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開飛(富源縣煤炭工業局,云南曲靖 655500)
?
主動適應新常態 加快富源煤炭產業轉型升級步伐
陳開飛
(富源縣煤炭工業局,云南曲靖 655500)
【摘要】云南省富源縣境內煤炭資源豐富,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也是云南省重要煤炭能源基地縣。富源煤炭經濟與全國一道經歷了“黃金十年”的最輝煌時期,依托豐富的煤炭資源,富源縣縣域經濟實力一度躍居全省第13位,西部百強縣第45位。但從2012年下半年以來,受國際、國內宏觀經濟減速影響,煤炭市場持續低迷,煤炭價格大幅下跌,煤炭經濟嚴重受挫,縣域經濟“斷崖式”下滑,煤炭企業面臨嚴重危機。富源煤炭經濟如何發展,煤炭產業轉型升級如何推進,煤礦安全生產水平如何提高,煤炭企業如何走出生存和發展的困境,已成為政府、企業和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
【關鍵詞】煤炭 產業 升級 安全
富源縣位于云南省東部,是云南的東大門,素有“入滇第一關”和“滇黔鎖鑰”之稱。境內煤炭資源豐富,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也是云南省重要煤炭能源基地縣,全縣境內有煤面積1088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3348平方公里的32.5%。2012年全縣煤炭產量2300萬噸,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曲靖市的二分之一,煤炭資源總儲量191億噸,現已探明儲量82.46億噸,其中儲量42.98億噸的老廠無煙煤片區是我國長江以南最大的無煙煤田。富源境內煤炭資源種類多且煤質優良,有無煙煤、主焦煤、氣煤、肥煤等7個煤種,富源煤炭灰份低、含硫低、含磷低、發熱量高、回收率高。
2003年以后,富源煤炭產業步入發展的“快車道”:一是加大整合力度,促進煤炭產業規模化發展。在市場的推動和政府的引導下,煤礦企業不斷擴大規模,并聚集了華能、華鑫、東南礦業、云南煤化工、云維、昆鋼等大集團的進入,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壓縮煤礦個數,提高煤礦產能,富源煤炭產業逐步走向規模化發展路子。二是加大安全投入,促進煤礦企業規范化發展。從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產煤縣后,尤其是2003年以后,煤礦企業加大了投入,全面推進標準化礦井建設。到2012年,全縣有119個煤礦128對生產礦井全部規范建成煤礦生產和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全部實現壁式單體液壓支柱工作面采煤、刮板運輸機運輸。三是加大政府監管力度,促進煤礦企業精細化管理。2003年以后,各級黨委政府把煤炭工作提高到所有工作的最高度,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不斷創新機制,鄉鎮成立煤炭分局,提升為副科級分局并上劃縣局垂直管理(分局長、支部書記為副科職級),不斷加強煤礦安全生產管理隊伍力量建設。四是加大煤炭產業鏈延伸工作力度,促進煤炭經濟健康發展。2003年至2012年期間,全縣原煤產量從717萬噸增加到2300萬噸;全縣煤炭產值從15.7億元增加到173億元;全縣發電量從2.37億度增加到136.6億度;全縣生產總值從28.65億元增加到153.6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33:35:32轉變為18:57:25;全縣財政總收入從2.86億元增加到 35.4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從 1.39億元增加到12.45億元。
2012年下半年以后,又特別是2014年以來,受國際、國內宏觀經濟減速、煤炭產能過剩、煤炭市場低迷、價格下跌,加之環境污染治理、下游電企鋼企拉動需求乏力、煤礦整合關閉停產、火電機組停機備用等多重市場和政策因素的影響,富源煤炭經濟嚴重受挫,煤炭行業整體步入“寒冬”。主要表現:
一是煤炭價格大幅下滑且嚴重滯銷,煤炭企業生存困難。當前煤炭價格與過去“黃金十年”最好的市場相比,下降幅度均在50%左右,企業沒有太多的利潤空間,如果管理不善,成本不能有效控制,企業正常出煤反而虧本。如今的煤炭不僅“無價”而且“無市”,在“黃金十年”是預付款項排隊等煤,而當前是煤炭堆積成山而無人問津,2013年底,全縣累計原煤庫存約1000萬噸、洗精煤庫存約90萬噸、焦炭庫存約40萬噸。市場低迷和利潤減少對煤炭企業運轉無疑增加了難度,由于資金短缺,導致煤炭企業運轉十分困難,直接威脅到煤炭企業的生存。2015年底,全縣煤礦數量已經整合優化保留為103對(含生產礦井88對,新建礦井15對)。符合生產條件并通過驗收的只有40對,2015年正常生產的礦井不足30對。由于市場不景氣,大部分企業只能壓縮產量或暫停生產,有的正在進行技術改造或標準化改擴建,已有60%以上的煤礦處于癱瘓或半癱瘓狀態,有30%以上的煤礦連工人工資都無法保障。二是煤電經濟支撐乏力,縣域經濟嚴重受挫。2015年,全縣生產總值122億元,增長9%;二產增加值37億元,增長4%;三產增加值52億元,增長11.3%。遠低于“黃金十年”間的19.6%、26.8%、16.6%的平均增速;地方財政收入9.1億元,增長3%,遠低于過去27.8%的平均增速。2014年煤炭產量僅有1027萬噸,2015年煤炭產量1193萬噸,發電量完成60.3億度,同比下降38.77%,僅占最高峰年份的35%左右。
在煤炭“黃金十年”里,所有的一切幾乎都圍繞著“挖煤賣煤”來展開,根本意義上沒有實現產業鏈的延長,經濟轉型和煤炭產業升級也最終都沒有實質性落地。所以在此波“寒潮”來襲之前,大部分煤炭企業都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煤炭行業整體受到波及,有的煤礦負債累累,資不抵債,有的煤礦債務糾紛和礦村矛盾突出,有的煤礦微利或虧損運行,勉強維持。究其原因,除了全球、全國煤炭產能過剩,煤炭供需逆轉等外部原因外,富源縣煤炭產業發展自身也存在諸多問題:
(1)富源煤炭市場競爭力弱。一是煤炭產品單一。只形成最原始、最初級、最單一的原煤產品,最基本的煤洗、煤焦利用程度較低,多元化的煤炭產品基本空白。二是生產成本較高。富源煤炭地質構造復雜,賦存條件較差,80%以上的煤礦屬高瓦斯礦井和突出礦井,90%以上的煤礦開采的煤層具有爆炸性和自然傾向性,開采成本較高,加之高額的稅費、勞動力成本、管理不善的運行成本和地方特色的高消費等,使噸煤剛性生產成本高之又高, 缺乏市場競爭優勢。
(2)富源煤企抗風險能力不強。一是資金短缺。富源90%以上的煤炭企業是靠銀行貸款和社會融資作為運行資本,企業所產生的利潤絕大部分用于不斷擴大規模的生產再投入,也有相當部分用于老板車房和吃喝玩樂等一次性消費,基本沒有資金積累。面對煤炭危機,使煤炭企業資金鏈條斷裂,抗風險能力顯得相當脆弱。二是技術落后。富源煤炭開采技術經過多年的積累和發展,雖有一定的提升,但依然處于落后水平,基本不可能通過發揮技術優勢來降低成本、增加利潤、抵抗危機。三是人才匱乏。富源煤炭企業的管理層和技術層人員沒有太多專業性人才,即便后期經過相關培訓、實踐鍛煉和社會影響,知識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始終停留在粗淺層面,把運氣、經驗作為最硬的看家本領,在煤炭“寒冬”的危機面前,沒有科學、有效、具體的應對辦法措施。四是信息缺陷。煤炭由“盛夏”轉入“寒冬”,其之前是有信號的,但大多煤炭企業沒有專項性、針對性和系統性的信息收集處理、預測預警,只會埋頭挖煤,不會抬頭看市,這種信息缺陷,導致抗風險能力明顯減弱。五是管理混亂。富源煤炭企業是由過去的小煤礦一路發展起來,大部分煤礦屬家族企業,其管理模式是傳統的家族式管理,沒有具體的運行體系和管理機制,一切唯“法人”是從,不具有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煤礦生產事故時有發生,煤礦安全生產仍然存在諸多隱患。
相對于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在能源結構上的選擇極為有限。2013年9月,國務院發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雖然直接或間接地提出多項降低煤炭消費的具體措施,但從長期而言,煤炭依然是我國主要能源品種。煤炭目前滿足了我國近60%的一次能源需求和78%的電力需求,即使在霧霾治理壓力下,每年可以把煤炭替代1%,煤炭在相當長時間內依然是我國的主要能源。預計到2020年,中國煤炭需求總量將在48億噸左右,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仍占60%左右,結合云南省和曲靖市的實際情況,煤炭消費占的比例還更高一些,這說明煤炭在能源供應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將難以替代。
根據經濟運行規律周期分析,目前煤炭行業的狀況將會持續5-10年的時間,需要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中國的煤炭資源開發已經屬過度開發,必須控量、提質、增效。國家明確提出建設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建設大型煤炭基地,建設大型現代化煤礦,保障煤炭穩定供應,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提高礦區環境質量,提高礦工生活水平,促進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說明煤炭產業發展將面臨新的革命,國家煤炭產業政策的要求將越來越高、越來越細。面對挑戰,煤炭企業自身和政府都應該積極行動,主動適應市場變化,采取長遠經營思路,調整心態,滿懷信心,加快推進煤炭產業升級,提高煤礦安全生產整體水平。
(1)推進煤礦企業兼并重組,建設大型企業集團。富源煤炭產業的發展,必須借鑒先行地區兼并重組中小煤礦取得的成功經驗,以資源資產為紐帶,以科學產能為指導,堅持政府推動與市場引導相結合,加大推進小型煤礦兼并重組力度,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建立完善小煤礦退出機制,切實減少煤礦數量,發展大型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有序、高效的開發利用煤炭資源。
(2)推進煤礦生產技術改造,建設標準示范礦井。樹立關小建大、棄弱扶強的發展思想,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以規范建設采煤、掘進、機電、運輸、通風、排水等“煤礦六大系統”和監測監控、人員定位、緊急避險、壓風自救、供水施救等“安全避險六大系統”為重點,根據新要求、新標準,加大力度推進煤礦生產技術改造,按照國家標準化礦井建設一次性到位。
(3)推進煤炭產品加工轉化,建設循環經濟園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原煤生產為基礎,大力推進煤炭產品加工轉化,優化產業價值,降低水耗、煤耗和生產成本,提高能源轉化效率和煤炭產品附加值,促進煤炭高效清潔利用,增強市場競爭力。根據富源實際,加快建設煤-焦-電- 鋁-建材等多種模式的循環經濟園區。大力發展煤炭洗選加工,并推進煤炭瓦斯、煤矸石、煤泥、礦井水等煤礦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礦區。實現原煤100%內部消化、100%加工轉化。
(4)推進發展現代煤炭物流,建設煤炭物流園區。以煤炭供應鏈為基礎,加快建立社會化、專業化、信息化的現代煤炭物流服務體系,發展現代煤炭物流,增強煤炭物流的市場集中度,提高煤炭物流效率,降低煤炭物流成本,整頓煤炭流通秩序。借助麒麟、宣威、貴州盤縣等地的資源優勢,以富源火車站、貴州威舍火車站為平臺,在中安、黃泥河建成2個現代煤炭物流園區,并具備爭取國家煤炭應急儲備建設項目的條件。
(5)推進安全保障措施落實,建設安全高效礦井。深入貫徹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全面落實企業的主體責任和政府的監管責任。強化依法辦礦、依法管礦意識,規范煤炭生產秩序,同時加大安全投入,強化職工培訓,夯實安全基礎,確保煤礦安全生產,全面提高煤礦安全生產水平。
總之,煤炭行業在發展過程中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煤炭產業轉型升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肯定地說,煤炭行業將告別暴利時代,進入了微利時代,煤炭企業已經到了優勝劣汰的發展階段。當然,壓力和動力同在,機遇和挑戰并存,唯有加快推進產業升級,唯有促進安全生產,富源煤炭才能在此次危機中破繭重生,健康發展。我們欣喜地看到,近三年來,政府和企業同舟共濟,共渡難關,主動適應新常態,觀念在不斷更新,思路在不斷調整,政策在不斷落實。相信,經過幾年的努力,富源煤炭產業一定能順利地進行轉型升級,借機加大安全投入,提高煤礦安全生產水平。富源煤炭行業一定能走出困境和低谷,迎來又一個嶄新的“春天”。
參考文獻:
[1]富源縣統計局.《2012年富源縣統計年鑒》《2013年富源縣統計年鑒》《2014年富源縣統計年鑒》各冊的第三部分99-125頁.
[2]富源縣統計局.《富源縣2015年國民經濟主要指標》.2015年第12期4-6頁.
[3]富源縣煤炭工業局.《富源縣煤炭工業發展“十三五”規劃說明書》.第19,34頁,第78-82頁.
作者簡介:陳開飛(1974—),男,中共黨員,本科學歷,助理工程師,現在云南省富源縣煤炭工業局工作,專業研究方向為煤炭安全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