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忠江+伊莉
【摘要】當今教育界的中心話題是圍繞著課程專業化發展進行的。參考國際教育環境,既要保證一定量的基礎課程,又要靈活的通過選考制度實現專業分化,其核心是使教育發展更多元化。目前,國內的教育制度存在著巨大漏洞,它沒有切實地了解到學生的專業動向,抑制了學生的特長發展。高中的教育要秉承精細選拔的原則,我們的目的是為了培養綜合性人才,探究高中課程發展正是為了每個學生能最大程度挖掘自身優勢,避免因偏科造成人才流失.課程的分化改革與人才培養息息相關,這是保證我們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政策。
【關鍵詞】中西方對比 文理分科與合科的爭議 專業分化發展意義 專業分化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24-0057-02
一、專業分化的社會意義
歐美專業分化的教育制度可以提供世界人才市場所需要的所有類型,這充分證明了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專業分化的必要性.國家發布相關政策對我國教育長期的發展給予了質疑與規劃,其中最受爭議的問題就是關于“取消文理分科是否可行”,根據這一問題我們展開了深入探究。社會對于專業化教育畢業生更容易分配,其專業素養更容易得到發揮。要精確地把握國際教育發展趨勢,廓清對專業分化的模糊意識。專業分化不僅有切實的理論依據,更可以看到其實踐的成效。在高中教育階段要側重分科的構想,學生素質要隨著社會發展趨于多元化,簡單的文理分科并不能滿足社會的復雜性,社會工作者需要具備專業的技能,而高級的專業技能是社會第一生產力,這種教育制度的改革應該符合我國經濟建設的長期發展。同時,這種教育改革對于我國實行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二、中美高中課程設置
我國目前的教育形勢還是比較粗放的,這種形式又稱“一考定終身”,而極端的制度并不能檢測出學生的綜合素質。中國學生的高中生活緊密圍繞著基礎課程的學習,高一階段包括九門內容,高二階段依據個人喜好選擇分科,而英語、數學、語文在文理科分科后作為公共部分保存.文科部分包括歷史、政治、地理,理科部分包括物理、化學、生物。每門課程都擁有廣泛的內容涵蓋量,課程的性質比較一體化。在理科課程設置中完全傾向于邏輯的訓練,而缺乏對表達與理解能力的培養,文科則如出一轍。無論選擇文科理科,在中國都只堅持一個共同原則——分數至上,這就意味著我們要摒棄部分研究其他課程的興趣,將精力完全投入于提高分數之中。而美國高中所有基礎課程的考試水平只需要達到及格即可,其余時間可自由參加課外活動或研究與自己專業相關的課程。在學習的黃金時期,公共教育的屬性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相反會抑制其創造力。但專業教育也不意味著精專,只是更趨向于個人興趣發展,教育設計更為人性化。
三、中國高中課程的整改方向
面對中國的國情與政策,部分學者提出了高中課程設置的局限性。他們提出文理分科會增加學生負擔,這種課程設置會導致內容趨于膚淺,造成高中階段內容與大學知識脫軌,中國高中課程設置不夠多元化,這會使個人素質趨于極端。進入高中階段之前可以安排學生參加入學測試,以便于加深學生對課程的了解,有助于選課。我們的課程可以采取學分制,將必修課與選修課協調搭配,學生可以靈活安排選修內容及時間。在教學活動中不要注重標準答案,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為學生未來擇業打好基礎。高中課程專業分化改革是指能夠明確的把握專業內不同層次的知識,并不是對每種科學的淺嘗而止。我們要將過去,當下,未來綜合考慮,理性的結合數據制定教育方案才是萬全之策。對于專業的分化要仔細推敲,這樣有利于為教育改革之路做鋪墊。要創造出新的思路,不能將課程死板傳授,對于抽象層面的問題不能保持模糊態度,要嘗試設計具體方案,考慮到個人價值的實現,社會的需求,學術的造詣等方面,使這三個因素合理的融合起來。不能用似是而非的態度來直接運用空虛的理論,支持課程專業分化的學者要提出文理兼通的可能性,同時教育家要注重學科的多元化發展。每一個步驟都要細致化,在收集相關資料的同時不要回避自身問題,研究者本身要概念清析,可以借鑒多國經驗結合實際國情發展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制度。我們的瓶頸之處在于高考起草方案的推進實行起來十分困難,在理論創建過程中沒有考慮到一些現實因素,往往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耗損。要在基礎程度上避免陷入誤區,反思長期以來我們高考改革中存在的問題,盡管道路曲折漫長,各種矛盾突出,但為了教育的長期發展我們必須堅定不移的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認識到加強高中課程的專業分化是邁向多元化教育的關鍵一步,它屬于義務教育與普通基礎教育的一部分,如果成功實現,將意味著我們的教育層次發展一大步,向世界主流靠近一大步。高考制度的變更也意味著學校院系的分化變更,實行專業分化就要完善地考慮配套措施,認識到這是一項整體性改革。嘗試基礎學科中選拔頂尖人才,通過規律的培養實現其價值。多元化發展才是我們最終目的,培養杰出人才才是教育的終極理想,明確地理清高中課程專業分化的教育意義,認識到社會的凝聚力正是來源于課程精細的分工。
參考文獻:
[1]馮生堯.高中專業性選修模塊實施困境溯源.《教育科學研究》.2013年11期
[2]馮生堯.高中課程與高考改革:文理分合抑或專業分化.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13年1期
[3]馮生堯.謝瑤妮.創建適性選才的專業分化制度:我國臺灣地區高考招生制度回顧與前瞻.《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12年11期
[4]李方紅.高中課程和高考招生“專業分化”三問.《教育學術月刊》.2011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