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相霞
【摘 要】從近幾年的高考情況看,歷史第40題多以材料解析題出現,考生在材料解析題上的失分較為明顯。一些學生在解答此類問題時,沒有掌握一套實際有效的解題方法,缺乏解題方法和技巧。針對如何做材料解析題提幾點方法策略。
【關鍵詞】歷史材料題;高考;應試策略
從近幾年的高考情況看,歷史第40題多以材料解析題出現,考生在材料解析題上的失分較為明顯。一些學生在解答此類問題時,沒有掌握一套實際有效的解題方法,缺乏解題方法和技巧。
在答題時學生的常見毛?。ㄒ?016全國1卷40題為例):
(1)急于求成。不審題,不構思,怕時間不夠,想一句寫一句,結果不是會錯題意,用錯原理,就是重重復復,顛三倒四,該回答的沒回答好,不用回答的卻寫了很多。
(2)照本宣科。不理會題目的具體要求,不注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緊扣題意進行回答,只是一味地按照復習資料或輔導老師給的相似題的答案答,結果由于答題的針對性不強,得分率不高。
(3)表達不準確、不科學,分析用詞不當。
(4)書寫不認真。字體潦草,涂改過多,論述不分要點,卷面不清晰。
(5)貪多求穩。認為回答得越多越好,來個撒網式戰術,掩蓋了重點,浪費了時間。
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在教學過程中應采用相對措施來提高學生解答歷史材料題的能力。為此筆者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作了如下嘗試:
一、強化意識
(1)強化時間意識。把涉及時間的詞一定要畫出來,這個題的第一問時間是清中期(那之前的原因就不行)第二問是近代(應該確定好是1840—1949年)。
(2)強化審題意識??茖W審題訓練審題是解題的第一步,是正確解題的基礎和前提。許多同學連題意還未弄清楚就急于求解,結果欲速則不達。因此老師要強化學生審題意識,將審題訓練發展為信息能力培養。材料解析題設問部分結構組成(四定法):定向詞(包括根據材料回答、根據所學知識回答、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綜合上述材料回答)、定法詞(包括概括、分析、比較、說明、評析、指出、列舉等)、定位詞(背景、原因、條件、目的、特點、內容、成就、實質、影響、作用、意義、啟示、認識等),一般來說,定位詞前往往會有關鍵的定限詞,限定答題的時間、空間、角度等。例如40題: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定向詞),說明(定法詞)清中期(定限詞)人口膨脹的原因(定位詞)及其影響(定位詞)。
(3)強化方法意識。主觀題常見問法:①“概括”、“歸納”類。②“原因”、“條件”類。③“影響”、“評價”類。④“論證”、“說明”類。⑤“變化”、“趨勢”類。⑥“啟示”、“認識”類。
下面以影響、評價類為例:發散性思維:多角度組織答案: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直接影響、深遠影響;積極影響、局限性;總體評價、分別評價……
下面以2016年全國1卷文綜40題第二問為例: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學者緩解人口壓力的主張,并加以簡要評價。
總體評價:多角度提出緩解人口壓力的辦法,為后世提供了借鑒(這一點必須強調出對后世提供了借鑒);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必須有史實說明)
分別評價:康有為的主張是緩解人口壓力的傳統方法,但向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大量移民不可行(必須強調“不可行”)
嚴復的主張符合時代發展方向,但當時條件尚不具備;
節制生育有可取之處,但未認識到人口因素的積極面。
(4)強化規范意識。
建議:
(1)作答時首先注意書寫的工整有序、清楚明白,修改要合乎規范、有章法,不能亂涂改。
(2)在答案內容的組織方面要做到——面要寬、點要多、話要短、語要準。
(3)答案的編寫上,要做到“三化”。最好做到“三化”——要點化、序號化、段落化。
二、重視平時訓練,及時總結解題的經驗教訓
(1)在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訓練教材是學生第一手資料,深入發掘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豐富的才學資源,是培養信息能力的有效途徑。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看書,找出重點,采用圈點評等,促進知識內化,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其次,還可把閱讀主動權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句與句,段與段,課與課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多歸納,分析,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的結構。第三,結合教材加強對非文字信息源的關注。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嘗試后,學生的歷史信息能力得到一定提高。比如在審題方面,養成較好的審題習慣,能注意問題中各信息的關鍵,并帶著問題有目的地獲取信息;在材料中獲取信息方面,同學們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閱讀教材也更有針對性,對教材的整體宏觀把握能力增強。
(2)整理錯題本把一些經典題整理出來,如對平時解答材料解析題出現的失誤,一定要找出原因,不一定要去記住這一問怎樣答才正確,應當考慮“我為什么沒有答對”,只有平時注意總結失誤,才能避免考場上的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