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準確把握江蘇省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地區農村居民就業結構特征及差異性,運用對應分析方法對2014年江蘇省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地區農村居民就業結構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地區的農村居民在就業結構上具有較大差異。低收入農戶與農林牧漁業就業關系密切;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農戶與建筑業就業關系相對密切;中高收入農戶與工業和其他非農產業就業關系密切;高收入農戶與住宿餐飲、交通運輸、批發零售等三產行業就業關系密切。蘇北地區農村居民就業與農林牧漁業關系密切;蘇中地區農村居民在建筑業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相對較高;蘇南地區農村居民就業與工業關系密切,其在工業行業內就業人員比重相對較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快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促進江蘇農村居民持續增收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居民;就業結構;收入水平;對應分析;江蘇省
中圖分類號:F241.4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6.11.019
Abstract: To grasp exactl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parity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different income level and different regions rural residents of Jiangsu Province, using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the disposable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different income level and different regions rural residents of Jiangsu Province in 2014 was empirical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the difference in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different income level and different regions rural residents. Low-income rural residents' job was closely related to farming,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employment; low-and middle-income and middle-income rural residents' job was closely related to building industry employment; high-and middle-income rural residents' job was closely related to industry and other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employment; high income rural residents' job was closely related to lodging and catering, transportation, wholesale and retail, and other aspects of tertiary industry. The rural residents' employment in Northern Jiangsu was closely related to farming,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the proportion of rural residents' employment of building indust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was relatively higher in Central Jiangsu Region; the rural residents' employment in South Jiangsu was closely related to industry, its proportion of employment of industry was relatively higher. On the basis of this, several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rom aspects of accelerating transference of rural labor force and promoting continuous increase in farmer's incomes.
Key words: rural residents; employment structure; income leve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Jiangsu Province
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及其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對農村居民就業結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農村人口向城鎮聚集和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是現階段促進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國內學者對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與農村居民收入的關系進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1-4]。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省加快推進區域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農村居民就業結構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5]。由于農村居民就業結構的變化在農村居民內部不同收入水平農戶或不同地區間對農村居民收入的影響不同,為更準確把握江蘇省不同收入水平農戶和不同地區農村居民就業結構特征,運用對應分析方法從這兩個角度對江蘇省農村居民就業結構進行分析對比,探討其就業結構的特點及其差異性,提出加快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促進江蘇農村居民持續增收的對策建議。
1 研究對象、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近幾年,隨著江蘇加快推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進程,農村第二、三產業迅速發展,涉農縣域內的工業、服務業企業數量不斷增加,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為農村居民在非農產業創業就業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農村人口向城鎮集聚和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規模。2014年江蘇省人口城鎮化率達65.2%,比2000年提高了23.7個百分點;2014年江蘇省農村勞動力總量為2 604.86萬人,非農就業人數達到1 842.86 萬人,占農村從業人員的70.75%,比1990年高出32.27個百分點,比2000年高出25.82個百分點。隨著城鎮化率的提高和非農就業規模的擴大,農村居民收入不斷提高。據統計,江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8年的7 357元上升至2014年的14 958元,增長了2.03倍,年均增長率12.55%[6]。農村居民收入非農化特征更加明顯。2014年江蘇農村居民非農收入12 326元,占總純收入的82.41%。這不僅體現在農村居民收入結構中家庭經營收入占整個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在下降,而且體現在家庭經營收入內部來自第一產業經營收入比重也在持續下降,來自第二、三產業的經營收入比重持續上升。2000年在江蘇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收入中,來自第一產業的經營收入比重為70.3%,2013年下降到54.1%,2014年再次下降到52.3%,相應地來自第二、三產業經營收入比重上升到47.7%[7]。2015年江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257元,農民收入增幅連續6年超過城鎮居民,城鄉收入差距為2.30∶1,是全國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8]。江蘇堅持工業化和城鎮化同步協調發展,農村城鎮化發展得到工業的有力支撐,2012年江蘇農村勞動力中工業從業人員比重首次超過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比重,2014年農村工業從業人員比重達31.49%,超過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比重2.24個百分點。農村勞動力轉移和人口集聚都是以城鎮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的培育發展為基礎,使江蘇每平方千米的國土面積承載的人口和經濟總量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和8倍,在持續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居民的非農就業和持續增收[9]。
1.2 數據來源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一標準,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按人均家庭可支配收入大小分為5類: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中等收入戶、中高收入戶、高收入戶。農村居民就業結構按行業分為農林牧漁業、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批發與零售業、住宿與餐飲業和其他非農行業7大類。江蘇省不同收入水平農村居民就業結構數據來源于《江蘇省農村統計年鑒2015》,數據以2 400戶江蘇省農村家庭為調查樣本(每一收入水平調查樣本均為480戶),2014年常住人口7 152人,家庭從業人員總數4 968人,其就業行業見表1。2014年江蘇省13個地級市農村居民就業結構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也來源于《江蘇省農村統計年鑒2015》(表2)。
1.3 研究方法
以江蘇省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地區農村居民樣本與其就業結構變量指標之間的關系為出發點,對從這兩個角度劃分的不同收入水平戶類別和地區類別的農村居民就業結構數據進行分析對比,采用對應分析方法。對應分析方法常用于研究多個分類變量的關系,它是在R型因子分析和Q型因子分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對指標與樣本同時進行分類的一種多元統計分析方法,主要描述低維空間中對應表中的兩個名義變量之間的關系及每個變量的分類之間的關系。其基本原理是,對二維數據矩陣進行適當的變換,從而可以同時對行和列進行分析,以便發現行、列因素之間的關系[10]。基本方法是,利用“降維”的方法,將變量及變量之間的聯系同時反映在一張二維或三維散點圖上,直觀地揭示同一變量不同類別之間的差異,以及不同變量各個類別之間的對應關系[11]。它運用交叉列聯表獨立性檢驗中卡方統計的計算方法,將原始數據矩陣規格化為概率矩陣,使數據資料具有對稱性,并根據概率矩陣確定數據點坐標,進行行變量和列變量的分類降維處理,計算出R型因子載荷和Q型因子載荷,繪制對應分析散點圖,從對應分析散點圖中可以看出聯系密切的類別變量點較集中,聯系疏遠的類別變量點較分散,這樣可直觀地把握變量與變量之間和每個變量內不同分類之間的聯系。在實際操作中,利用SPSS22.0(中文版)對樣本數據進行對應分析,得到對應分析的最終結果。
2 結果與分析
2.1 計算協方差及其特征值
以2014年江蘇省不同收入水平農戶和13個地級市農村居民就業人員數據為分析樣本(表1、表2),調用SPSS 22.0(中文版)進行對應分析,兩組樣本分別以收入水平戶類別和地區類別為行變量、就業結構類別為列變量,分別計算2組樣本的協方差及其特征值,如表3所示。
表3是由SPSS對應分析程序計算的兩個樣本的特征值、方差貢獻率和累計貢獻率。不同收入水平戶樣本的第1個公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94.6%,第2個公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3.8%,前2個公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達98.4%,大于85%的要求;該組樣本所有特征根的總和為0.092;再對由收入水平戶類別和就業結構類別構成的交叉列聯表進行卡方檢驗,卡方觀測值為458.801,相應的概率ρ值為0.000,小于顯著性水平α=0.05,所以該組樣本拒絕零假設,其行變量(收入水平戶類別)與列變量(就業結構類別)有顯著的相關關系。由于該組樣本的前2個特征值已經解釋了樣本各變量間及同一變量各個類別間差異的98.4%的信息,因此該組樣本可以確定用二維來反映不同收入水平戶與其就業結構變量及其不同變量各個類別間的對應關系。同理,由表3也可看出,13個地級市樣本的前2個公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達86.5%,大于85%;所有特征根的總和為0.122,卡方觀測值為318.633,其概率ρ值為0.000,小于顯著性水平α=0.05,同樣可以用二維來反映不同地區農村居民就業結構的各種對應關系。
2.2 計算R型、Q型因子載荷陣
由上述計算結果可知,2014年江蘇省不同收入水平戶、不同地區農村居民就業人員數據的兩組樣本均可取前2個公因子的特征值分別計算R型因子載荷矩陣和Q型因子載荷矩陣,其結果列于表4至表7。
2.3 繪制對應分析散點圖
根據以上兩組樣本R型和Q型因子分析結果,可以繪制2014年江蘇省不同收入水平戶和不同地區農村居民就業結構對應分析平面散點圖(圖1和圖2)。
由圖1可直觀地看出2014年江蘇省農村居民內部不同收入水平農戶的就業人員分布狀況。結果表明,低收入農戶與農林牧漁業就業關系密切且遠離其他就業結構變量點,說明低收入農戶主要在農林牧漁業內就業,兩個變量點位于第Ⅱ象限內;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農戶與建筑業就業關系相對密切,其在建筑業內就業人員比重相對較大,變量點均位于第Ⅲ象限內;中高收入農戶與工業和其他非農行業關系就業較為密切,其變量點均分布在第Ⅳ象限內;高收入農戶與住宿餐飲、交通運輸、批發零售等第三產行業就業關系密切,其變量點均分布在第Ⅰ象限內。上述對應關系在對應分析散點圖上顯示比較清晰,可以反映江蘇省不同收入水平農戶就業結構的基本狀況。
由圖2可直觀地觀察到2014年江蘇省農村居民就業結構在不同地區間、就業結構各指標間以及地區與就業結構間的相互關系信息。從不同地區類別來看,蘇州、無錫、鎮江和常州在對應分析散點圖上分布于豎軸左側第Ⅲ、第Ⅱ象限,其間距離相對較近,表明這些地區農村居民在就業結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為蘇南經濟發達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高,為江蘇農村居民高收入地區;南京、揚州、南通和泰州在對應分析散點圖上均位于第Ⅱ象限且它們相互之間的距離很近,表明這些地區農村居民就業結構相似性較大,處于江蘇農村居民中等收入水平的蘇中地區;淮安、徐州、連云港和宿遷在對應分析散點圖上均位于第Ⅳ象限內且相互之間的距離較近,這些地區在農村居民就業結構上具有較大相似性,均為江蘇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對較低的蘇北地區。鹽城僅與淮安相對近一些,與其他地區距離均相對較遠,表明鹽城農村居民就業結構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從農村居民就業結構類別看,工業和農林牧漁業分別位于橫軸下方的第Ⅲ象限和第Ⅳ象限內,其間距離較遠,且均遠離其他變量點,表明工業和農林牧漁業兩個行業均具有相對獨特的就業結構主體;建筑業和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批發與零售業、住宿與餐飲業及其他非農行業5個變量點位于橫軸上方的第Ⅰ、第Ⅱ象限內,其相互之間距離較近,表明建筑業與第三產業具有相似的就業結構主體。地區類別與就業結構類別間的相互關系,反映在7種就業結構類別對應13個地區類別的變量點的遠近程度,兩個變量對應點的距離越近,聯系就越緊密,說明某一地區農村居民與其相應的就業行業關系密切或在該就業結構類別上從業人員比重相對較大。與“農林牧漁業”變量點最近的是連云港、宿遷、徐州和淮安等蘇北地區,其農村居民在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比重較高;與“工業”變量點相近的是蘇州、無錫、鎮江和常州等蘇南地區,其農村居民在工業行業內就業人員比重較大,蘇南是江蘇農村工業最為發達地區;“建筑業”和第三產業的5個變量點與南京、揚州、南通和泰州相對較近,表明蘇中地區農村居民就業結構中建筑業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相對較高,南通和泰州是江蘇省有名的建筑強市,南京農村的商貿產業相對比較發達。
本研究的兩組樣本數據,前者是微觀層面的農村居民內部不同收入水平農戶就業結構抽樣調查數據,后者是地級市層面的不同地區農村居民就業結構統計匯總數據。從農村居民收入角度比較兩組樣本數據的對應分析結果,可以得出的共同點是:低收入農戶和低收入的蘇北地區農村居民就業均與農林牧漁業關系密切;中等收入農戶和中等收入的蘇中地區農村居民就業均與建筑業密切相關;高收入農戶和高收入的蘇南地區農村居民就業均與工業的關系相對密切。
3 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2014年江蘇省不同收入水平農村居民就業結構數據進行對應分析,結果表明,低收入農戶與農林牧漁業就業關系密切,其在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比重較大;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農戶與建筑業就業關系相對密切,其在建筑業內就業人員比重相對較大;中高收入農戶與工業和其他非農行業就業關系較為密切;高收入農戶與住宿餐飲、交通運輸、批發零售等第三產行業就業關系密切。對2014年江蘇省不同地區農村居民就業結構數據的對應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地區農村居民在就業結構上的差異性。蘇北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居民就業與農林牧漁業關系密切;蘇中地區農村居民就業在建筑業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相對較高;蘇南地區農村居民就業與工業關系密切,其在工業行業內就業人員比重相對較大。從農村居民收入角度比較兩組樣本數據的對應分析結果,可以得出一些共同點。
綜上所述,江蘇省要在加快推進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通過增加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機會,加快向非農產業轉移,實現江蘇省農村居民收入倍增目標[12]。
第一,推動以工業為主導的縣域經濟發展。實踐證明,只有大力推進以工業為主導的縣域經濟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與城鎮化的融合,才能吸引更多的農民就地就近創業就業。要充分發揮江蘇工業經濟實力強的優勢,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注重農村工業經濟運行質態和發展規模,促進農民就業,提高就業層次。通過扶持鄉鎮企業發展,解決農民當地就業,促進農民兼業化;通過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增加就業機會[13]。各級政府要制訂和落實鼓勵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培育一批區域優勢主導產業和特色中小企業集群,讓農民更多地參與區域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實現農村居民就業非農化和收入來源的多樣化。
第二,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首先,要根據蘇南、蘇北、蘇中三大區域農村經濟發展實際,在經濟發展轉型升級過程中,依托各地資源優勢和發展優勢,結合區域主導產業特點,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實現融合發展的資源互補與產業聯動。其次,要依托當地區位條件、資源特色和市場需求,培育多元化的農村產業融合主體,創新產業鏈和農戶利益聯結模式;加強農民創業就業基地建設,引導農民發展與縣域主導產業配套的相關產業和產品,支持農副產品加工業和農業服務業發展,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開發鄉村旅游資源,發展旅游觀光農業,讓農民真正分享到產業鏈延伸、產業功能拓展所帶來的就業機遇與切身利益。最后,要在產業融合模式、主體培育、公共服務、政策創新和投融資機制等方面,按照產業鏈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產城融合協調的標準,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示范區創建活動。通過財政支持、金融扶持、稅收優惠等政策措施,引導和鼓勵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農村新型業態,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目標。
第三,加快農村新型城鎮化進程。要抓住江蘇獲批成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省的機遇,充分發揮江蘇省城鎮密集、城鎮化水平較高的優勢,加快推進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鎮結構均衡的梯度化、一體化發展,拓展農村居民轉化的城鎮空間;加快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建立健全以具有合法穩定住所和合法穩定職業為戶口遷移基本條件,以常住地登記戶口為基本形式、城鄉統一的新型戶籍制度。在蘇南等外來人口較多的地區,逐步將戶籍與福利脫鉤,加快實施全省范圍內戶口通遷政策。落實好江蘇省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切實保護農村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的合法權益。
第四,完善農村就業創業服務。建立健全農村公共就業服務制度,完善“城鄉一體、平臺到村、聯系到戶、服務到人”的就業服務體系,推進農村公共就業服務平臺標準化、信息化建設;加大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勞動技能培訓,幫助其拓展就業領域,特別是要將新生代農民工培養成為符合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升級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勞動者;加大就業援助力度,對現有農村中非農勞動者開展就業政策指導,增強其合理維護自身勞動權益的意識,實施定向減稅和普遍性降費政策,減輕農村居民創業就業成本和企業負擔。充分尊重農村轉移就業人員意愿,自主選擇居住、教育、醫保等公共服務方式,完善江蘇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公共服務機制。
參考文獻:
[1]張紅宇.就業結構調整與中國農村勞動力的充分就業[J].農業經濟問題,2003,24(7):10-15.
[2]陳世強,時慧娜.中國鄉村從業人員就業結構演化及對農民收入的影響[J].經濟地理,2008,28(3):469-474.
[3]王麗娟,賈寶紅,信麗媛,等.非農就業對天津市農民收入影響的實證分析[J].天津農業科學,2011,17(5):108-111.
[4]顏雅英.福建省農村勞動力就業與農民收入關系的實證研究[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4(5):5-10.
[5]杜華章,趙桂平.江蘇省農村就業結構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分析[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5):519-523.
[6]江蘇省統計局.江蘇統計年鑒2001-2015[EB/OL].[2016-09-06]. http://www.jssb.gov.cn/tjxxgk/tjsj/tjnq/jstjnj2015/index_212.html.
[7]楊國嶸.新世紀以來江蘇農民收入變化特征與影響因素分析[J].江蘇農村經濟,2015 (5):45-46.
[8]吉強.2.30∶1,城鄉居民收入差再縮小[N].新華日報.2015-11-17(第2版).
[9]孫迎聯.推進新型城鎮化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江蘇實踐與啟示[J].江蘇農村經濟,2016 (3):65-66.
[10]李志輝,羅平.SPSS常用統計分析教程[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274-279.
[11]薛薇.SPSS統計分析方法及應用[M].2版.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350-354.
[12]吳沛良.現代農業建設邁上新臺階[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151-157.
[13]杜華章.江蘇省農村居民收入結構差異性分析[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6 (3):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