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紅
(衡水學院 公共外語教學部,河北 衡水 053000)
發達國家農村環保經驗的衡水借鑒
尹 紅
(衡水學院 公共外語教學部,河北 衡水 053000)
隨著農村城鎮化的進程,農村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過度重視經濟指標,忽視了環境保護,因此對農村的環境帶來了嚴重的污染。我市同樣也面對著農村的環境問題,改善農村環境勢在必行。因為發達國家在農村的環境問題治理已取得了很大成就,所以我們有必要借鑒他們的成功的經驗為之所用。
農村環保;環境污染;環境治理
1.1 環境保護污染防控體系在農村的建立
由于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速度之快,所以城鎮人口占的比重很大,而農村人口卻占不到總人口的10%,因此大眾都有著較強的環保意識。在環保意識較強的背景下,人們較早的開展環境保護的工作,大多數發達國家政府加大了對農村環境污染防控的投入,為了更好的開展工作成立了具有可以做決策和并可以協調各種關系的環境監理機構,制定了環境經濟政策以此來完善各種補貼和稅費等,同時配合以教育培訓、治理技術、法規標準、等措施.形成了較完善的農村污染防控體系。
1.2 在農村環保投入更多的資金
一些發達國家在鄉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上采取了積極的鄉村環保投入政策,例如加強對養殖業污染防治、保護水源及對污水和垃圾環保處理,并通過稅收減免、直接投入、優惠貸款、補貼等設立鄉村環保定向資金予以大力支持。
1.3 制定合理的政府補貼方針
規定環境經濟方針,指導農民選用環境友好生產方法。德國從2001年開始實施“農場土地合同”計劃,農民和當地政府自愿簽合同,合同規定農村應該達到的環境目標,國家提供相應的補貼。法國制定了化肥稅約束性政策.稅收專項等用于環境保護。法國制定了國家補貼政策,對為農業環境改善所做的貢獻的農場主給予相應經濟補償。
1.4 制定完善的監管體系
在歐洲多數發達國家進行嚴格的農村環境監管,環境保護部門是農村自然環境的唯一管理機構,擔負著制訂農村環境的標準、立法和執法,進行環境的監測,公布環境的信息等。
某些國家的環境保護局還在法律的授權下管理農藥,大多數國家建立了全國統一的鄉村環境監測體系,十分重視環境執法能力的建設。歐盟發布的污染防治、碳酸鹽指令、水框架指令及控制綜合指令,在成員國鄉村環境保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2.1 加大農村環境保護宣傳、教育與培訓力度
農村環保要發展,環境宣傳是關鍵。各地要采取多種形式、更深層次地開展鄉村環境保護知識指導,采取多種渠道,更大范圍地進行環保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宣傳,讓農民群眾及時了解農村環保知識和法律法規。在各鄉鎮開展環保知識下鄉、環保標語上墻活動。充分使用報刊、網絡、廣播、電視、電影等媒體進行環境保護知識宣傳,采取懸掛警示圖、舉辦培訓班等多種形式宣講農村環保技術,全面提高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樹立生態文明新觀念。
2.2 多渠道增加農村環保資金投入
我市農村環保資金匱乏,應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積極研究多元化鄉村環保機制,大力推進社會資金參與鄉村環保建設,鼓勵引導農民參與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地方各級政府要切實把農村環境保護作為公共財政支持和保障的一項重要工作,在中央農村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的引導下,抓緊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各級政府財政和環境保護部門要根據本地工作實際和財力狀況,建立持續穩定的鄉村環境保護資金渠道,全力配合定向資金投向,并切實保障項目資金前期的投入。與此同時,各級財政、環境保護部門要同水利、交通、建設、農業、國土等部門加強協調和溝通,鼓勵支持其他農業資金和鄉村環境保護資金整合,重點投入綜合整治,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加強對鄉村環境保護定向資金的監管,嚴格執行公示制、招投標制、參與制、報備制、縣級財政報賬制、責任制等制度。
2.3 加強農村環保科技支撐及政策支持
我市各級環保部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鄉村環境保護科技支持體系,加快研究、開發和推廣鄉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方面的環境保護實用技術。要把環保部《農村生活污染控制技術規范》和環境保護部《農村生活污染控制技術規范》的各項標準,作為農村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的技術指導,這應該作為環保部門、設計單位、建設部門、農村基層組織和農村用戶在農村污水治理、垃圾處理的技術性指導文件。要充分整合和利用現有資源,加大鄉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收集處置、測土配方施肥、秸稈綜合利用、污染土壤修復等技術的研發力度。強化政策扶持,加快推進鄉村環境保護科研成果轉化,積極培育鄉村環保產業。
2.4 大力強化監督及建立農業污染監測體系
當地各級政府的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鄉村環境保護監督管理。保證鄉村環境不受污染。在這基礎上對農產品、灌溉的污水水質、土壤及基本農田環境污染進行監測。與此同時,制訂鄉村切實可行的鄉規民約,把防止環境污染、保護環境納入環境保護行動中。要引導農民形成良好的習慣,指導農民運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方法,通過綠色生產經營方式,使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相互協調,達到改善鄉村生態環境的目的。
總之,農村環保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合力,采取綜合配套措施,多管齊下,不能一蹴而就。同時這又是一個長期性的工作,不能一勞永逸,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1]汪潔,馬友華,欒敬東,王桂苓,李冬.美國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生態補償機制與政策措施[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1(04).
[2]李曉梅.淺析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及其治理對策[J].農業工程技術(新能源產業),2011(08).
[3]饒靜,許翔宇,紀曉婷.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現狀、發生機制和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1(08).
本文為衡水市社科聯2016年度衡水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發達國家農村環保經驗的衡水借鑒》的成果,課題項目編號:2016084
10.16640/j.cnki.37-1222/t.2016.2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