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曦宇
(中共攀枝花市委黨校,四川 攀枝花 617000)
西南山地少數民族傳統生態文化傳承發展與保護分析
楊曦宇
(中共攀枝花市委黨校,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指出了在長期的山地生活中,西南山地各少數民族形成了本民族的傳統生態文化。以哈尼、苗族、侗族、仡佬和傈僳族等山地民族為例,提出了西南山地少數民族傳統生態文化的傳統及現代產業開發式、民俗節慶活動式,村規民約式,學校家庭式等傳承發展與保護方法及路徑。
少數民族;生態文化;傳承發展;保護
西南山地少數民族是大山的民族,他們熱愛大山,敬畏自然,在崇山峻嶺、高山峽谷之間,長期的山地生活中,創造、積淀和傳承了其民族的傳統文化乃至傳統生態文化。這些傳統生態文化和知識大多體現為其本民族的原始宗教文化,日常生產生活中的采集文化、漁獵文化、花鳥文化,也夾雜在民俗節慶、音樂舞蹈、村寨布局、民族服飾、天文歷法知識、禁忌習慣和制度之中。在開墾梯田的少數民族中間,還體現為梯田濕地文化和稻作文化。因此,挖掘、提煉少數民族傳統生態文化生態觀念的合理內核,實現傳統生態文化的現代轉換,使之成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有益元素,為當代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提供有益的借鑒。
2.1 傳統產業開發式傳承
少數民族生態文化在物質層面,可以為農林牧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如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西南山地少數民族意識到農林間作是利用森林的防護效應,實現農業良性發展的有效途徑。貴州苗族、侗族在低處河谷種稻,在高山上育林。苗族人采用楓竹混植、桐茶混種、農林間作、以耕代撫、以肥促林等農林開發模式,以減少病蟲害,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對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分布于云南、四川的傈僳族村寨,有的采用芒果、石榴、核桃、枇杷與柴胡、金銀花、當歸、魔芋、甘蔗、早春蔬菜等農林混種、林下種養殖模式,有的采用棕櫚、麻櫟、香果、榿木與玉米、蕎子、水稻、蠶豆、茶葉、蔬菜、小麥等傳統農林混種、立體套作模式。根據清水江文書記載,苗族、侗族農林混種或農林復合經營模式在唐宋時期就已有之,在明清時期發展到了相當成熟的程度。在長期的山地生活中,山地民族原始的刀耕火種、輪作和休耕制度亦有利于植被的生長和恢復,保持生態平衡。現在安寧河谷一帶推行標準化設施栽培,推行稻—菜輪作、糧—菜套作和蔗—菜立體套作等高效種植模式,實現特色蔬菜“春提前,秋延后”,使特色蔬菜產業效益明顯,成為四川最大的設施蔬菜基地。除林糧間作外,哈尼、侗、苗等山地民族開拓的梯田具有調節氣候、保持水土、防止滑坡、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功能。高山原始森林下沿等高線通過梯田坡沿濕地的建構,雨季緩解地表徑流,旱季保障充裕的農田用水,可以將水資源長期保持在高海拔區位。所構建的“森林——水系——村寨——梯田”四素同構的良性循環復合生態系統,被認為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典范”以及“山地農耕文化的典范”。
在萬物有靈、禮敬萬物的傳統文化背景下,山地民族對大自然不妄自取獲,不隨意以刀斧向之,對山區林中產品的采摘,通常也是有選擇分季節地進行。他們主要從山中采集山藥、菌類、野菜、野果、地瓜根,捕獲蜂蜜或飛蟲來補充食物,作為生活的重要來源,以較少的獲取維持著生存。這種包含著節制貪欲、適度索取、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自律意識,為林業開發及林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的經驗及啟示。林下經濟是以森林資源為依托、以科技為支撐、以項目為抓手,發展起來的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采集加工業和森林旅游業,既包括林下產業,也包括林中產業,還包括林上產業。通過構建農林牧漁各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相生、協調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促進效益的提升和林業的長期發展。
2.2 現代產業開發式傳承
在無霜期長、光熱資源豐富的山區開發新能源、生物質能,實施農村能源建設項目,推廣使用太陽能光伏發電、太陽能光伏提灌、太陽能熱水器,其中太陽能提灌站可實現無耗能、無人化運行。發展農村小水電,改善農村能源結構,使用干凈衛生的新能源,可以使群眾不再上山砍柴。繼續實施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和干熱河谷生態修復工程。按照高山循環農業發展模式,構建現代農業發展體系。通過招商引資,有的民族地區建立起國家級的現代標準化養殖示范基地。通過將養殖區產生的豬場廢水糞便與生活污水進行分別收集,經過一體化厭氧處理器發酵厭氧處理,沼氣凈化處理,產生的沼液經沉淀后流入廠區周邊的果園管道成為液體肥料,產生的沼渣經晾曬后又送入周邊的果園作為有機肥使用。在豬沼果的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的作用下,不僅實現了生豬的規模化養殖,芒果、牧草、早春蔬菜等植物的種植也取得了較大的經濟效益。通過構建種養平衡、農牧互動、生態循環、環境友好的現代農牧業發展體系,形成“養殖——沼氣——種植”良性循環發展,提高能源的綜合利用率,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揮重要作用。
建設特色農業產業基地。整合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扶貧開發、高效節水灌溉、五小水利等惠農項目資金,運用現代農業裝備和技術,建設高效節水灌溉基礎設施,完善高效節水現代農業支撐體系,推進產業化、品牌化和組織化建設,著力培育早春枇杷、晚熟芒果、核桃葡萄、蘋果石榴等特色農業示范基地,促進特色農業發展,推進山區農業向基地化、標準化、集約化和專業化轉變。促進農業基地景區化建設,開發觀光農業和花卉產業、挖掘民族文化資源,促進農耕文化與生產要素有機結合,“以農耕文化為魂,以美麗田園為韻,以生態農業為基,以創新創造為徑,以古樸村落為形”,促進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家樂與現代農業、美麗鄉村、文化創意產業融合互動,推動產村融合,一、三產業互動發展。
與民俗文化一樣,傳統生態文化只要還繼續存在,就始終是生動鮮活的。作為民族民間文化,它的存在形態必須依靠本民族群眾的實際參與,內化為群眾日常生產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為特定文化空間下的一種立體復合的能動活動。如果離開這種活動,其生命力便難以延續,無可避免地成為絕唱。
3.1 儀式、節慶式傳承
民族節日可以集中展現一個民族的社會文化,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質與藝術風貌,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為弘揚、傳播和傳承民族文化提供了一個鮮活的平臺。節日中的儀式禮儀正是民族記憶、文化傳統、地方性知識得以積淀、傳播和流通的一種重要方式。西南山區民族有許多祭山拜樹習俗、儀式和節慶。如仡佬族的拜樹節,傈僳族的拜樹儀式。作為古老的民族,仡佬族形成萬物有靈的觀念,他們敬畏自然,將自然萬物人格化,認為自然之力是神圣的。拜樹節及其拜樹儀式體現了山地民族萬物同源、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觀,體現了崇尚自然、禮敬萬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倫理、生態觀念和生存行為方式。
在參與祭祀儀式過程中,民族的宗教信仰、價值觀念、倫理道德、精神氣質、審美情趣和行為規范等都會對下一代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實現民族文化在代際之間的傳授與傳承。在有的地區,拜樹儀式被當地政府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拜樹節過后,家家戶戶、村村寨寨便自發地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形成習俗。
3.2 口傳文學式傳承
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在節日里,在生活中,跟廣西壯族一樣,山地少數民族常常以歌代答,非常喜愛唱歌對調,有“鹽,不吃不行;歌,不得不唱”、“能走路就會跳舞,能說話就會唱歌”之說。通過大量的比喻、排比,即興創作,即興演唱。因此要通過山歌、儀式歌,古風俗歌、古事歌和即興編唱歌曲等形式,通過民間流傳的豐富多彩的神話、傳說、寓言、故事、民歌、民謠、諺語等口傳文學作品,習得本民族的語言和習俗,建構民族歷史的族群記憶,傳承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包括傳統生態文化。
4.1 傳統習慣法式傳承
西南山地少數民族恪守著不少的祖訓、戒律和生產生活禁忌。這些生產生活禁忌屬于傳統的習慣法范疇。在哈尼族,保護龍樹和龍林的戒律執行起來比法律還嚴。除此之外,村規民約亦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鄉規”、“村規”、“族規”起著維護鄉村文化傳承和秩序的“習慣法”的作用。村規民約來源于民間傳統村落,產生于聚落或族群日常生產、生活、交往和協調關系中的行為習慣,具有自發性、鄉土性、延續性和傳統性等特點,其契約型規范可以認為這是一種“民間法”。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如瑤族、仡佬族將制定的具體習慣法條文用文字刻在石碑上,形成村規民約的石牌制度。苗族有“鼓社制”、“議榔制”,仫佬族有“會款禁約”,羌族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還作出細致的規定。一些鄉規碑明確規定了保護森林和水源的禁忌和處罰條款。
4.2 融合滲透式傳承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中不斷完善村規民約,增加當代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和內容。包括封山育林,不得濫砍濫伐;自覺維護節水灌溉設施,合理使用水資源;不得隨意放火燒山,隨意墾荒;保護鄉村公路及其他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等。在傳承方式上,結合民族村寨的實際進一步完善村規民約,并結合法治進鄉村,“法治示范村”創建工作,基層政府提出一些易于操作又切實可行的示范性意見,這就為當代生態保護理念和國家法律融入民族村落提供了很好的切入點。
5.1 學校傳承
一些山地少數民族如傈僳族很多文字的創造來源于傈僳人在森林里的生產、生活活動。因此通過編寫《傈僳文字教材》、《傈漢小詞典》,以供民族鄉各村小、中心小學使用;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設立傳習所等方式,改變傈僳青少年對傈僳族文字、傈僳族自然歷不熟悉、不了解、不使用的狀況;民族中學和民族院校舉辦、承辦民族體育運動會,開展傳統民族體育活動,選送文藝節目,參加各類文藝會演。在大自然中,傈僳人模仿動物、鳥類的生活而創作出形象生動的舞蹈,他們用音樂和舞蹈的形式,講述了傈僳族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的發展歷程,表達了傈僳族人民熱愛大自然,與動植物溝通交流,與大自然相親相近,和睦相處的質樸情感。通過文藝會演,參加少數民族藝術節,參加國際國內藝術交流,使本民族傳統音樂舞蹈藝術走出大山大箐,走出深山老林。
5.2 家庭傳承
不僅在學校,而且還通過家庭、族群的耳濡目染、言傳身教,使傳統文化基因薪火相傳、一脈相承。仡佬族崇拜青岡樹,每年都要定期帶上供品前去拜祭它們。有的仡佬族小孩在成長過程中,常會拜祭樹為“寶爺”或“干爹”。俚僕彝族人還與松樹結親,讓兒童認它作干爹媽,拜寄“樹父樹母”,求其庇護。在傈僳族傳統的“煮酒月”,在收獲的季節,為了追憶一個久遠的傳說,傈僳族家家煮酒嘗新,全寨人篝火狂歡。在火塘邊,在彈奏中,老人演唱古事歌古風俗歌,講述遠古的傳統和史詩。年青人蹢腳打跳,且歌且舞,通宵達旦。其中有許多舞蹈是表現生產勞動場面的,如挖生地、蒿秧舞、洗麻舞等,這是傳承傳統文化的一種很好的形式。
西南山地少數民族傳統生態文化、知識和技能還必須通過生產勞動和生活活動來獲得。包括制酒釀酒、田間稼穡、織麻紡麻、印染刺繡、制造弓弩等,每一項活動都有一套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體系、禁忌習俗和信仰觀念,抑或演化出傳統節日、民間歌舞和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因此,要通過參加這些活動來寓教于樂,豐富校外生活。
[1]何星亮.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生態保護[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48~56.
[2]胡展耀.西南山地民族文化—生態耦合傳承關系探析:從苗侗民族混農林文書談起[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4(4):17~20.
[3]袁禮輝.遵義仡佬族民間信仰中的倫理觀念[J].文學教育(下),2015(7):24~25.
[4]李金海,史亞軍.林下經濟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
[5]蘇 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6]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關于進一步促進休閑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報,2014(12):11~13
2016-07-12
楊曦宇(1966—),男,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圖書館學及民俗文化研究。
G122
A
1674-9944(2016)17-01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