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波 張秀華
(溫州大學體育學院 浙江溫州 325035)
有關全國單項性體育協會現狀與問題的綜述研究
周玉波 張秀華
(溫州大學體育學院 浙江溫州 325035)
該文主要通過文獻資料法和專家訪談法對全國性單項體育協會在運作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論述分析,重點分析體育協會在運作機制、體制依賴、管理方面、監督機制所存在問題進行闡述,并分析找到全國性單項體育協會存在問題的原因,與此同時我國大眾參與運動的形勢在不斷地高漲,大眾與協會的矛盾也隨之凸顯出來,因此,找到全國性單項體育協會問題存在的根本,已經成為需要解決的問題,并為之提供相關建議具有現實的意義。
單項體育協會 運作管理 體制依賴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物質和精神文化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地提升,體育的發展水平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在體育領域,各個項目的單項體育協會為滿足廣大人民的運動需求肩負著重要的任務。為了使全國性單項體育協會適應時代的要求,我國建立了中國特色的協會制度,并且為實現單項體育協會的實體化不斷地努力,在滿足人民運動需求的同時,也開始著力發展奧運會的項目,是我國從體育大國變成體育強國在不斷地努力,在經過近20年的努力,全國性單項體育協會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然而在改革的道路上,全國性單項體育協會的實體化并不是很理想,各單項體育協會在運作管理方面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對原有的體制和組織方面的依賴性依然較強,從而導致形成了“亦官亦民”的身份,各單項體育協會自身的權利越來越少,多數的決定權都是在相關的政府部門方面,并且各個單項體育協會在自身管理方面也是權力和責任模糊不清,來自自身和社會的監督機制被大大地削弱。因此,全國性單項體育協會在運作管理方面仍需要不斷地完善。
1.1 中國特色的協會制的建立
20世紀90年代,原國家體委提出要加快單項體育協會實現實體化的目標,使之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并做出了《國家體委關于深化體育改革的意見》,最終目的是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協會制。并提出要不斷地擴大協會實體化的范圍,使更多的運動項目加入到逐步實現實體化的進程當中,著重培養奧運會的運動項目,實現數量與質量同時兼顧,以便于今后體育事業的發展做出全面的經驗總結。
至此,一定數量的奧運會運動項目的體育協會都加入到了走向實現實體化的行列當中,與此同時國家體育總局建立了“運動項目管理中心+全國性單項體育運動協會”的體育管理模式,對當時的體育事業的發展,以及全民體育素質的普及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也體現了中國體育事業管理獨樹一幟的特色。
1.2 “ 亦官亦民”的雙重運作機制的形成
“運動項目管理中心+全國性體育單項運動協會”的建立是在我國特色的體制下形成的。為確保該協會制能夠順利的運行,國家通過法律的形式確認了單項體育協會的管理職能。1995年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其中對單項體育協會的管理職能做出了明確規定:單項體育協會管理該項運動的普及與提高工作,代表中國參加相應的國際單項體育組織所舉辦的活動。之后,1997年原國家體委頒布《國家體委運動項目管理中心工作規范暫行規定》,其中規定運動項目管理中心是承擔運動項目管理職能的國家體委直屬事業單位,是所管項目全國性單項體育協會的常設辦事機構,負責所管項目的各項工作。王旭光在《我國體育社團的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一書中對該現象做出解釋,實際上全國性單項體育協會是依托于運動項目管理中心來運作的。運動項目管理中心與協會之間實際上是兩塊牌子,一套班子。以運動項目管理中心的名義承接了原由政府職能部門負責的該項的全國運動項目的協會化和產業化的運作,處理與國際單項體育組織以及世界各國、各地區體育協會間的關系和業務往來,此時其身份為民間性社團組織。
全國性單項體育協會這種自上而下,亦官亦民的雙重運作機制建立起來。全國上下也對不同的運動項目協會根據原國家體委的標準,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全國省市的許多地方對奧運會的重點項目進行改革,都走上了“中心+協會”的模式,然而許多非奧運會項目的協會處于弱勢群體,政府相關部門對其經費的支出十分有限,因此,走上了自給自足的道路。從而導致奧運會項目與非奧運會協會在社會基礎和運行方面存在不同,所以,各自的發展各有其特點。
2.1 對原有人力資源、物質資源的承接
全國性單項體育協會在改革的過程中,其主要的領導班子及其工作人員大部分都是協會改革之前的原班人馬,“中心+協會”的管理模式建立以后,各協會都在各自的運動項目管理中心的領導之下,而且各中心的領導或者是工作人員大部分又是各單項體育協會的管理人員或者是主要負責人。與此同時,改革后所組建的運動項目管理中心接手了大部分原國家體委原有的設備、場地等物質資源。各單項體育協會于是處在中心的領導之下以及二者財務管理的一體化之中,使得單項體育協會在場地設備等物質資源有著可靠保障。
由此可以看出,雖然各體育協會已經經歷了實體化的改革,但是在人力和物力資源方面多數還是依賴于原有的體制,使得實體化的改革成效不大,各單項體育協會很難放手管理和組織自己的內部和外部事物。
2.2 組織運作的體制依賴
在改革之后的單項體育協會雖然有著自己的章程和管理模式,但是在實際的組織運作過程中,各單項體育協會依托于各自的運動項目管理中心,各中心的領導班子大部分是由政府直接委任的。在組織組織運作過程中行使的并不是其自身協會的職能,而是政府的職能。在實體化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努力使單項體育協會與政府之間形成“政社相互分離”的目標,因為真正的體育協會在組織形式和運作管理方面都不是由政府所主導的,協會的相關領導班子成員也大部分由社會普通的群眾組成,而不是官方人員。然而,事實并非向著目標順利進行,由于我國各地體育社團組織發展很不平衡,各體育社團組織運作和自行管理體系還不是很成熟,社會背景依然是政府占主導地位,所以,各單項體育協會很難達到“政社分離”,對現有的組織運作體制的依賴性較強。
3.1 全國性單項體育協會自身的契約性章程
任何項目的體育社團或者協會都是由熱愛運動的普通大眾自發性地組建而成,目的是為滿足社團或協會內會員的同一意愿。依據社團或協會擁有的章程而開展的非營利性活動,它的性質屬于社會性的組織活動,同時其職能是促進公共事業的發展,滿足更多人們的體育需求,提高各運動項目的普及度。
行業組織的有些管理權力既不來源于國家法律的明確授權,也不來源于政府的委托,而是由其組織內的成員通過一定的機構和程序賦予行業組織對他們進行管理的權力。全國性單項體育協會與其內部成員之間的契約就是其章程。章程中所規定的這些職能屬于行業內部成員讓渡出部分權力,使行業組織擁有行業管理的職能,這是建立在共識基礎上的契約性的權力關系。
3.2 全國性單項體育協會的行政性管理
由于當時的年代,為了符合我國國情,全國性單項體育協會在計劃經濟的背景條件下,協會的內部是多數由政府直接管理。時至今日,這種在協會內部的行政性管理依然存在。協會內部的人事任免都是由政府直接委任,協會每年的工作重心和工作任務都要根據國家不同時期發展的背景條件下,由國家制定并下達相關各體育協會,二者之間的關系都是行政性質的。并且多數的體育協會都是政府選擇的產物。黃亞玲在《論中國體育社團》一書中提到國家級體育社團大多數是根據政府的需要而所形成的。形成的類型主要為兩個方面:一是競技體育的需要;二是國家對體育各項目的撥款額。
在國際大賽上,體育成績的高低與國家的利益緊密結合,不僅展現的是運動水平的高低,而且是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國民的身體素質、民族意識的展示。是通過體育競技這個窗口來認識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水平。因此,協會內部就留下了濃重的行政性色彩。
3.3 契約性章程與行政性管理矛盾沖突
契約性的章程是具有民主性質的,是建立在協會內部所有人共識基礎之上而形成的規定,本身也存在著民主的監督與制約,然而協會內部所存在的行政性管理直接越過所有人的共識,只需要征得相關人員的同意就可以進行強制性管理和下達目標和任務?!爸行?協會”的這種運行和管理方式雖然在形式方面,運動項目管理中心和單項體育協會都有各自所賦予的職能的權力,兩者的身份相對獨立,但是在實際的運行和管理方式上二者矛盾比較明顯,因為“中心+協會”的人員和機構相互交叉,許多內部所設置的機構形同虛設,行政性管理和協會民主決策的界限相對模糊。
4.1 業務主管部門對協會的監督情況
就目前我國單項體育協會來看,協會的主管部門是國家體育總局分之下的各相關單位,同時也是其監督單位。國家體育總局屬于行政單位,因此,對各個項目體育協會的管理和監督也多為行政性質的。例如:在協會相關領導和人員的安排上面,國家體育總局通過人員的安排和管理,來達到行政性的約束,來保障各體育協會有序的運行。但是這種管理和監督機制都是體育總局用其身份來進行行政管理,很少以協會的身份。這樣就對協會的了解越來越少,協會的實際情況與上層的行政性管理產生分歧,體育總局相關單位的監督機制就很難完全體現出來。
4.2 協會的內部監督情況
協會內部監督就是協會的人員和相關部門對其進行監督。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由于地域原因,我國各體育協會發展很不平衡,多數地方體育協會都是依托于相關政府部門,政府起著主導作用,大大地削弱了協會自身的監督作用,協會內部的人員參與監督和管理的方式少,最終使得協會內部成員的監督方面仍是空白。
[1]盧元鎮.中國體育社會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0:101-104.
[2]王旭光.我國體育社團的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8:44-74.
[3]黃亞玲.論中國體育社團[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104-116.
[4]馬宣建.論中國群眾體育政策[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6):1-7.
[5]董新光.論群眾體育的主體地位[J].體育文化導刊,2006(12):7-9.
[6]王旭光,惠繼紅.全國性單項體育協會的社會和合法性挑戰和發展途徑[J].體育科學,2007(7):7-13.
G807.01
A
2095-2813(2016)11(a)-0192-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