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琦章 張連強
(遼寧省冶金地質勘查局四〇一隊,遼寧鞍山 114001)
?
土地復墾監管現狀與階段性特征
孫琦章 張連強
(遼寧省冶金地質勘查局四〇一隊,遼寧鞍山 114001)
【摘要】人類生產建設活動的日益頻繁,加上頻發的自然災害,截至2010年我國損毀的土地已達到近14000萬畝,雖然我國大量推行土地復墾政策,但是仍然有大量的土地沒有復墾,并且每年都有新增的毀損土地。土地復墾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要是土地復墾快步推進,除了在技術方面予以加強,更重要的是加大監管力度,使土地復墾政策得以真正的貫徹落實。土地復墾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本文即對我國土地復墾階段性特點,對土地復墾監管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
【關鍵詞】土地復墾 監管 階段性
隨著人們生產活動的日益頻繁,加上自然災害的破壞性作用,造成我國大量土地被損害,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10年,我國被損毀的土地畝數已超過14000萬畝。雖然我國推行土地復墾政策,大力開展土地復墾工作,但是因為我國土地復墾還處于初級探索階段,在制度體系、技術手段上都還不夠成熟,使得我國土地復墾進展緩慢,且每年仍有新的損毀土地出現。關于土地復墾,國家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條例,土地復墾的制度框架基本構建。但是受多方面條件的影響,在土地復墾監管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如監管機制有待完善、監管機構設立不健全、監管技術和手段陳舊落后等。土地復墾具有歷史性、階段性的特點,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可謂任重而道遠,為使我國土地復墾得到快速的推進,除了提升土地復墾技術水平之外,必須對土地復墾加強監管,根據土地復墾的階段性特征,建立全面、完善,行之有效的監管體系。
相較于國外發達國家土地復墾相比,我國土地復墾體系起步較晚,基礎薄弱,監管手段和技術都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國外的土地復墾經驗表明,土地復墾工作的推進必須有完備的監管體系作保障。我國土地復墾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從我國土地復墾監管的發展歷程來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即起步階段、快速發展階段以及完善階段,以下逐一對此三個階段的特點進行分析:
(1)起步階段。從1988年11月制定頒布的《土地復墾規定》,標志著我國正式開始土地復墾。1989年至2006年是我國土地復墾的起步階段,土地復墾監管工作也開展起來。在此階段,土地復墾監管工作內容主要以宣傳為主,向社會各界宣傳土地復墾的意義,向全民貫徹土地復墾意識。采取以點帶面的工作方法,樹立土地復墾標桿,帶動土地復墾工作的開展。《土地復墾規定》是我國首個專門針對土地復墾的法規,是我國土地復墾監管機制體系開始建立的標志,在此基礎上,土地復墾相關技術規范和標準出臺,為土地復墾監管提供技術依據。通過建立示范區和土地復墾項目的投資,切實貫徹落實土地復墾監管工作。
(2)快速發展階段。從2006年至2011年,我國土地復墾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關于加強生產建設項目土地復墾管理工作的通知》的發布使我國土地復墾管理工作向前快速推進。土地復墾受到了高度的重視,對土地復墾監管的概念和內涵開始深入的研究,構建起土地復墾監管體系,對土地復墾監管工作的開展進行規劃。在此階段,加強對土地復墾方案的審核力度,全面掌握全國土地復墾的整體數據和信息,明確了下一步土地復墾監管工作的目標。
(3)完善階段。2011年3月頒布出臺的《土地復墾條例》標志著我國土地復墾監管日漸成熟,至今,我國土地復墾監管進入了不斷完善的階段。從監管主體、監管對象、監管制度、監管標志到監管方法都在不斷完善,全面構建土地復墾監管體系。在條例的基礎上,我國相繼制定出臺了一系列的監管制度、法規條例和技術標準,對土地復墾的歷史遺留問題有序的解決,土地復墾工作大規模的不斷向前推進,通過試點的方式不斷探索土地復墾監管的方式和方法,并逐級建立起專門的土地復墾監管機構,進一步完善監管機構體系。
2.1 構建合理的監管機構體系,加強部門協調合作
土地復墾關系到多門學科,具有綜合性、技術性等特點,必須有專門的機構來對土地復墾監管工作進行專項負責。政府主管部分和礦山企業都要提高土地復墾的重視度,認識到土地復墾的重大意義,逐層建立專門化的土地復墾監管機構,配備專業人員進行土地復墾監管的專職負責。各個層級的土地復墾監管機構和部門之間要采取差異管理模式,相互協調合作,加強溝通與交流,相互協商,遵守共同的規則,保證決策的正確性和可操作性。
2.2 對礦業用地政策進行改革
礦業用地對土地的暫用具有暫時性,由礦產資源的特點來決定土地使用的方式和期限。根據礦業用地的特點,本文建議制定“新增礦業用地”指標,賦予其獨立性,從獨立選址的重點項目建設用地指標中單列,實行“封閉循環”管理制度。復墾后的礦業用地可以用來置換新的“新增礦業用地”指標。
2.3 利用信息技術開展信息化監管
首先構建起從國家到省到市到縣最后到基層企業之間的層級式監管體系,再構建起從方案制定到最終管護評價的各個環境全周期監管指標體系,做到由上至下,從始至終的貫穿式監管,使監管無處不在,真正的做到全面具體。其次在國土資源綜合監管平臺的基礎上,建立起土地復墾信息監管平臺,配合應用系統,實現信息化監管,使土地復墾監控數據實時教育與轉換的問題得到良好的解決。應用信息化管理系統實現與國土信息的數據傳輸和數據共享,使信息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通信手段,開發關于土地復墾的遠程監控平臺,實現遠程數據傳輸與交互,是土地復墾的監管具有實時性。
土地復墾是我國土地建設的重點,是維護生態平衡,保證土地資源有效利用的重點問題。我國土地復墾是歷史遺留問題,多年來問題的積壓,使我國土地復墾工作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相較于國外,我國土地復墾工作起步晚,監管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監管技術也有待提高,完善土地復墾監管系統任重而道遠。在經歷了起步階段、快速發展階段后,如今,我國土地復墾工作進入了完善階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國土地復墾監管不論在監管機制上、監管方式手段上、監管技術上都會不斷的進步和完善,使土地資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
參考文獻:
[1]賀振偉,白中科,等.中國土地復墾監管現狀與階段性特征[J].中國土地科學,2012(7):56-59.
[2]馮廣京,林堅,等.2014年土地科學研究重點進展評述及2015年展望[J].中國土地科學,2014(1):8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