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君
內容摘要:本文在核心-邊緣模型理論基礎上,通過建立兩地三部門模型,分析生產要素成本、企業區位選擇與產業空間分布關系問題。研究發現,異質性企業會基于競爭壓力進行自我區位選擇,并由此導致地理空間上產業集聚現象的出現與中心-外圍產業空間分類效應;由于規模報酬遞增與運輸成本的存在,企業傾向于在市場規模更大的地區進行區位選擇,但對生產要素成本變動較為敏感,會盡量規避生產要素成本較高的地區;生產要素空間流動與技術、行政壁壘影響企業區位選擇與產業空間分布。上述結論為區域產業發展提供了實踐思路。
關鍵詞:生產要素成本 區位選擇 產業空間分布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問題的提出
近些年,企業和產業活動在地理空間分布上集聚趨勢越來越明顯,影響了一國或區域的產業空間結構,甚至形成特定的空間分工。應該說,企業區位選擇及由此導致的產業空間分布既是企業在特定經營時期、特定內外部環境基礎上理性選擇的結果,一種經濟理性行為,也是中外產業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重要現象。從西方最早期的古典區位論到新經濟地理學、新新經濟地理學,探討企業區位選擇與產業空間分布相互關系的經驗研究仍在不斷深化。
Thunen(1826)提出“孤立國”模式,指出農業會圍繞城市進行生產而向心環狀帶分布,其分布差異由運輸成本和不同地租所決定。馬歇爾(1890)指出,“祖傳的技能及在本地有市場、輔助行業的發展、專門化機械的使用、地方性工業的利益”導致工業集中在特定范圍。Weber(1909)最早提出“集聚”的概念并系統進行了產業區位規范研究。他認為,好處與成本的對比決定了企業是否愿意集聚。一個區域對產業的吸引力要綜合考慮運輸費用、勞動費用、集聚因子對企業區位選擇的影響。是生產與勞動力的專業化、專業市場的擴大與基礎設施共享引發企業集中于某一區域,并引發更多企業的集聚。Hoover(1936)對Weber的理論進行了完善,認為企業區位選擇受到運輸費用結構、生產中投入的替代物和規模經濟的影響。Christaller(1933)提出了中心地理論,認為優越的市場空間結構會對產業集聚產生強大的拉動效應,并分析了中心地規模等級、職能類型與人口的關系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中心地空間系統模型。Losch(1940)繼承了Christaller思想,研究了貿易流量與地區運輸中心的服務區位,分析了市場規模與市場需求結構對產業集聚影響問題。
上述學者對企業區位選擇與產業活動空間分布現象進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但尚有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把要素流動看成是瞬間、無成本的;二是以完全競爭和生產函數規模報酬不變為標準,將運輸成本視同于生產成本;三是分析方法“粗糙”,亦缺乏微觀基礎來分析與回答經濟行為的空間特性(何雄浪等,2011)。
為克服上述理論缺陷,Krugman(1991)建立了核心-邊緣模型,后來學者在繼承其柯布-道格拉斯壟斷競爭、不變替代彈性效用函數、冰山運輸成本理論框架下不斷發展了新的理論研究,一些學者采用準線性二次效用函數及線性運輸成本修改了核心-邊緣模型的非線性關系,極大地提高了模型的解析能力。
應該看到,企業區位選擇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是微觀層面上生產要素價格競爭與制度環境、產業發展基礎、空間可達性、區位條件、國土空間布局政策等多種因素相互權衡的結果。其中,生產要素作為企業成本與市場需求的綜合反映,是企業區位選擇的核心要素與重要考察變量。而且,企業區位選擇與生產要素成本相互作用,會對產業空間分布產生非常復雜的影響。本文在Krugman核心-邊緣模型理論基礎上,建立兩地三部門模型,分析生產要素成本、企業區位選擇與產業空間分布關系問題。
模型的建立
(一)模型的假設條件
兩地即東西兩地區,假設其初始條件相同。三部門指農業部門A,制造業部門M、政府土地管理部門T。A部門生產同質產品,土地免費使用,農業勞動力成本工資用wA表示,每單位產出需要aA單位勞動力,A 部門地區間產品交易無成本,滿足完全競爭和規模收益不變的條件。M 部門在柯布-道格拉斯壟斷競爭條件下生產,使用固定投入土地與可變投入勞動兩種生產要素且規模報酬遞增。假設企業產出量為x ,成本工資用w 表示,單位產出需要am單位勞動力,則企業成本函數為r+wamx 。r 為企業對土地使用應上繳的租金,屬于T 部門。M 部門地區間產品交易依照冰山交易成本,設東部地區企業在本地出售產品價格為p ,則在異地西部,出售產品價格p*=τp 。 T部門提供的土地能滿足其他兩部門生產的需要。
(二)消費均衡
由于農產品是同質產品,因此其消費是一種產品的消費,而工業品(制造業產品)是差異化產品,其消費是不同工業產品的某種組合。使用柯布-道格拉斯型效用函數與不變替代彈性效用函數分別表示消費者把總收入分配在農產品和制造業產品時的效用及消費者消費差異化工業產品時的效用。即,CM、CA分別表示消費者對制造業產品的消費數量和對農產品的消費數量。μ為支出在工業品上的支付份額(μ>0 )。n 與n* 表示東西兩地區產品種類數量,則經濟系統產品總類數nw=n+n*,ci為消費者對i 種工業品的消費量。σ 為消費品的替代彈性。消費者效用最大化限制條件為,即, ,若,則。PA、pi 分別表示農產品與第i 種工業品價格,Y 為消費者總收入。PM表示工業品集合體的價格,E為總支出。以農產品價格為計價基準,設PA=1,,,。
短期均衡
(一)農業部門
設pA、p*A、wl、w*l分別為東西兩地農產品價格與農業勞動力工資,可得pA=wlaA,p*A=w*laA。由于pA=p*A,農產品無交易成本,所以wl=w*l。消費者對兩地農產品的需求函數分別是ca=(1-μ)E/pA,c*a=(1-μ)E*/pA,其中ca表示消費者對農產品的消費數量,E、E*為東西兩地總購買力,即總收入。整個市場提供的農產品產出為lW/aA,l=l*=lW/2 。農產品市場出清條件為(1-μ)(E+E*)/pA=lW/aA,設l=l*=1,pA=p*A=1,aA=1 ,則lW=2,wl=w*l=1,可得整個經濟系統總支出為EW=2/1-μ。
(二)工業部門
產品價格。東部企業在本地與異地市場出售價格依次是,。w 為東部工人的工資水平。同理,西部企業在東部與西部市場的出售價格分別為,,w*為西部工人的工資水平。
工資水平。東部企業總收益R=px,其中p 為價格,x 為產出量。要收獲這一收益必須滿足px=pc+τp*c*條件,即企業產出可以在兩地售罄。c 與c*分別為東部企業在本地與異地市場銷售量,企業產出量x=c+τc*。由于,,所以 。根據定義:
所以,
其中=τ1-σ表示貿易自由度,∈[0,1],當τ=1時,=1;當τ→∞ 時,=0 。企業收益水平用企業空間分布形式表示為:
同理:
Sn=n/nw,SE=E/Ew分別表示東部地區企業數量占總企業數量的份額與東部地區支出占總支出的份額。假設nw=1,Λ=snw1-σ+(1-sn) (w*)1-σ,Λ*=(1-sn)(w*)1-σ+snw1-σ,則,。假設,,則 R=μw1-σEwB,R*=μ(w*)1-σEwB*。均衡時企業成本支出是 ,零利潤條件下 ,。
市場規模。東部總支出水平為E=wlL+wH+rn 。wlL代表農業勞動者的收入,wH代表工業勞動者的收入,rn代表土地所有者的收入。將wl=1、L=1、代入,則。同理,西部總支出水平為。由于nw=1 ,則H=h=n=sn,H*=h*=n*=sn* ,h、h*分別表示東西部工業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比重,h+h*=1。Ew=E+E*=2+wh+w*(1-h) +。
而wh+w*(1-h)+=μEw,代入、h=n=sn、h*=n*=sn* 則,當區域對稱設w=w*=1時,。東部地區份額sE 為: ,,當即時,一地市場規模的擴大才可能導致更大比例的企業集中于該地。即如果存在某種偶然因素擴大了一地區的市場需求,就會吸引大量企業集中于該區域這一假設并不總是正確的。如果該地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過高,僅僅依靠市場規模的擴大帶動產業集聚將是困難的。
第一,τ 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產業空間分布。當運輸成本較高、經濟開放度或貿易自由度較低,企業發展越依賴于本地市場,這時,企業不容易發生地理空間上的集聚現象。隨著τ 的降低,也即隨著運輸成本的降低,經濟開放度或貿易自由度的提高,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增強,企業發展越不依賴于本地市場。這時,企業更容易集聚。第二,隨著企業在某地集聚,企業支付的勞動力成本也會發生變化。如兩地工資差距引發勞動力向某地轉移加劇企業集聚現象,會直接導致當地勞動力市場的競爭程度增強,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當地企業將支付較低的勞動力成本,這將導致本地缺乏吸引力。
(二)企業區位選擇與土地成本
根據前文分析,東部土地成本或地租收入為,通過數值模擬方法探討rT與sn 關系。如圖3、圖4所示,橫軸表示sn,即東部地區企業數量占總企業數量的份額。縱軸表示rT即東部土地成本或地租收入。
由圖3、圖4可以看出:τ 取值較高時,隨著一地(東部)企業數量所占比重的增大,地區土地成本或地租收入在下降。而在τ 進一步降低時,地區土地成本或地租收入反而有所增加。由圖3、圖4可以看出,企業集聚與土地成本、運輸成本、經濟開放度或貿易自由度、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的高低有著密切的聯系。當運輸成本較高、經濟開放度或貿易自由度較低,企業發展僅僅依靠本地市場時,企業土地成本會下降,原因可能在于本地市場有限,為了應對激烈的競爭,企業只有進一步壓縮生產要素成本,如土地成本,導致成本下降。當運輸成本較低、經濟開放度或貿易自由度較高,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增強時,企業發展不會僅僅依靠本地市場,市場空間的擴大使企業必須支付更高的土地成本。
研究結論
本文將生產要素成本與企業區位選擇兩大因素的影響結合起來,重構Krugman核心-邊緣模型,試圖從微觀層面探索生產要素成本、企業區位選擇與產業空間分布,研究發現:
其一,異質性企業會基于競爭壓力進行自我區位選擇,并由此導致地理空間上產業集聚現象的出現與中心-外圍產業空間分類效應。其二,企業區位選擇差異可以由多種因素進行解釋,是微觀層面上生產要素價格競爭與市場的容量與規模、運輸成本等多種因素相互權衡的結果。生產要素成本因素依然影響企業區位選擇。充裕的勞動力、土地資源與低廉的勞動力、土地成本是企業區位選擇時較關注的成本因素。其三,由于規模報酬遞增與運輸成本的存在,企業傾向于在市場規模更大的地區進行區位選擇。地區市場需求的擴大會使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并從報酬遞增中不斷獲利,因此能吸引企業集中于該區域,但企業區位選擇對生產要素成本變動較為敏感,會盡量規避生產要素成本較高的地區。如果該地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過高,僅依靠市場規模的擴大帶動產業集聚將是困難的。其四,生產要素空間流動與技術、行政壁壘影響企業區位選擇與產業空間分布。當運輸成本較高、生產要素空間流動困難導致空間交易成本過高,經濟開放度或貿易自由度較低,企業發展越依賴于本地市場。這時,不容易發生地理空間上產業集聚現象。隨著運輸成本及空間交易成本的降低,經濟開放度或貿易自由度的提高,區域經濟一體化增強,商品與要素流動性增強,企業發展越不依賴于本地市場時,更容易發生地理空間上產業集聚現象。其五,從長期看,隨著勞動力向某地轉移加速企業在某地集聚,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勞動力成本會因此下降,這將導致本地缺乏吸引力,進而阻止勞動力進一步轉移;從長期看,當企業發展僅依靠本地市場時,企業土地成本會下降。反之,企業市場空間的擴大使企業必須支付更高的土地成本。
從產業發展和政策制定角度,可以得到如下政策含義:
其一,近年來,沿海地區出現了產業跨區域轉移現象,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可以借助發達地區產業的擴散力,憑借充裕的勞動力、土地資源與低廉的勞動力、土地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自身在市場規模和交通條件方面的劣勢,通過完善勞動力、土地等資源價格形成機制,促進具有本地特色的專業化產業區的形成,提高企業市場獲利水平,培育、增強和創造有利于吸引企業的公共環境、政策環境,改善企業進入本地市場的條件,為欠發達地區產業集聚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推動力,逐步縮小地區差距。對東部沿海地區而言,適宜技術與產業西移有助于與中西部地區形成梯度差,實現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與升級。通過區域合作,設立特色化產業園區,合理進行產業承接與轉移,努力實現東部、中西部區域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多方共贏。其二,應采取培訓、進修等多種形式切實提高本地勞動力受教育水平和整體素質并加大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設投入,這相當于間接地增加勞動力實際收入與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有利于創造產業集聚的外部環境。其三,應繼續加大交通基礎設施投資,進一步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降低運輸費用和時間成本,促進商品與要素自由流動,推進區域一體化、市場一體化進程,提高經濟發展活力。其四,創造良好投資環境,促進企業間開展合作與建立信息共享機制,為人力資本自由流動、企業與科研機構交流合作創造便利條件,促進知識技術擴散與營造區域創新網絡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