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


人力資源管理風險種類
作為企業管理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存在著諸多的風險因素,比如人員大量流失、核心人才供給不足、員工敬業度低、勞動糾紛頻發等等,都是常見的人力資源風險。一旦發生這些風險,人力資源部門往往會落下“工作不力”的口實,而當發生集體離職、裁員對抗等極端個案時,人力資源部門更是被推上風口浪尖。
分析發現,產生人力資源風險的原因不外乎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兩種。前者包括國家法律法規變化、社會環境變化、自然環境變化等因素,后者則主要指企業業務運營模式調整、內部規章制度完善、重要崗位人員變動等。
法律法規變化。比如《安全生產法》、《勞務派遣暫行規定》的出臺,增加了企業高管安全管理職責的風險、企業勞務用工的法律風險。
社會環境變化。比如全球化企業進入新的國家,通常要面臨異國社會文化和宗教要求,可能出現文化磨合問題。
自然環境變化。比如夏季高溫時,部分崗位員工因無法適應高溫,出現流失率高峰,給正常生產帶來影響。
業務運營改變。企業對產品進行戰略性調整,現有人才結構可能出現不能滿足需要的風險及部分人員富余的風險。
企業動態導致的風險。可細分為管理制度、管理活動兩類風險源。管理制度主要涉及與員工利益密切相關的制度文件;管理活動指可能引起員工問題的日常管理中采取的管理行為,例如空降高管可能引起團隊不穩定等。
除了上述宏觀層面的原因外,有時一次錯誤的決定也會使企業承擔未知的風險。
著名的跨國制藥企業默沙東公司,在某次區域實習生招聘過程中,人力資源部從數千名應聘者中選擇了前15名。在名單公布前,地區銷售經理提出希望錄用綜合考評成績第16名的學生,因為這名學生的父親擁有當地醫療機構的一定資源。人力資源部充分分析這一事件的多種風險后認為,錄用第16名應聘者可能對推行企業文化具有負面影響;即便錄用此人,也可能存在無法為公司帶來有效的人脈資源的風險;還可能帶來銷售經理腐敗的風險。經過以上風險分析,默沙東公司人力資源部說服了用人部門,最終沒有錄用這名學生。
對風險進行防范,保障企業經營目標的有效達成,是人力資源風險管理的最終目標。綜觀國內外企業繁榮和衰落的諸多實例不難發現,人力資源風險的預測和干預對業務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量化評估
人力資源管理風險潛藏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多個環節,但并非每項風險都必須徹底消除。理想的風險管理,是一連串排好優先次序的過程,使其中可以導致最大損失及最可能發生的事情優先得到處理,風險相對較低的事情押后處理。因此,人力資源工作者(以下簡稱“HR”)首先要對風險進行評估、定級,然后根據風險級別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關注度和對策。
評估人力資源管理風險,可借鑒管理評估手段中的通用方法(見圖1),采取量化評估、分級處理的方式,評估指標包含但不限于風險涉及人數、發生頻率、發生可能性、風險導致的員工行為、經濟損失等要素。
在選擇具體評估方法時,結合管理需要,從不同側重點進行評估。比如:LEC-D法側重風險發生的危害度,故障樹分析法側重對風險發生的每個環節進行分析,概率風險評估法側重風險發生的概率指標。
以W公司安全管理中常用的基線量化評估法為例,該公司根據戰略要求要對兩條生產線進行升級。分析發現,升級生產線的前提是技術升級,崗位關鍵技能由機械操作調整為電腦控制系統操作,這就可能出現班組合并、崗位關鍵技能調整等變動,班組結構重新劃分會帶來大概20人的富余。具體分析以上可能事件,發現生產線升級為W公司帶來的人力資源管理風險包括:
風險點1:可能存在20人的經濟補償金,總數約12萬元,其中3名員工可能存在仲裁風險;
風險點2:班組合并使基層干部職位減少,1名基層管理者可能出現思想不穩定,影響生產風險;
風險點3:崗位關鍵技能人數缺口達15%,不能滿足生產線升級的需要,但帶教師傅與徒弟的數量又不能滿足1:1配比,存在影響生產線正常運行的風險。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對所有風險點進行評估判斷和對比分析,找出每個風險點在整體風險項目中的位置,從而確定風險的關注度和應對方式(見表1)。
此后,再通過歷史數據積累,即可幫助HR找到不同級別人力資源風險的特點,從而可以針對不同量化級別的風險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
分級處理
任何企業活動都有可能引起人力資源風險,經過識別和評估,HR有時能發現幾十甚至上百個人力資源管理風險點。這就要求HR結合企業戰略目標、業務發展階段及人力資源管理目標,根據風險點的不同等級確定不同的關注度和應對策略。
按照風險管控的目標進行劃分,風險的應對措施可以分為消除風險、轉移風險、回避風險、緩解風險、接受風險等五種。
消除。影響較大并且能通過較低成本予以消除的風險,一般應采取消除的方式。W企業在對采購操作流程進行梳理時發現,部分節點存在審核職責分工不明確的問題,可能形成監管盲區,造成公司資產損失。對此,W公司對相應的操作文件進行了完善,實現了風險消除,有效避免了更大的風險。
轉移。《勞務派遣暫行規定》出臺后,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面臨著大量員工轉編的現實,由此帶來人力成本陡增、員工管理難度增大等風險。對于此類企業來說,需要提前對業務和崗位進行梳理,將部分非核心業務外包,業務部門調整管理模式,實現風險轉移。當然,時至今日,《勞務派遣暫行規定》在多個部門的博弈下,具體細則尚未出臺,那么一兩年內企業為轉移風險采取的轉編、外包策略能否實現真正的風險轉移還有待觀察。
回避。某新興公司的一個O2O項目在經營一年后仍然前景不明,規劃部門建議公司撤銷該項目;人力資源部門通過核算發現,因撤銷該項目而進行裁員的損失遠大于項目轉型,因此建議實施項目轉型,避免了裁員帶來的大額成本。
緩解。無法消除、轉移或回避的風險,一般應盡可能地予以緩解,降低其影響。比如:某生產型企業發現新引進的設備存在缺陷,具有較大職業病危害發生的可能性,于是督促設備部門改進、更換設備,降低職業病發生率,緩解了風險。
接受。對于一些影響不大的風險,企業采取接受現實、注意監控的方式。比如:某公司在獎金發放過程中,部分員工對獎金金額存在異議,并由此引發員工離職潮。人力資源部認真核查后認為,該項獎金分配合理,員工離職率也在正常范圍內,因此僅對部分員工進行思想溝通和情緒疏導,接受此風險的存在。
在上述風險應對方式中,消除風險是風險處理的最優選擇,但并不是所有風險都必須采取這種方式。有些風險難以從根源上消除,人力資源部門需采取措施轉移、回避或者緩解。同樣,有些風險在企業管理的控制范圍內是可以接受的,僅需人力資源部給予持續的關注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人力資源風險點全部得到系統處理并不意味著這項工作的完全結束,人力資源管理風險將隨著企業內、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新的風險隨時產生。因此,企業建立起完善的風險管控監督機制尤為重要(見圖2)。
風險管控監督機制不是簡單地回到風險源,重新開始分析環節,而是要在宏觀上建立起一整套人力資源風險管理體系,通過有組織、有明確目標、周期性地調研、排查,使企業管理處于良好的運作環境當中,確保人力資源供給和效能的發揮。 責編/張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