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珊
【摘 要】隨著國家對于教育改革進程的加快,人們越來越重視對于青少年的科學教育。在新時代,學校對于青少年的科學教育應該走向多元化的發展路線,整合社會上的多種資源,用以配合青少年的科學教育。文章主要研究了在青少年的科學教育當中,公共科普場館對于青少年的科學教育。筆者從公共科普場館的概述角度出發,深入分析了公共科普場館對青少年實施的科學教育實踐,期望能夠激發青少年對于科學知識的求知欲,使我國的科學技術具有更廣闊的進步空間。
【關鍵詞】公共科普場館;青少年;科學教育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我國越發重視科學教育。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我國走向世界的根本,只有科學技術隨時進步,才能夠使我國的核心競爭力得以提升。青少年是我國發展的根本,國家需要培養青少年的科學意識,對其開展科學教育。公共科普場館作為一種公共場地,能夠為青少年提供科學知識的教導,促使青少年在該場館當中感受到更多科學的魅力。學校利用公共科普場館,將其融入到科學教育的教學內容當中,激發青少年對于科學知識點興趣,進而實現國家科技人才的培養目標。
一、公共科普場館概述
早在上個世紀,國外的科普場館就已經發揮其科學教育的作用,激發了蓋達塞克以及保羅·伯格等科學家對于科學的行卻愛好。據悉,蓋達塞克之所以會最后成為諾貝爾的生理學得獎者,是因為其在小的時候就已經對自然科學產生了濃烈的興趣愛好。而激發其愛好的原因則是因為其參觀了美國的一家自然博物館[1]。保羅·伯格與蓋達塞克有著驚人相似的經歷。其是198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也是其在參觀了該家博物館以后,才對生命科學產生了興趣。除了以上兩位科學家以外,諾貝爾獎的另幾位有名的科學家也曾參觀過科學博物館。這些科學家從小就接觸過與科學有關的知識和實踐,并對此產生興趣,進而為之而努力,最終獲得成就。
二、基于公共科普場館的青少年科學教育
人類所處的自然世界有很多未知的事情,該類事情值得人們對此進行研究,并從研究中得出適合人類發展和進步的成果。很多青少年都會在心中有著對自然的疑問。例如,其會考慮為什么螞蟻能夠在遇到火災以后迅速的抱在一起,并使同伴能夠存活下來?蜜蜂為什么能準確的知道花粉的位置?富蘭克林所收集的閃電是以怎樣的形式存儲起來的?蝙蝠的眼睛明明看不見,為什么還能準確的找到方向并避開障礙物?這些問題都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青少年在學習文化知識時也會有簡單的了解。青少年將這些疑問藏在心里,并尋找機會來找尋答案[2]。公共科普館能夠為青少年們一一解開這些答案,并為其提供親身試驗的機會。在青少年所操作的科學實驗當中,其能夠感覺到自然現象的趣味,并在享受成功的同時激發對科學知識的學習熱情。科學技術對于青少年來講是高不可攀的,也是神秘的。但在公共科普場館當中,科學技術真實的存在于青少年的眼前。
2006年,作為我國的發達城市,上海開設了公共科普場館,該場館的開設促使很多青少年都能夠近距離的接觸科學知識。在該家場館當中,其為青少年設置了三個展廳,種類繁多的展品為青少年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科學知識。在藝術與科學技術融合的環境里,青少年們觀察了科學技術由簡單到復雜的演示,并成功的使青少年感受到科學知識就在其身邊。青少年以能夠親身體會到科學技術為榮,并以自身能夠理解和學習科學知識為傲。在向青少年展示科學成果的時間里,青少年深刻的感受到了科學的世界。近年來,我國的航天行業發展非常迅速,不少青少年都有一個成為宇航員的夢。在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成功以后,很多青少年都熱衷于參觀航天館以及科技館。不少青少年都對航天知識產生了興趣[3]。而上海的公共科普場館更是成為青少年的匯集之地。在場館當中所設置的航天模擬發射臺成為青少年必然光顧的場所之一。對于青少年來說,公共科普場館為其提供了書本上無法展現的知識內容,使其看到了只能夠從圖片上看到的科技成果。從公共科技場館中所學到的科學知識更加生動,也更加合理。如今,學校中對于學生的科學教育已經成為了難題,青少年的科學知識從公共科普場館的科學教育中得以補充。
三、結論
公共科普場館能夠為學校對于青少年的科學教育提供非常多的教學資源,從而使學校的科學教育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與學校的科學教育相比,公共科普場館的科學教育知識更加直觀且靈活,能夠使青少年參與到科學知識的探索當中。青少年將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來感受科學知識的魅力,進而體會出科學實驗成功的喜悅。青少年的好奇心理非常強,公共科普場館能夠滿足其對科學知識的好奇之心,并帶領其探索大自然中未知的世界。
參考文獻:
[1]宋曉陽,羊芳明.優化政府公共管理績效,推動科普場館事業發展[J].科技管理研究,2014,11(09):196-201.
[2]蕭文斌,梁皚瑩.發揮科普教育場館作用開展特色科普活動——以廣東科學中心科普“三進”戰略與實踐活動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05(15):260-266.
[3]邵明翔.學校特色科普場館建設與課程開發探討[J].科協論壇,2016,05(0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