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隆楊
(西南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重慶 400715)
?
基于SWOT模型的兩江新區建設現代制造業基地競爭力分析
黃隆楊
(西南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重慶 400715)
指出了建設現代制造業基地是重慶市十三五期間重要的戰略目標之一,兩江新區作為重慶市發展的主戰場,在其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從現代制造業基地的內涵出發,利用SWOT模型,分析了當前兩江新區建設現代制造業基地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得出了兩江新區具有建設現代制造業基地的優越條件的結論,并提出了相關建議。
兩江新區;現代制造業;基地;SWOT模型
在日前召開的中共重慶市委四屆七次會議上,通過了《中共重慶市委關于制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建議提出,未來五年,重慶市要“瞄準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方向,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建設國家重要現代制造業基地”。因此,建設現代制造業基地成為重慶市下一個五年規劃期內重要的目標之一。
兩江新區作為中國第三個、內陸地區第一個國家級新區,是重慶市最重要的產業基地、最關鍵的經濟增長極,也是重慶市建設現代制造業基地的主戰場,是重慶市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的關鍵。筆者將利用SWOT模型[1],從兩江新區的內外部環境,優勢、劣勢、機會、威脅等4個方面,分析當前兩江新區建設現代制造業基地的競爭力。
對現代制造業這一概念,學界尚沒有一個明確的表述。筆者通過查閱文獻,試圖從不同學者的表述中,找到先進制造業的定義。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李廉水(2015)將注重科技創新的制造業表達為“新型制造業”,即依靠科技創新、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增加就業、提高經濟效益、提升競爭能力,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制造業[2];秦世俊(2004) 提出現代制造業是不斷吸收電子信息、計算機等高新技術成果,并用于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和服務管理等全過程,取得很好的經濟、社會和市場效果的制造業的總稱[3];暨南大學龔唯平等(2010)將其定義為廣泛應用先進制造技術、采用先進制造模式、擁有先進市場網絡組織的工業生產系統,認為發展現代制造業更多地體現了一場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4];上海社科院黃燁菁(2010) 指出所謂“先進”是從技術范疇擴展至生產組織方式及其與服務活動關聯的模式的綜合創新[5]。
總結上述專家學者的研究,現代制造業是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和產業升級需要,在市場調查、研究開發、原材料供應、生產制造、銷售物流、售后服務和用戶反饋等產業鏈中,綜合運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和現代管理技術等先進技術,實現高精化、網絡化、智能化、集成化和集約化生產的一種產業形態。
現代制造業基地是強調現代制造業的地理集中和空間集聚發展,強調現代制造業在區域分工中的重要地位和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強調現代制造業所體現的生產力的先進性和產業結構優化的制造業空間形態。就目前來看,根據國務院對制造業的十年發展規劃,現代制造業基地著重強調上文中提及的十個重點產業及其相關行業、機構及服務體系的建設與集聚。
3.1兩江新區的優勢
3.1.1堅實的制造業基礎
兩江新區所在的重慶市,是國家老工業基地,也是國家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具有堅實的制造業基礎,可以為兩江新區建設現代制造業基地提供強有力的支持。2014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汽車制造業實現總產值3846.94億元,同比增長19.9%;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實現總產值3683.62億元,同比增長22.2%;材料制造業實現總產值2636.34億元,同比增長9.6%;裝備制造業實現總產值1797.63億元,同比增長18.1%;化醫產品制造業實現總產值1388.82億元,同比增長11.4%。可以看出,重慶市制造業總體呈現出總量大、增速快的特點,為兩江新區進一步建設現代制造業基地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截止到2014年,兩江新區工業總產值達4179億元,較上一年增長20.1%,形成了汽車和電子兩大制造業支柱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初具規模,生物醫藥已經起步。汽車產業方面,全年實現產值2111.51億元,突破2000億元大關,較上年增長21.5%;電子信息產業方面,全年實現產值976億元,同比增長24.8%;高端裝備制造方面,則已形成“6+3”的產業發展格局,在機器人、通用航空、軌道交通等已經全面起步;生物醫藥方面,各個項目正在建設,將陸續投入使用。
3.1.2交通便捷的內陸開發高地
兩江新區交通方便快捷,形成了空、陸、水一體的交通體系。空運方面,兩江新區擁有預計將建成的全國第四、西部最大、旅客吞吐量達到7500萬人次、擁有4條跑道的國際復合型樞紐機場—江北國際機場。目前,江北國際機場已經開通了通往17個國家的數十條國際航線,以及覆蓋國內大中城市的國內航線,通達度、吞吐量都較高,且會不斷提升。水運方面,兩江新區擁有吞吐量140萬標箱的寸灘保稅港、200萬標箱的果園港,是長江上游航運樞紐。鐵路方面,渝新歐鐵路作為一條內陸大通道,極大地提升了兩江新區與歐洲一線市場的通達度,此外,重慶作為西部地區的鐵路樞紐,有較完善的鐵路系統與國內其他城市相聯系,隨著成渝高鐵、鄭萬高鐵、渝湘高鐵、渝黔高鐵的陸續建成,兩江新區與南北各地的時間距離將大大縮短。高速公路方面,隨著重慶市高速公路“三環十射”體系的建成,兩江新區也成為了陸上交通樞紐。
總體來看,兩江新區對內循環建設不斷加速,對外“一江兩翼三大洋”大戰略格局已基本形成:通過長江可達太平洋;通過“西北翼”渝新歐鐵路出境—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德國—鹿特丹港可達大西洋,重慶到歐洲將比沿海地區海域省時24 d;通過“西南翼”渝黔鐵路—昆明出境—緬甸中部可達印度洋和中東地區,能夠為兩江新區建設內陸現代制造業基地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務[6]。
3.1.3政策疊加優勢
兩江新區集“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國家級開發新區、國家西部大開發、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務院3號文件、內陸保稅港區特惠政策、先行先試權等國家重大戰略于一身,具有疊加優勢。在上述一系列國家戰略的支撐下,兩江新區的這些特殊的優惠政策涵蓋了稅費減免、用地保障、產業扶持、貸款融資、技術開發、項目審批、人才引進等十大類,使其在土地、金融、財稅、投資、對外貿易、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和管理體制等領域具有較大的自主權,允許和支持試驗一些重大的和更具突破性的改革,有利于其創造出自由、開放、創新的投資環境,有利于政務、治安、服務環境的改善,從而能夠吸引各種生產要素的集聚,在打造現代制造業基地時,具有先發優勢[7]。
3.1.4技術優勢
重慶市擁有門類齊全、基礎雄厚的工業體系,在基礎工業如高鐵、精密儀器等方面有傳統優勢,同時培養了大規模的熟練的制造業產業工人,可以為現代制造業服務。重慶還擁有與制造業相關的科研機構158個,各類高等院校29所,科學家和工程師4.2萬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7個,市級企業技術中心51個,博士后流動站7個,擁有大批高素質人才隊伍。尤其是隨著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在兩江新區落戶建成,兩江新區在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環境工程三個領域的科研實力得到大幅提升。在技術研發方面的建設能夠為兩江新區建設內陸現代制造業基地的人才和技術提供支持。
3.2兩江新區的劣勢
3.2.1缺乏本土品牌
兩江新區缺乏以本土企業為代表的制造業品牌,根據2015年中國企業家協會發布的2015中國企業500強榜單和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重慶有11家企業入選中國企業500強,其中以制造業為主體的企業僅6家;僅有11家企業入選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其中以制造業為主體的企業僅5家。在這些入圍中國500強的重慶制造業企業中,品牌影響力也偏小,如汽車制造領域的長安、力帆,基本以中低端產品為主,影響力有限。截至到目前,重慶還沒有一家本土的世界五百強企業。
3.2.2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創新能力有待加強,人才開發引進和儲備不足。根據2015年中國科技部頒布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重慶的創新能力排名第8位,雖然近些年來重慶創新能力一直在增強,但始終未能進入全國第一梯隊,與北京、上海、深圳等先進城市差距依然較大。重慶市整體的創新能力不足能夠反映出兩江新區的創新能力需要加強。
3.3兩江新區的機會
3.3.1“一帶一路”創造廣闊國內外市場
重慶處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戰略交匯點上,連接著國家兩大發展戰略,兩江新區作為重慶的對外開發平臺,將迎來重大機遇。隨著兩大戰略的逐漸深入,“一帶一路”沿線各地區的貿易和基礎設施投資將不斷增加,必然為制造業創造出廣闊的市場。一方面,沿長江經濟帶向東,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隨著區域整合的不斷加強,市場必然不斷擴大,可以成為兩江新區廣闊的經濟腹地和市場;另一方面,往西北方向,沿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中亞各國尚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基礎設施投資不斷加速,在裝備制造、軌道交通等方面的需求會不斷增加,兩江新區通過渝新歐鐵路與中亞相連,可以開拓巨大的中亞市場;往西南方向,隨著東南亞國家的不斷發展,其在中低端汽車、器電方面的需求在不斷增加,也是重慶兩江新區制造業的潛力市場。
3.3.2“制造強國”戰略的提出
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明確提出通過政府引導、整合資源,實施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高端裝備創新等5項重大工程,實現長期制約制造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突破,提升我國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力。國家層面對制造業尤其是現代制造業的規劃和支持,為以打造現代制造業基地為目標的兩江新區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戰略層面的引導和支持,是兩江新區必須要抓住的重要機遇。
3.3.3新加坡產業園落戶
2015年11月7日,中國第3個“新加坡產業園”確定落戶重慶,初步規劃在兩江新區龍盛片區。與蘇州、天津不同,此次新加坡產業園將以“現代互聯互通與現代服務”為主題,試圖打造一個涉及金融、物流、服務的互聯互通樞紐。現代制造業基地是具有多要素的集聚體,目前兩江新區制造業企業集聚初具規模,隨著新加坡產業園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將為兩江新區建設成為現代制造業基地提供高水平的金融、服務、物流體系。
3.4兩江新區的威脅
3.4.1周邊地區產業同質化競爭帶來的威脅
2014年以來,隨著貴州貴安新區、陜西西咸新區、四川天府新區相繼獲批為國家級新區,兩江新區面臨著來自北、西、南三面的競爭。同時,四個新區的定位與重點發展產業相互重合,加劇了彼此的競爭。兩江新區、西咸新區、天府新區均提出建設現代制造業基地,在重點產業中,天府新區提出重點發展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生物醫藥;西咸新區提出重點打造電子信息、物流、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與兩江新區發展方向高度重合,這意味著兩江新區在招商引資、銷售時均面臨著嚴重的威脅[8]。
3.4.2人才資源流失
市場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的競爭。兩江新區地處西部內陸,與東南沿海地區相比,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距,而沿海也有現代制造業基地。近年來,從個人收入水平和生活條件等方面考慮,重慶制造行業的高級人才流失現象比較嚴重,既包括現有人才外流,也包括本地優秀學子學成后留在外地工作。這導致高端人才供給嚴重不足,如果不能解決好人才流失問題,將會直接影響兩江新區現代制造業的競爭力水平。
兩江新區在制造業基礎、政策環境、交通條件、對外交流平臺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優勢,外加上正逢“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中新產業合作等國家全面對外開放的戰略機遇期,兩江新區具有建設現代制造業基地的優越條件。接下來,兩江新區應該采取OS組合策略,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把握戰略機遇,加強在人才培養與引進、本土制造業品牌培育等方面的工作,早日建成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
[1]李春燕,宋娟. SWOT在區域研究中的應用綜述[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3):167,171.
[2]李廉水,程中華,劉軍. 中國制造業“新型化”及其評價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5(2):63~75.
[3]秦世俊. 世界先進制造業發展態勢[J].華東科技,2004(12):16~18.
[4]龔唯平,薛白,董華.先進制造業發展的動力模型與評價指標體系[J].產經評論,2010(2):34~42.
[5]黃燁菁. 何為“先進制造業”:對一個模糊概念的學術梳理[J].學術月刊,2010(7):87~93.
[6]鄧玥. 兩江新區在西部開發開放中的戰略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學,2011.
[7]楊杰. 重慶兩江新區產業集群的動力機制研究[D].重慶:重慶交通大學,2013.
[8]陳揚. 三大國家級新區發展動力比較研究及啟示[D].蘭州:蘭州大學,2013.
2016-07-08
黃隆楊(1995—),男,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學生。
F224
A
1674-9944(2016)16-02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