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容平
(四川省涼山州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四川 涼山 615000)
涼山州退耕還林現狀探討及建議
趙容平
(四川省涼山州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四川 涼山 615000)
指出了涼山州從1999年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促進了涼山生態環境的明顯改善,隨著第二輪退耕還林開始實施,對涼山州退耕還林現狀進行了初步探討,闡述了退耕還林工程效益和在退耕還林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
退耕還林;經濟發展;成活率;涼山州
1.1 地理概況
涼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南至金沙江,北接大渡河,東臨四川盆地,西連橫斷山脈。在E100°15′~103°53′和N26°03′~29°27′之間,轄西昌、雷波、美姑、金陽、昭覺、布拖、普格、寧南、會東、會理、德昌、冕寧、喜德、越西、甘洛、鹽源、木里等17個市縣,面積6萬km2,地域遼闊,地形復雜,氣候多變。區域地形地貌極其復雜多樣,以高山峽谷和高原為主要特征。地勢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表殘山綿延、波狀起伏、水草豐盛、牧業發達。山勢陡峻,峰巒重疊,河谷幽深,山川多縱向排列。
區域內植物種類和植被類型豐富多彩[1],具有起源古老、分化強烈、特有種豐富、近源種替代明顯的特點[2,3],特別是亞高山暗針葉林和高山硬葉櫟類林形成的特殊森林植被類型是我國第二大林區—西南林區的主體[4]。
1.2 經濟概況
成昆鐵路和國道京昆高速縱貫涼山州全境,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涼山州總人口達405.9萬人,其中彝族人口占43.4%,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也是四川省民族最多的地區。2006年,涼山州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為2438元,多年都低于四川省的平均水平。其農、林、牧業生產粗放,荒山荒坡廣闊,僅陡峭山地尚未開墾,由于牧業對草場的過度利用,導致草場明顯退化,不僅影響牧業發展,也影響了生物多樣性的保存[5]。
1.3 退耕還林工程概況
退耕還林是一項“利國利民、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惠及子孫”的偉大工程。涼山林地面積279.78萬hm2,森林覆蓋率32.79%,占總面積的40%以上,草地面積133.36萬hm2,占總面積的22.55%,是四川省三大林區之一。涼山州地處長江上游核心區,生態區位十分重要,因此是率先啟動退耕還林工程地區之一,也是實施退耕還林工程重點地區之一。退耕還林工程從1999~2001年試點,2002年正式啟動,到2009年底,涼山州累計完成退耕還林任務164.51萬畝、荒山配套造林146.6萬畝、封山育林24.9萬畝。按林種分為生態林和經濟林,面積分別為159.51萬畝、5.0萬畝,分別占總任務的97.6%和2.4%。
退耕還林工程就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通過第一輪退耕還林,在保持水土流失、防治風沙、抑制洪澇災害、改善區域內小氣候,美化和改變人居環境,助農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通過退耕還林工程和農村產業結構的有機結合,該工程對農村經濟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增加農民收入
農民的收入主要由傳統的種植、養殖、外出打工和其它收入組成,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后,傳統的種植和養殖收入雖然稍有降低,但國家對退耕還林的補助直接增加農民收入,勞動力有所剩余,外出打工的增多,經濟收入增加,隨著退耕還林的繼續實施,農民的收入將穩步增長。
2.2 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退耕還林主要對高海拔、大坡度、水土流失嚴重、投入高低產出的耕地實施退耕,使農村把更多的勞動力集中到畝產高的土地中,提高了耕作水平,增加了單位面積糧食產量。
2.3 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通過發展其他產業,使產業結構得到優化。
3.1 還林的成活率低
退耕還林工作剛開始時,工作人員設計時間倉足,沒有此類型工作經驗,為完成該項工程任務,外業設計所在區域地塊調查時,對當地氣候條件、年降雨量、土壤、風向以及周邊環境、適生植物等調查研究力度不夠,而退耕還林涉及的面積大,范圍廣,且很多地方退耕地塊分布呈零星狀,作業設計粗放、隨意,不尊重自然科學,未按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選擇樹種和造林方式,導致樹種更換頻繁,設計與現場施工不一致,成活率低。
山區農村因為山高、坡大,土層薄,產量低,經濟來源少,種地不劃算,部分農民外出打工掙錢,土地干脆不種了,土地就歸集體所有或被他人占為已有,進行退耕還林后獲取補助,造成戶與戶間的矛盾,更有甚者退耕戶領了退耕還林補助后舉家外遷,放棄土地,使實施后的退耕還林地處于自然生長狀態,退耕還林初期,它抵抗自然災害能力較差,成活率低,達不到退耕還林的成活標準,造成退耕失敗。
3.2 補植量過大
生態林前期投入比經濟林要少,按國家標準生態林補助的時間比經濟林補助的時間要長一些,后期管理資金投入生態林要比經濟林少一些;而經濟林前期投入比生態林多,特別是前期種苗的投入比生態林種苗要大得多,按國家標準補助的時間又比生態林少,經濟林后期管理也比生態林后期管理投入多很多,造成部分退耕戶心理不平衡,后期管護質量差,補植補播嚴重。
3.3 退耕還林后撫育工作不足
在實施過程中首先退耕農戶的思想(從傳統的農業耕作變成植樹造林,而國家給定的退耕還林補助是統一標準的,它不是隨市場波動而變化的)很難統一到退耕還林政策上來。退耕還林所涉及的對象主要又是生活在農村的農民,受教育的程度偏低,對國家經濟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認識不到位,被動接受退耕還林的前期工作,加之農村居民以耕種為生,退耕還林后耕種習慣發生了重大改變,糧農變成了林農,缺少相應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雖有專業人員進行指導,但總體上缺少理論上的認識,相應的耕種經驗未及時獲得,導致退耕還林后撫育工作不到位。
另一方面,退耕還林工程工作量大、涉及面廣,但人員有限,經費有限,很容易出現疏漏,退耕農戶只關心首次檢查驗收后兌現補助,而疏于對實施退耕還林后的林地管理。
(1)從1999年退耕還林實施以來,由于自然、人為或其它災害等原因造成部分退耕還林地成活率偏低,到期時保存率還未達到國家驗收標準,這部分面積應在調查核實的基礎上,作好進一步規劃,重點是選擇生態、經濟效益好,而又適合當地氣候條件和環境條件的優良樹種進行補植、補播,最終達到國家標準。
(2)繼續加大對退耕還林相關政策的宣傳力度,制定鄉規民約和處罰條款,嚴禁毀林開荒,杜絕第一輪退耕還林地有復耕現象,保證退耕還林成果。
(3)為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政府及相關部門要結合退耕還林政策,制定一些相應的處罰條款,以確保退耕還林政策的貫徹落實,切實保護退耕農戶的切身利益。
(4)繼續推進退耕還林工程。特別是不適人居的高寒山區,強行遷出居民,將耕地全部退耕還林,增加森林覆蓋率,涵養水源,綠化環境。
(5)鼓勵企業、集體、個人投資退耕還林工程。鼓勵企業、集體、個人投資退耕還林工程,設計可兼用經濟林或生態林的兼用樹種,搞綠色旅游開發。
(6)建議退耕還林后期加大投入力度,適當延長國家對退耕還林錢、糧補助政策的期限,到期后按照森林分類區劃原則和森林法規定,實行森林生態效益的補償制度。
(7)放眼未來,加大培養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因為退耕還林已為地方儲備了一定規模木材林和經濟林資源,地方政府應結合本地資源特點和經濟特點,根據退耕農戶自身條件、生產條件和環境條件,科學策劃,按照種植業、養殖業、旅游業或外出務工等項目,有目的安排技能培訓,為他(她)們提供多元化的道路,搞好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規劃。
(8)政府和開展退耕還林工作的相關部門要堅持退耕還林政策標準,嚴把質量關。質量是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后,能否成功的關鍵,要讓退耕農戶牢固樹立質量為先的思想觀念,確保退耕還林成果。
[1]四川森林編委會.四川森林[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22.
[2]余德浚.四川植物采集記[J].中國植物學雜志,1934(1):325~464.
[3]四川植被協作組.四川植被[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4]楊欽周.四川樹木分布[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1997.
[5]四川省涼山畜牧局.涼山草地[M].涼山:四川省涼山畜牧局,1986:1~179.
2016-09-14 作者簡介:趙容平(1966—),男,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工程及相關資源調查工作。
S77
A
1674-9944(2016)19-00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