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華
2015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環境保護法》以及隨后最高院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正式確立了環保組織在環境公益訴訟中的原告主體資格,但是隨著環境保護形勢的變化,單一的環境公益訴訟原告主體并不能應對多樣的環保公益訴訟所面對的情況。筆者認為,就我國目前的制度配置和條件來說,建立以環保組織為主要類型,檢察機關、環保行政機關以及公民個人予以補充的環境公益訴訟原告主體制度是一個適宜的方案。
一、我國環境公益訴訟原告主體可能性分析
(一)檢察機關
盡管檢察院作為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在我國環境公益訴訟原告制度尚未建立的時候進行過有益的嘗試,被實務界及理論界認為是環境公益訴訟最適格的主體之一,理由有四點:①檢察機關被國家賦予的公訴的權力;②檢察機關擁有國家的財政支持,擁有最為專業的訴訟經驗和人員,而我們知道環境民事公益訴訟長久以來所面臨的兩大難題就是高昂的訴訟成本及復雜專業的訴訟程序,這兩點問題在檢察機關手里恰恰能夠得到良好的解決;③在我國法律缺乏對環境公益訴訟原告具體規定的情況下,我國的檢察機關們已經就參與公益訴訟開始了一定的司法實踐,積累了一定的經驗;④我國的檢察權事實上是受到很大的局限的,大多數情況下,只是在貪污腐敗發生之時,檢察機關才行使檢察權,嚴重地限制了檢察機關的法理監督職權[1],給予我國檢察院環境公益訴訟原告的資格有利于優化我國現有的檢察權力量的分配。
(二)環境保護機關
環保部門作為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被認為是具有合理性的:①環保部門是國家賦予其環境行政管理的機關,其在環境訴訟中擁有可以及時發現環境問題以及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優勢;②環保部門在環保評估專業設備方面、環境保護專業知識方面以及環境保護專業能力方面具有其他主體所不具有的先天優勢,這些優勢能夠保證環保部門在環境訴訟中占有有利地位;③環境保護部門有充足的人員配置和物質資源對抗一般來說較為強勢的環境致害企業[2]。
(三)公民個人
普通公民為維護環境公共利益而提起訴訟既是監督權的行使,也是對自己合法環境權益的維護。公民作為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具有其他主體不具備的巨大優勢:①公民是環境利害關系的直接當事人,可以對違法行為進行適時監督;②公民是公共利益的最終受益者,他們能從維護自身利益的角度出發積極保護環境公共權益;③我國作為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國家,公民積極參與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符合我國的國情和我國的未來發展需要。
二、架構多樣化、互補的環境公益訴訟原告主體制度
(一)堅持完善環保組織原告主體資格
自新《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歷史性的規定了“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是環境公益訴訟的適格原告主體開始,環保組織在環境公益訴訟中的原告資格開始初步“被認可”,但是該條規定只是一個粗糙的規定,并沒有給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的明確范圍和標準。隨后,2015年1月1日,新修訂施行的《環境保護法》正式明確確定了“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的具體要件,即:①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②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③信譽良好。從目前來看,環保組織是我國國情下最合適的環境公益訴訟原告主體,同時以環保組織為原告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也是在現有法律和制度下最健全的環境公益司法救濟制度。繼續完善和充分發揮環保組織在環境公益訴訟中的能量是重中之重。
(二)探索檢察機關監督制度
如上文所述,對于檢察機關能否成為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我國司法界已經進行過嘗試,學術界也已基本達成共識。在我國目前環保組織數量不夠公民參與缺乏法律依據及資源、環保行政機關資源分散的情況下,檢察機關應當在環境訴訟中占有一份職責,但是這一職責又應當是與環保組織及其他主體有區別的職責:①我國現行法律并沒有賦予檢察機關對個人、企業提起公益訴訟的權力,因此,對一般情況下的侵害環境公共利益的行為不宜由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②對于行政機關實施的違法行政行為導致環境公共利益受到損害,在這種情況下,應由檢察機關提起環境公益訴訟,這是因為檢察機關可以發揮其本身的行政監督權力與行政權相抗衡,促使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以達到保護環境公共利益的目標。
(三)特定條件下的環境行政機關原告資格
環境行政機關是按照法律的規定和行政制度履行其自身的環境行政管理職責以及環境監管的權利和義務,允許其作為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參與到環境公益訴訟中很可能會形成強調或鼓勵其積極作為環境公益訴訟原告的氛圍,而在這種氛圍下有可能會造成行政資源的浪費,以及其對行政管理職責的懈怠。但是,作為擁有眾多資源和能力的環境專門機構,可以探索在以下情況下作為原告的可能性:①在公民和社會團體都因為處于過于弱勢的地位等原因而未能提起訴訟,同時檢察權行使部門因為對公共權益的不同衡量而放棄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情形下;②在公民個人或環保組織等其他主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時,掌握相應環境數據和技術的環境行政機關依原告的申請或法院的裁定依法參與到訴訟中;③已經依法履行了其環境行政職責后,仍未能達到理想的環境保護效果,其他原告主體也不提起訴訟的,環境行政機關可以作為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動用司法力量維護環境公共權益[3]。
(四)逐步開放公民個人的環境公益訴訟資格
公民個人參與到環境公益訴訟中是環境公益訴訟的趨勢。從現有法律上講,《環境保護法》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并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公民個人提起環境公益訴訟有三種可能的方式:一種是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第二種是申請特定國家機關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第三種是告知具有相應資格的環保組織,在環保組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同時要求以共同利益相關人的身份加入到訴訟中。
參考文獻:
[1]雷景輝.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學位論文,2009.
[2]趙寧,郭炯.我國環境非政府組織的立法現狀與制度研究[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3]楊朝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環保部門怎么做》,載《環境保護》,2010年第22期.李云霞,王金穩.我國民間環保組織法律主體地位分析[J].管理觀察,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