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寶
《大道之行》:嚴肅的理論著作為何暢銷
趙軍寶

由京滬五位青年學者聯袂創作、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理論力作《大道之行: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社會主義》一書,自2015年3月出版至今,一度在亞馬遜、當當、京東售空,發行23萬冊,在社會各界引發廣泛關注和熱烈反響。這樣一本談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書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了各界如此強烈的關注和共鳴?
《大道之行》的五位作者鄢一龍(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白鋼(復旦大學中文系)、章永樂(北京大學法學院)、歐樹軍(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何建宇(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并非學界大腕,亦非政壇名流,但他們秉持“不自信無以立根本,不批判無以識當下,不創新無以圖將來”的創作宗旨,帶著強烈的問題意識,以寬廣的學術視野,從不同角度聚焦“中國問題”,剖析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社會主義。
五位作者不僅站在世界文明史的高度,還結合中華文明傳統,對以西方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運動,得以在現代中國生發并茁壯成長的原因,作了嘗試性解答,別開生面地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與中華文明傳統的內在關聯。書中提出:新時代的中華民族的集體自我意識本質上是以儒釋道為主干的中國傳統文明與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暨毛澤東思想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文明在文明論意義上的創造性綜合。事實上這一點從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大同世界”“天下為公”與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共產主義理想的關聯中,也可以略窺一斑。
與傳統黨建理論不同,作者們還富有創見地提出:“中國共產黨在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思想貢獻之一是通過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實踐,提供了一種不依托寄望于超驗之彼岸世界又超越世俗價值、能讓億萬人民信受奉行的有意義的生活方式。這使得中國共產黨一方面不取任何宗教之名相,一方面卻能現實地承擔起宗教之功能,即對有意義的生活何以可能、生命之終極意義何在之類的宗教性問題做出有效回應。”從而點出了以往為人們所忽略的一個事實——尊崇唯物論與無神論的中國共產黨事實上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在人們的精神生活中充當著精神支柱的作用,并體現在各條戰線各個年齡段的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事跡中,引領著社會風尚。五位青年學者認為,中國共產黨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這一思想貢獻形之于文字的最好代表,便是毛澤東所著的“老三篇”:《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紀念白求恩》。
站在文明史的高度,作者們還探討了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一國建設社會主義問題。五位青年學者認為,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一國要建設、建成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國家不可避免地更深度地嵌入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中,甚而成為這一體系的維系力量。這確實是巨大的歷史悖論。突破這一悖論的核心,則是將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這種作用或博弈過程視為動態的、相互的。“問題的核心不在于社會主義是否能于一國建成,而是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共存、不斷受到資本邏輯影響的過程中,如何以依自不依他的高度自覺與強大定力始終保持自身的主體性。社會主義國家的主體性建設之根本,在于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建設之領導核心的政黨的主體性建設。”這確實是富有辯證思維和主體思維的深刻見解。這種主體思維也體現在獨立自主這一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立黨立國的重要原則中。
中國政治制度從總體上看是優越的,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制度保障,但是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無缺,不需要改革和調整的。中國政治制度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一是中國在國家層面雖然有較大的“自主性”,但整個黨政體系在“先進性”與“代表性”方面仍存在諸多模糊之處;與之相關聯的是第二點:收入的提高、物質生活的改善以及社會的信息化,使得人民群眾的參政議政訴求大大提升,但中國政治體制在授權機制與問責機制方面的制度供給不足;最后,執政黨的意識形態建設仍存在諸多短板,意識形態工作與組織工作的結合仍不夠緊密,“好干部”的政治標準仍有不少模糊之處。書中以實事求是和嚴肅認真的態度直面以上矛盾和問題,并進一步討論了領導干部“一家兩制”、黨員干部言行與意識形態表述表里不一的危害,探討了如何保持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提出以評議式民主而非選舉式民主滿足群眾的政治參與需求,進一步加強黨的組織建設與意識形態建設的結合。
五位青年學者以強烈的憂患意識對中國基層的變局給予了高度關注。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基層的社會結構和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也帶來一系列問題,比如,基層從“團結”走向“松散”,政治生活的重心不斷上移,基層的地位日趨低落;商品交換的邏輯越出經濟領域,蠶食著政治、文化和倫理領域,催生了一系列社會亂象。組織的弱化、失序的民主、勞動人民主體地位不彰顯,這三重危機正在將基層推向治理失靈、社會失序,如不加以重視,就很可能出現“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的危局。五位青年學者強烈呼吁“組織起來”,“落實基層直接民主”,“再造人民,把基層重建為以勞動人民為主體的共同體”,以應對日趨嚴重的基層亂象。這些解決問題的思路富有建設性,既體現了尊重勞動人民主體地位的群眾情懷,又彰顯了社會主義的理念和精神。
怎樣處理資本與勞動、資本與國家、資本與社會的關系是社會主義中國面臨的重大課題。在本書的最后一篇,五位青年學者對改革開放以來日漸加深的貧富分化危機和日漸壯大的資本力量對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提出了警告,并提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共益性”市場經濟的設想,認為,“不借助資本的力量,社會主義不會成功;而沒有社會主義的約束,資本就成為洪水猛獸”,并提出了一些發揮國家力量,利用資本,節制資本的舉措。對于未來,則展望了在社會主義中高級階段建設“駕馭資本的社會主義”的目標。這些思路和見解是對本書第一篇提出的保持社會主義國家主體性的回應和具體化,這就使全書首尾貫通,主線清晰。
總之,五位青年學者以強烈的憂患意識和使命感直面中國共產黨如何克服新時代重重危機和挑戰,回答了廣大干部群眾關注和深感困惑的一些重大問題。這是一部散發著強烈的實踐情懷和問題意識的著作,以擲地有聲、新鮮樸實的話語探討了中國社會的問題和未來的走向,其思考和答案或有不完美或不成熟的地方,但瑕不掩瑜,書中提出的許多創見值得廣大共產黨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