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笑
【摘 要】伴隨著課改的深入,對學生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作為老師,應當順應時代的潮流,從小學開始就重視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讓他們從小就成為解決問題的小能手。
【關鍵詞】問題;解決;培養
“解決問題”經歷了課改之后,不再作為一個單一的模塊進行教學,而是融于各種運算的教學當中,這使得解決問題廣泛地存在于學生的日常學習中。過去低年級解決問題這方面的教學僅僅局限于解決一些常見且簡單的實際問題,伴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現在的教學目標上升到要讓學生具備一定的自我處理信息的能力,還要讓他們掌握必要的解題策略,在遇到問題時能夠不再依賴老師父母,自主地解決它們。因此在小學低年級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是當下素質教育的需要,更是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而如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正是老師與學生的教學互動中應該教會他們的,以下是我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方面教學的一些心得。
一、重審題,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教學中經常碰到這樣的一種情況:分析題目后,學生都點頭表示明白,而真正自己嘗試列式時,要么不會做,要么我行我素,根本不用我教給他們的方法解題。很多時候,低年級學生一看到題目就一股腦地往里鉆,不假思索地提筆就做,要不然就抱著一種僥幸的心理,跟著感覺解題。因此想要解決一道題目,首要任務就是從題目中獲取信息“你知道了什么”,明白這道題目要求我們解決的是什么問題,并且給我們提供了哪些信息。如今低年級題目中信息的呈現方式多種多樣,比較常用的是圖文相結合或者純粹地將所有信息包含在圖片當中,而低年級學生對圖文信息的處理能力較弱,一見到圖片注意力就被圖中生動可愛的人物、事物吸引住,從題目中收集信息的意識還比較欠缺。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呈現圖片并提出相應問題培養學生讀圖的能力。
如教學一年級上冊P57解決問題時,圖中呈現了“大森林”情境,包含了豐富的數學信息。學生一下子嘰嘰喳喳地叫起來,為此我做了這樣的引導:圖中有哪些動物和植物?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需要哪些信息?學生的注意力有了指向性,從數學的角度來觀察這幅情境圖,很快就找到了關鍵的數據信息。在解決完問題“還剩幾只小鹿”后,我引導學生從圖中提出其他數學問題并解答。以下是“蘑菇圖”的教學片斷:生1:大樹下有5個蘑菇,草地上有2個蘑菇,一共有7個蘑菇。對于學生的錯誤,我不置可否,而是笑著看向其他學生:誰有不同的想法?立刻就有生2指出:樹根下有6個蘑菇。由此,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審題錯誤,并從糾錯中積累經驗,意識到圖畫信息和文字信息的重要性,從而提升了數學審題能力。
讀題的關鍵還在于找到題目的關鍵詞和重要的數量關系,嚴謹認真地圈畫出重要信息也是提高審題能力的一種方法。比如這樣的一條數學信息“一瓶飲料3元,一根冰棍比一瓶飲料少2元。”引導學生在閱讀信息的過程中將“少”字圈起來,讓他們知道2元并不是代表冰棍的價格,而是表明飲料與冰棍之間的數量關系,即冰棍的價格是3-2=1元。在低年級題目中,某些字、詞會干擾學生理解題目,并對學生解決問題所采用的方法和解題結果起著關鍵的指向作用,例舉幾個題目中常見的詞,如“一共”、“剩下”、“多多少”、“少多少”,由于學生在平時的解題過程中被要求“一共”、“總共”用加法,“剩下”、“還剩”用減法,久而久之一些學生就會形成見“多”、“共”就用加法,見“少”、“剩”就用減法的習慣,這樣他們在解決問題時就很容易出錯。所以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不僅要向學生解釋數學用語本身的意思,還要講清楚他們在不同題目中所表達的不同意思。
二、定方法,解題還須“系題法”
做完分析題目、從題目中收集信息的工作之后,要讓學生在此基礎上縮小范圍、尋找解決問題所需要的特定信息,這是對收集來的信息的加工過程。解題時不見得題目提供的每條信息都用得上,在題目中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干擾因素的存在,解題時需要根據已經知道的數量關系對這些信息進行篩選,接著將這些信息組合優化,這是解決問題最為關鍵的一個步驟。在“怎樣解答”環節,我主要教給學生兩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一是綜合法,二是分析法,兩種解題方法在不同題目中都能發揮自己的重要作用。
“買東西”是低年級比較常見的一種題型,我在教學這個問題的時候充分利用上述的兩種方法,最后也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材里有這樣一道題“媽媽逛超市,一個梨2元,一個蘋果3元,媽媽買了5個梨和8個蘋果,媽媽帶了50元,問媽媽帶的錢夠嗎?還剩多少?”因為題目是較為平鋪直敘的類型,我就與學生們一起分析:“買梨花了媽媽多少錢呢?買蘋果又花了多少錢呢?”“2×5=10元和3×8=24元”學生們比較輕松地就能得到答案。“那一共會花媽媽多少錢呢?媽媽帶的錢夠不夠呢?”“10+24=34元,50-34=16元,夠,還剩16元”學生們對于這種題目平鋪直敘、解題線索明顯的題目都還是能夠比較輕松地解決的。但是往往存在著這樣的一些題目,解題思路并不明顯,需要學生從整體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例如:小新和小亮一起去搬課本,共有50本。小新一次能搬10本,小新搬了3次,小亮搬了2次就把書全部搬完了,問小亮一次能搬幾本課本?不少學生發現這道題目從左到右計算并不能得到答案,紛紛搖頭表示束手無策。我就引導他們,“書是誰搬的呢?”“小新和小亮。”學生都很清楚。“那小新搬了幾本?”“3×10=30。”“那小亮搬了幾本呢?”“50-30=20。”“那剩下的自己會做了嗎?”我笑著看著學生們。學生們都“哦~”了起來,點頭表示明白。綜合法解題略顯復雜,教師需要多安排練習來加深他們對于這種解法的理解。像這個問題雖與上面的例題大同小異,但是解題方法略顯不同,這個問題需要全局分析問題,通過逆推的方法得到答案,這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實際運用能力的鍛煉都有極大的幫助。
三、勤反思,滋生解題的不竭動力
教師在解決問題教學的過程中,應當秉持的一個觀念是:解題方法讓學生自己發現、解題過程讓學生自己經歷、解題結果讓學生自己評價。問題解決了并不代表這個問題就這么完結了,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整個解決過程進行回顧反思“解答正確嗎”。通過檢驗、分析,看看過程是否有理有據,有沒有漏掉什么關鍵點,答案又是否正確。還要注意學生是否有不同的解題方法,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解決問題,保護學生的創造力,同時要給學生一定的交流時間,讓他們分享各自的解題方法與心得,使學生在參與當中鞏固自己的知識、鍛煉自己的才能。
如教學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表內除法(二)”解決問題“一個地球儀8元,56元可以買幾個地球儀?”,在收集整理信息、運用畫圖策略幫助理解題意后,學生自己嘗試列式解答。生1:56-8-8-8-8-8-8-8=0生2:56÷8=7這時我引導學生思考:這兩道算式都能求出正確的答案,哪種更簡便呢?經過討論,大家明確這道題實際上是求一個數里有幾個幾,可以用除法計算。通過反思過程采用的策略是否合理,結果是否正確,解題途徑是否最簡捷,同時善于引導學生比較多種答案,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案,這樣有效地幫助養成學生“驗題”習慣。
對于很好地解題的同學,教師不能吝惜自己的表揚,可能你的某一句激勵的話語就成了學生愛上這個科目的理由;對于那些問題解決得不是很理想的同學,教師切忌出言諷刺,予以寬慰才能讓他們下次做的更好。評價總結是解決問題的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通過總結歸納能夠讓學生對自己的解題結果有一個較好的認識,結果較好可以讓學生獲得來自學習的成就感,有利于他們滋生解決問題的不竭動力;而結果較差的可以讓他們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及時總結改正可以提高他們下一次解題的質量。
總而言之,對學生“解題問題”能力的培養在小學階段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教師自身應當多學習、多歸納,探索出科學的教學方法來提高教學質量,對待學生應該多引導、多激勵,將解決問題的主動權轉交給他們,促進學生的發展性成長,促使學生真正地提高數學技能。
參考文獻:
[1]馮興偉 談小學數學低年級“解決問題”教學的方法[J]
[2]丁慧玲 淺談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