱,輕旱,中旱,重旱,特旱發生的面積。
4.1 主要年份干旱特征
通過標準化降水指數來監測內蒙古主要年份的干旱情況。分別討論通遼,東勝地區。2000年,通遼1月的時候SPI值達到2以上,根據標準化降水指數的干旱等級屬于無旱。但是到了2月,3月時SPI值一直下降,從無旱變成輕旱。5月、6月時農民種地的季節,這時候的從輕旱變成無旱。對農民來說無需灌溉田地,有很大的幫助。不過7月時SPI達到-2以下,屬于重旱,隨之而來的是農作物的長勢緩慢,甚至枯死。2000年的折線圖告訴我們,冬天雪多,春季雨少,對農民,牧民有著特別大的災害而且干旱普遍存在。同樣東勝地區這4年當中,每年的4月,7月左右都有著輕旱的現象。內蒙古主要年份的通過應用SPI程序按年為時間尺度后計算出的動態結果,顯現出了內蒙古出現干旱的具體位置,也可以知道出現的干旱屬于哪個等級。以烏蘭浩特為例,2000年有干旱,根據SPI值,屬于輕旱。
4.2 主要城市干旱特征
介紹內蒙古近33年主要城市的干旱特征。其中呼和浩特地區SPI折線最高值達到1.5左右,最低值-1.8左右。干旱特征在無旱和重旱之間,呼和浩特出現輕旱的年份有1986、1987、1999、2000、2001、2005、2008、2009、2011年等。中旱的年份有1986—1988、1999—2000、2005—2008、2011—2012年等。重旱的年份有2011—2012年里。表明干旱出現的頻率高。包頭地區SPI折線最高值達到1.5左右,最低值-1.5左右。其中輕旱、中旱都普遍存在,重旱在2000年時出現過。
4.3 內蒙古各年干旱動態分析
根據1952—2012年的月降水資料所得的按年為時間尺度的SPI,分別得到無旱、輕旱、中旱、重旱、特旱的面積。并且得到各種干旱等級的變化趨勢。在內蒙近33年里輕旱是幾乎每年都普遍存在。在內蒙古中旱占據的面積2010年的時候達到最高值,1986年和2007年的時候內蒙古出現重旱和特旱的現象。干旱發生的時候也隨之帶來各種程度的災害。干旱的發生是一個持續發展和恢復的過程。
根據內蒙古近33年所得的SPI數據,通過ArcGis軟件得到下面的每年的內蒙古各干旱等級分布圖。其中內蒙古1997年無旱763 417km2,中旱390 368km2。在2000年無旱面積309 343km2,輕旱面積608 722km2,中旱面積235 720km2。
4.4 內蒙古地區的干旱特征
1)內蒙古主要年份的干旱特征是特旱少,在1980年朱日和,哪仁寶力格等地區出現特旱,1990年無特旱現象,2000年扎魯特旗,滿洲里等地區有特旱,2010年烏蘭浩特特旱。輕旱、中旱、重旱普遍存在;2)內蒙古的主要城市,也就是呼和浩特、包頭、通遼、東勝等地區的近33年里出現的干旱特征有輕旱、中旱、重旱等等,其中通遼地區海有特旱的現象;3)內蒙古各年干旱動態分析結果,干旱普遍存在,由西向東發展,西部地區的干旱高于東部干旱影響范圍廣,對農牧林的災害嚴重。
[1]車少靜,李春強,申雙和.基于SPI的近41年(1965—2005)河北省旱澇時空特征分析[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應用氣象學院,2010,31(1):137-143.
[2]李偉光,陳匯林,朱乃海,等.基于標準化降水指標在海南島干旱檢測中的應用分析[D].海口:海南省氣象科學研究所,2009:2-3.
S163
A
1674-6708(2016)168-0137-02
包丹丹,天津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為地理學。
屈帥,天津師范大學。
邱炎,天津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