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
成功的談話類節目,其核心除了主說者,策劃、編導、副說等一干隱形或半隱形角色,其人才的含金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節目能走多遠。
連著看了若干近年創辦的脫口秀欄目,發現都很努力,可除了《金星秀》和《老梁故事匯》,都不是令人多滿意。
尤其是幾個主打“80后”元素的,還在扮嫩扮時尚,且不到位,這就很容易讓觀眾失望。試想,一個生于1980年的人,到今年也36了,按理說這個時候,已經日漸開始成為社會棟梁、各行業頂門立戶的人物,你作為主持人還整天在臺上碎碎叨叨聊老婆、聊鄰居、聊發獎金,假裝是同齡人的代言人,這就未免拉低了“80后”的閱歷和境界。主持人在臺前津津樂道的話題,有些其實已經是屬于“90后”們的關注點了,可“90后”的表達方式,有可能是另外一種,您又根本不了解。這樣再做脫口秀,隔靴搔癢的狀況很難擺脫。
還有的是打藝人牌的脫口秀,不依賴年齡話題,完全是天南海北地漫談,加上主持人請來的男女名流和藝人,有時稍帶幫人推薦新片新劇新歌,以此謀求共贏。這樣的脫口秀,目前最成功的是郭德綱和金星。郭是純拼人氣與個人氣場,金更依賴于話題的設計。這兩個人都不是科班主持人,也不能算純粹脫口秀藝人(哪怕與周立波相比),卻都能在現行游戲規則下,不時爆發妙語,搔到觀眾癢處。除了他們個人的機智與話筒前的魅力,身后的團隊顯然功不可沒。否則單憑藝人自己去力拼,腦汁早榨干了。
脫口秀節目,表面上看是主說者展示語言魅力,其實首先要考量話題的選擇是否接地氣?接了地氣后怎樣在保證俗的同時,離惡俗稍遠一點——這是非常難拿捏的一個火候。梁宏達恐怕是近幾年來這方面最出色的一個脫口秀主持人。不只《老梁故事匯》,其領銜制作的大多數節目,都能與觀眾保持平視視角,善于把熱門話題處理得平實化,偶爾加一些小的說教和提醒,觀眾們也不討厭,反而覺得是善意的。這樣一個主持人能立起來,其身后的團隊支持,以及團隊建設,應該是對業界具有教科書意義的。
包括脫口秀節目在內,所有成功的談話類節目,其核心除了主說者,策劃、編導、副說等一干隱形或半隱形角色,其人才的含金量,在很大程度上都決定著節目能走多遠。《金星秀》里的核心不只是金星,還有沈楠。甚至不屬于脫口秀的財經節目《郎眼財經》,雖說是在賣郎咸平的名頭,可串講主持人王牧笛究竟占多大份量,相信看過節目的人,馬上就會有一個直觀的判斷。
有的脫口秀節目,以為請些曾經小紅的藝人出來助陣,就能爆冷成功和積攢人氣,想得還是簡單了。請淡出一線的藝人做嘉賓,能保證節目照火的脫口秀主持人,目前只有郭德綱——因為觀眾原本就是奔著看他來的,如果沒有郭的明星效應和超強現場搞笑能力,有些非一線嘉賓的出場,可能只會對主持人形成“延誤效應”。
內地娛樂界,說大也大,說小其實也就那么一兩百個人輪流紅,這方面想出奇制勝很難。關鍵還在抓節目團隊建設,以及團隊在時尚、貼身生活、善意這三者關系的把握上,能達到怎么一個成熟度。明星負責把節目暫時立起來,團隊則可以把明星和節目長久支撐住。
其實又何止“脫口秀”,一部影視的營銷推廣,或是一個藝人從新人到票房機器的成長,乃至危機公關的處理,這后面哪一個又少得了團隊的力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