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的應用日益廣泛,可以說,計算機成了人們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現在的高職學生從小接觸計算機,對計算機非常熟悉,但是,大多孩子使用計算機更多的是為了娛樂,對很多工作需要的基本操作并不熟悉甚至有學生根本不會,而且他們對這些基礎的操作難有興趣。我們高職教育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讓學生掌握一技之能,能很快地適應工作崗位對他們各種能力的要求,計算機基礎操作是任何一個專業,任何一種工作都需要的,所以,在校期間,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基本功,就能為他們將來走上社會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那么現在問題來了,就是咱們現在的學生大都眼高手低,動手能力不強眼界又高,如何提高他們對計算機基礎操作的興趣變得尤為重要。經過對多屆學生的問卷調查,也經過對多個企業的調研,發現教育模式非常重要,如果一直沿用原來常規的教學模式,也就是老師在臺上泛泛的講,學生沒精打采的聽,效果很不好,反之,如果采用一種較新的教育模式即探究式教育模式,學生會更樂于接受。
探究性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學習方式對當前教學內容中的主要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深入探究并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從而較好地達到課程標準中關于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要求的一種教學模式。其中認知目標涉及與學科相關知識、概念、原理與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標則涉及思想感情與道德品質的培養。
一、探究式教學法的提出
探究式學習(inquirylearning)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最早提出在教學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他認為科學教育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大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科學研究的過程或方法。從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為一種教學方法的合理性越來越明確了。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學生學習科學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學習比通過積極地投入到探究的過程中去更好呢?”這句話對科學教育中的探究性學習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施瓦布認為,教師應該用探究的方式展現科學知識,學生應該用探究的方式學習科學內容。
二、探究式教學法的含義
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對探究的定義是:“探究是多層面的活動,包括觀察,提出問題,通過瀏覽書籍和其他信息資源發現什么是已經知道的結論,制訂調查研究計劃,根據實驗證據對已有的結論作出評價,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釋數據,提出解答、解釋和預測以及交流結果。探究要求確定假設,進行批判的和邏輯的思考,并且考慮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釋。”
探究式教學法又稱發現法、研究法,是指學生在學習時,教師只是給他們一些實例和問題,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思考、討論、聽講等途徑去獨立探究,自行發現并掌握相應知識一種方法。它的指導思想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覺地主動地探索,掌握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發現事物發展的起因和事物內部的聯系,從中找出規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見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強。學生需要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只聽老師講的結論。毋庸置疑,學生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知識理解的更透徹,掌握得更牢固。
三、探究式教學法的主要環節
1.創設情境
探究式模式的教學總是圍繞課程中的某個知識點而展開。與基于問題式學習不同的是,這個知識點并非選自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問題,也不是由學生自由選擇而產生的,而是由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和教學的進度來確定。一旦確定了這個教學出發點或者說學習對象后,教師就要通過問題、任務等多種形式,使用適宜的教學手段來創設與此學習對象相關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進入目標知識點的學習。對計算機文化基礎這門課來說,主要需要設置五個學習情境:第一個是有關文件夾和文件管理的學習情境,第二個是有關文檔編輯、格式化、美化方法的學習情境,第三個是有個數據表格的創建、編輯、美化、計算等的學習情境,第四個是有關演示文稿的制作、美化、設置動畫效果等的學習情境,第五個是有關網絡的學習情境。將此五個學習情境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給學生布置任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2.啟發思考
學習對象確定后,為了使探究式學習切實取得成效,需要在探究之前向全班學生提出若干富有啟發性、能引起學生深入思考、并與當前學習對象密切相關的問題,以便全班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探究。這一環節至關重要,所提出的問題是否具有啟發性、是否能引起學生的深入思考,這是探究性學習是否能取得效果乃至成敗的關鍵。這類問題要由教師提出。當然這需要教師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比如上文提到的第一個情境,現在每個學生給一臺電腦,但是這臺電腦不是你一個人專用,你的文件夾、文件到底該怎么管理?如何才能做到硬盤數據有序,清晰,查找方便?
3.自主(或小組)探究
探究性教學模式因為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特別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以及在此基礎上實施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靠學生個人的自主探究加上學習小組的合作學習活動來完成,因此,本環節成為探究性教學模式中的關鍵教學環節。在實施過程中要處理好教師、學生、信息技術幾者之間的關系。教師起到引導、支持的作用,學生要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信息技術要成為學生探究的認知工具。在不同的學科,所使用的認知工具有所差異。計算機操作使用的認知工具當然就是計算機了,這會讓學生從另一側面深刻理解計算機在學習、工作、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協作交流
本環節是與前面的自主探究環節緊密相連的。學生只有在經過了認真的自主探究、積極思考后,才可能進入高質量的協作交流階段。也就是說,協作交流一定要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之上,才能為學生提供思路交流、觀點碰撞、成果分享的平臺。教師在此過程中要起到組織、協調、引導的作用。
5.總結提高
教師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回答與總結,對學習成果進行分析歸納,并可聯系實際,對當前知識點進行深化、遷移與提高。
探究性教學模式不僅可以較深入地達到對知識技能的理解與掌握,更有利于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即有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在此過程中,能否取得成就的關鍵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是否能得到比較充分的體現,同時還需要有教師方面的引導、幫助與支持。換句話說,探究性教學模式的成功實施涉及兩個方面——既要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又要重視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離開其中的任何一方,探究性學習都不可能有良好效果。可見,“主導—主體相結合”是這種教學模式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