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飛
( 臨滄市農業學校,云南 臨滄 677000)
?
臨滄市綠色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李如飛
( 臨滄市農業學校,云南 臨滄 677000)
闡述了臨滄市發展綠色農業經濟的優勢,分析了其發展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并針對存在問題提出了臨滄綠色經濟發展的對策及建議:拓展綠色農產品品牌;推進可循環的可持續農業轉型;扶持農業龍頭企業;推進農業多功能發展;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農業科技創新。
綠色農業經濟;優勢;存在問題;臨滄市
綠色經濟融合了人類的現代文明,以高新技術為支撐,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形成能夠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是市場化和生態化的有機結合,也是一種充分體現了自然資源價值和生態價值的經濟。綠色經濟的范圍很廣,其包括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有機食品、可再生能源、綠色服務業等,其特點對環境友好,不必投入過多資源進行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
2.1氣候優勢突出
臨滄既是太陽轉身的地方,也是太平洋和印度洋兩大水系的地理分水嶺,最高海拔3504 m,最低海拔540 m,兼有山地氣候、低緯度氣候、季風氣候的特點。夏季有來自印度洋的西面季風,帶來大量的蒸氣和云雨,使地面恒溫,清涼舒適。到了冬季,哀牢山、無量山和高黎貢山高大的山脈屏障,擋住了來自西北部和東北部的寒流,而且在西南暖流的影響下,晴多少雨、陽光充沛、氣候溫和、四季溫差小、日照充足、降水充沛,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的氣候特征,具備一年四季都能生產綠色生態農產品的優勢和條件。
2.2物種優勢明顯
臨滄生物多樣性富集,是滇西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點區域之一,農作物種類、畜禽品種、漁業資源和林木資源十分豐富,擁有珍貴樹種20多種、藥用植物3000多種、野生動物種群725種、野生植物種群4200種、經濟林1238.4萬畝、種養業品種133種,其中優良品種85種,是云南的“動物王國”、“植物王國”、“藥物寶庫”、“天然花園”,被譽為我國滇西南“動植物基因庫”,國內大多數動植物均能在臨滄生長。
2.3生態環境優良
臨滄森林覆蓋率67.5%,工業經濟處于起步階段,環境污染小、空氣質量優、水質好。農業生產監管嚴格,土壤污染小,區域性原生態農產品生產條件優越。臨滄先后被授予“中國十佳綠色城市”、“全國低碳國土實驗區”、“中國精品咖啡豆示范區”等稱號,是享譽世界的“滇紅之鄉”、“紅茶之都”。在土壤、空氣、水源無污染的潔凈臨滄,一年四季都能生產綠色、生態、優質、安全的農產品。
2.4農業資源豐富
土地資源豐富,該市熱區面積7886 km2,占總面積的32%,占云南省熱區面積的11.4%,土壤多為中性至偏酸,適宜發展甘蔗、橡膠、咖啡、堅果、熱帶水果、木薯、香料、辣木、冬季蔬菜、生物藥材等熱帶作物,中高海拔地區適宜發展核桃、茶葉、烤煙和冬桃、冬梨、生物藥材等特色產業。該市適宜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基地面積超過2000萬畝。飼草飼料資源豐富,有天然草山面積1646萬畝,年可產飼草960萬t以上,同時臨滄是云南省最大的蔗糖生產基地,甘蔗種植面積160萬畝,年產蔗梢(葉)150萬t左右,若利用率達50%,年產粗纖維飼料20萬t以上,加之種植的玉米200萬畝、水稻70萬畝、小麥65萬畝等農作物秸稈,該市各類農作物秸稈年產量達300萬t。豐富的飼草飼料資源可大力發展畜牧業。庫區水產養殖資源豐富,臨滄境內已建成小灣、漫灣、大朝山、糯扎渡4個百萬級千瓦大電站,庫區面積84萬畝,發展高原淡水漁業資源豐富。
2.5開放潛力巨大
從臨滄孟定清水河口岸出境至緬甸皎漂港僅970 km,是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內陸“黃金口岸”,是云南建設東南亞輻射中心的前沿窗口,是昆明通往印度洋緬甸海岸皎漂港最便捷的陸上通道,用中國地圖看臨滄,臨滄是中國的邊疆;用世界地圖看臨滄,臨滄是亞洲的中央。臨滄市與緬甸接壤的緬北地區以丘陵地貌為主,常年溫差小,雨量充足,土壤肥沃,屬亞熱帶氣候類型,有豐富的光熱、水土資源,適宜開發種植甘蔗、橡膠、咖啡、堅果、熱帶水果、木薯等熱帶經濟作物的輪歇地、荒地達上千萬畝,與緬甸合作發展外向型特色優質農產品的潛力較大。
緊緊圍繞“生態立市、綠色崛起” 和“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戰略部署,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圍繞“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以調優農業內部結構主線、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重點、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為動力,強化現代農業莊園、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發揮優勢,提出把蔗糖、茶葉、核桃、咖啡、堅果5個產業打造成云南第一,把木竹、烤煙、橡膠3個產業打造成云南最優,把臨滄打造成中國西南重要的肉牛生產基地,云南乃至全國重要的高原淡水漁業生產基地等10個發展目標。
3.1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基地的建立
堅持“三萬”工程為抓手,建成了一批規模在全省甚至全國前三位的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基地,為臨滄市發展綠色經濟奠定了基礎。2015年末,該市累計建成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化基地2102萬畝,農民人均13.4畝,其中“萬元田”45.34萬畝、“萬元山”101.8萬畝,培育“萬元人”25.69萬人。共建成畝產值達1萬元以上的高效農業基地147.1萬畝。堅果面積149.5萬畝、產量4687 t,產量、面積均居全國第一;咖啡面積61.5萬畝、產量1.7萬t,面積全國第二;甘蔗面積146.6萬畝、總產量599萬t,面積和產量云南第一;茶園面積135.4萬畝、產量11萬t,產量全省第一;核桃面積800.4萬畝、產量23.5萬t,面積全省第二;橡膠面積100.91萬畝,產量3.8萬t,面積和產量云南第三,孟定創區域性橡膠單產全國最高,最高單株產量8.36 kg,畝產209 kg;烤煙躍進百萬擔大煙區行列,烤煙面積40.56萬畝,產量92萬擔;早熟油菜連創三個全國最高產量,2014年創造了單產456.47 kg和百畝連片平均單產360.8 kg的兩個全國最高記錄,2015年又創造了千畝連片平均單產298.08 kg的全國最高記錄。蔬菜、生物藥材、蠶桑、特色水果等產業穩步發展,蔬菜面積43.44萬畝,產量67萬t;生物藥材46.2萬畝。
3.2農業莊園經濟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至2015年末,該市建成現代農業莊園62個。以鳳慶滇紅茶葉莊園、雙江戎氏茶葉莊園、云縣幸福高原特色農業循環經濟莊園等為代表的集各類種植、養殖、加工為主兼具有拓展“自然生態、田園景觀、采摘體驗、休閑觀光、餐飲娛樂、民俗文化展示”為一體的特色農業莊園已取得明顯成效;以華葉臨滄莊園、臨翔荷塘莊園、耿馬華裕莊園、臨翔天頤茶莊園等為代表的集“綠色生態、立體農業、休閑觀光、旅游度假、民族風情”為一體的休閑度假型莊園進一步升級。目前已初步形成產業在林中、林中有產業的生態農業景光效果。
3.3特色綠色農產品加工水平全面提升
圍繞“世界佤鄉、天下茶倉、大美臨滄”和恒春之都品牌,堅持以開發綠色食品、發展綠色農產品加工業為切入點,按照“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發展方向,加快構建以特色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為基礎,以環境友好型農產品加工業為支撐,以休閑農業為補充的綠色產業結構。大力實施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網絡化銷售,全市農業逐步進入了由數量型向規模、質量、品牌、效益型轉變的新階段。滄源碧麗源(云南)茶業獲國際“雨林聯盟”認證,雙江縣勐庫大葉種茶獲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鳳慶縣被批準實施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該市累計通過“三品”認證企業33家,認證無公害農產品59個、綠色食品7個,認定基地面積585.2萬畝,認定農產品15.3萬t。該市獲云南名牌農產品27個,鳳慶縣安石村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一村一品”村鎮“中國滇紅第一村”,雙江縣勐庫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4.1農產品品牌建設滯后
農業企業對品牌的重要性認識普遍不足,意識不強,特別對“三品一標”認證的積極性普遍不高。在品牌制勝的時代,臨滄市農產品品牌多亂雜,基本上是一個企業一個品牌,有的甚至是一個企業幾個品牌;大品牌小產業表現突出,雖然滇紅茶、冰島茶、昔歸茶等品牌,具有一定的市場影響力,但生產銷售規模小;大產業無品牌也較突出,畜牧業產值已超過60億元,核桃產業產值超過50億元等,但仍沒有一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品牌。
4.2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保障能力與需求不相適應
該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不健全,專職人員少、投入不足,檢測經費得不到保障,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檢測遇到許多困難。
4.3農村人才缺乏越顯突出
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推進,有一定文化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部分外出務工,農村年輕勞動力短缺的問題表現突出,對農業技術的普及、良種的推廣、新技術的應用影響越來越大;大中專業畢業生普遍不愿回鄉從事農業生產和特色產業開發,農村專業技術人才普遍缺乏。
4.4農產業大而不強、廣而不精
該市農業產業化基地形成規模,但綜合效益普遍較低。農業產業種類多,每個縣甚至每個鄉鎮都有幾個、甚至十幾個產業,但真正形成規模效益的特色產業不多,綜合效益普遍不高。該市農村土地一家一戶經營占的比重仍較大,仍以“小而全”、“小而散”的農戶家庭經營為主體,發展方式粗放,與市場化、規模化、信息化為主要特征的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差距仍較大,農業競爭力、創新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弱;農村休閑旅游服務業層次不高,休閑農業多以農家樂為主,層次低,效益差。
4.5農業產業爭地矛盾制約了綠色經濟的發展
一方面隨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人口的增加,可用耕地在減少;另一方面,臨滄生物資源多樣及產業發展區域性,決定臨滄產業發展多樣性,“小而全”的產業發展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堅持“世界佤鄉、天下茶倉,恒春之都、大美臨滄”品牌定位,高度重視地理標識認證和產地認證,擴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規模,集中打造一兩個特色鮮明、生態優質的綠色生態農產品品牌,提高臨滄高原特色生態農產品影響力和市場占有份額,從而形成產業特色鮮明、規模大、效益好、產業美的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產業基地。具體措施如下。
(1)堅持開發綠色食品,農產品品牌創建取得新進展。圍繞“世界佤鄉、天下茶倉、大美臨滄”和“恒春之都”品牌,積極推進農產品品牌創建。
(2)在循環農業上下功夫,推進資源利用向優質高效、生態低碳、安全轉型。按照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要求,從轉變資源利用、生產方式入手,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生態、低碳、安全循環農業。積極推進種養平衡、農牧互動、生態循環、環境友好的農業產業體系建設,圍繞“到2020年全市建成年畝產值達1萬元的‘萬元山’300萬畝、‘萬元田’100萬畝、年收入達2萬元的‘萬元人’100萬人”目標,推行“核桃+魔芋”、“林果+魔芋”、“堅果+咖啡+摩芋”、“核桃+薯類”、 “林下生物藥材”、“生態茶園+林果”、 林下特色養殖等多種模式,推進“萬元山”建設;推行標準化蔬菜種植、熱帶水果多樣性種植、“優質水稻+冬馬鈴薯”、“優質水稻+蔬菜”、水產池塘精養、馬鈴薯與甘蔗套種、糧食作物與魔芋套種等多種模式,推進“萬元田”建設;抓好蔗稍等農業廢棄物綜合開發利用,大力推廣“畜牧+沼氣+有機肥生產+飼草+糧經作物”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創新農作制度,減少資源消耗和物質投入,推廣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推行農牧結合、水旱輪作、立體種養等新型高效農作模式,改良生態環境、培肥地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3)著力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臨滄市工業發展潛力在農產品加工業,要堅持抓農業生產發展,做強一產,做精二產,做活三產,擴大市場營銷,搞活流通,構建農業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型農業產業體系。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科技”運作模式,合作社起到上連龍頭企業連市場、下聯農戶的橋梁紐帶作用,生產的農產品通過龍頭企業訂單收購,直接進入加工、進入市場。
(4)突出莊園經濟引領,推進農業多功能發展。堅持把綠色、生態理念融入農業莊園建設中,圍繞創建經營主體、產業基地、加工體系、特色展示、莊園品牌、文化內涵、商業會館、市場體系“八星”莊園創建目標,高標準、高質量集中打造一批生產、加工、銷售、物流、文化體驗、旅游觀光、休閑養生、購物為一體的生態農業莊園。
(5)加快推進農村改革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臨滄農業生產方式仍以分散小規模經營為主,投入大、資源浪費大、產出低、效益差。要加快培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殖業大戶、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等多種形式的經營主體,積極引導農民土地經營權采取入股、租賃等形式合理流轉,鼓勵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林地林木使用權入股開展生產合作,積極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承接和連片開發經營農民自愿流轉的土地和林地,推進分散的農民承包土地向農業莊園、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發展多種形式的集約化經營,促進人、地資源合理配置,促進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提高。
(6)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推進增長方式向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農業效益發展。重點是要注重優良品種、先進種養技術推廣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應用;注重抓好農業物聯網和精準裝備為重點的農業全程信息化和機械化技術體系建設,積極探索大數據農業應用;注重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撐;注重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推進農業科技服務多元化、社會化。
[1]陸亞琴,安靖博. 云南綠色經濟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 云南財經大學學報, 2008(4).
[2]李若芳.臨滄市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問題研究[J]. 農村經濟, 2013(1).
[3]熊清華, 程厚思.走向綠色的發展[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4]侯明明.把云南建成中國綠色經濟大省的思考[J].生態經濟,1999,16(4).
2016-06-15
臨滄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編號:臨社發[2016]6)
李如飛(1976—),女,高級講師,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研究和植物病蟲害等相關的教育教學工作。
F061.5
A
1674-9944(2016)16-027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