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禾卿
如何在開拍之前由制片人安排導演及各創意部門整理出拍攝方案,從而安排各個部門協同作戰,這本身就是一門藝術。
“作為制片,需要準確知道導演對每場戲的想法,否則怎么預測拍這個戲得花多少錢?如果為了省小錢,不做好前期工作,開拍后就得花大錢了!”對筆者說這段話的是美國制片人Steven Harding。話音剛落的第二天,派拉蒙就決定放棄投拍這部以美國著名探險家雷普利為原型創作的美國電影“Ripleys Believe it or not(譯作:雷普利信不信由你)”,理由是:按導演設想的拍攝計劃及場景,影片做出了1.5億美金的高預算,項目有風險。當時男主角定的是金·凱利(Jim Carey), 導演是怪才導演蒂姆·波頓(Tim Burton),所有人都期待這個“怪杰組合”擦出火花。
那是2006年秋天,影片計劃在中國拍攝2/3的場景,這將可能成為繼“碟中諜3”后又一部在中國拍攝的好萊塢大片。整個團隊已經在國內籌備了6個月,Tim來中國看景兩次。二十幾個人的多國聯合攝制部隊(包括美術、攝影、外聯、制片)都跟著導演,從上海飛麗江,再包商務機由麗江飛香格里拉,反反復復看景,聽導演闡述想法,做設計,做拍攝計劃,做預算,再改方案,甚至推倒重來。就在筆者感嘆這6個月的花費在中國都可以拍完一部電影的時候,Steven給出了開頭的那個回答。
在所有筆者參與過的合拍影片中,來自好萊塢的制片人及導演都會在前期付出很多時間、精力和資金。在做合拍的這些年里,經常有朋友擠兌我:“你們好萊塢不就是錢多舍得浪費么?”包商務機看景的時候,我也曾有過一樣的想法,后來卻發現,他們算計的是大錢,正是因為之前花錢、花時間讓導演充分設計和推翻,再設計再推翻,直至投資人、制作組及導演自己都準確知道,導演有多大的夢想以及他有多少時間、多少錢去實現這個夢想。前期所有準備就是為了確定拍攝是可以按計劃走、是可控的。如此才是“花小錢省大錢”。
在中國電影市場蒸蒸日上的今天,400億元-500億元票房的市場讓各領域的投資人“前赴后繼”奔向這個朝陽產業。如果期待小投入大產出,最基本的成本控制必不可少。有一點毋庸置疑,拍電影不像是音樂家或者畫家可以關起門來單獨完成創作,而是需要一群人在一定周期內有組織地共同完成項目。不管影片追求的是藝術性還是商業性,只要投資人對成本控制有要求,那么如何在開拍之前由制片人安排導演及各創意部門整理出拍攝方案,從而安排各個部門協同作戰,這本身就是一門藝術。電影制作團隊越是能在時間和經費上合理安排,就越是能在藝術質量上有所保證。
今天的中國電影好像是不缺錢了,無數資金撲向電影產業的前端,比如故事IP、導演及明星;或者后端的市場,比如新建電影院及電商售票,可其中最關鍵的、跟電影質量最息息相關的中端——電影拍攝環節的重要性卻好像乏人問津。或許此時的我們更需清醒認識到,遍地的熱錢不過是跟著利益走,如果電影由此喪失自我,完全成為快速消費品,所有程序從研發制作到宣傳發行都以加倍的速度投入產出,當有一天粗制濫造的片子充斥市場,那時將無人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