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藝雯(陜西職業技術學院,西安 710100)
?
高層建筑工程施工過程的質量控制與管理
姜藝雯
(陜西職業技術學院,西安710100)
摘要:影響建筑工程質量的因素比較多,在建筑工程中出現一處問題由多種因素引起。對于不同材質類類型的結構,出現的問題也會有所不同,針對高層建筑出現的質量問題應進行合理的控制,主要是對于常見問題進行分析具體原因,再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出現的質量問題進行了預測,并在對施工過程和施工投資分析的基礎上,制定了具體的質量措施,影響工程質量問題的關鍵因素有:施工管理因素、材料因素、機械設備因素、施工技術工藝因素、人員因素。
關鍵詞:高層建筑;施工;質量;控制
伴隨著科技的發展,建筑學和建筑技術飛發展。在我國大中城市比較明顯,人口密集,土地顯的比較金貴。為保證居住水平,充分使用土地面積,小高層、高層建筑慢慢替代城市建筑成為建筑主體。
建筑工程中高層建筑要求比較高,地基基礎要求嚴格,投入資金大、施工周期長。在質量把關方面也要求比較嚴格。從加強質量和安全的角度,結合一些實踐經 驗,談一些個人觀點。
項目的質量,是對人民的經營管理出來的,做一項工程,應制定=一個科學的計劃。有完整的團隊及業務施工人員。不管是高層建筑還是底層建筑,都應該以人為本。以人為對象的質量控制,是為了避免錯誤,作為控制權,是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發揮領導作用。
在當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錨、分包、分包現象層出不窮,個人所屬的項目很少。作為該項目的建設,是項目施工質量的創始人參與項目的競爭,應替代真正可以作為工程建設項目的項目經理和技術負責人,替代工程項目施工隊投入。
項目經理是企業法人在該施工項目中的全權代表,代表企業法人全面實施項目的施工承包合同,對項目的質量、工期、成本、安全負第一責任。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任何一所建設的項目都必須執行已編制的程序。同時,應該充分發揮項目技術負責人的作用。
建設項目的質量,是在人民的運作過程中形成的一步一步。只有做好施工過程的質量控制,對每一個工序的質量進行了精細化,才能保證建筑是合格的或優秀的產品。
我國建筑工程中,建筑工程實行全包制度。對于參加建筑的施工的人員都有義務。專業技術人員的測量,對測量的“三線”的精度和準確度承擔全部責任,對測量儀器和設備的在線進行檢測和維修;材料采購員對材料質量和規格方面加強管控;項目實驗檢測員對于施工驗收進行送樣檢測;工程技術人員負責工程設計圖紙設計合理規劃施工方案;項目施工員對負責區域進行指揮控制對項目施工做具體統計。項目技術負責人對整個項目質量嚴格控制,項目經理對整個工程負全部責任。總之所有工作人員對項目應嚴格控制付起相應的責任。1.建筑物的軸線、標高、垂直度是建筑物的經絡,控制不好,對高層建筑的質量影響很大。對高層建筑的軸線、標高、垂直度控制來說,由于涉及面廣,施工環境復雜,操作技術難度大,經常會發生位移或不準現象。"三線”的控制是高層建筑施工的一大難點。2.施工材料的質量,尤其是用于結構施工的材料質量,將會直接影響整個工程結構的安全,因此材料的質量保證是工程質量的前提條件。保證材料質量,對有害的材料避免使用;所有材料、設備和工藝均應在合同中規定的相應等級,或者在合同中規定的,檢驗。通常要求提供援助,勞動,電力,燃料,設備和設備的任何材料或工程設備的檢查,測量和檢查,所有類型的建筑材料必須有出廠合格證和試驗報告,或不得進入現場,在施工過程中,及時澆筑混凝土試驗塊等材料。為了保證質量,嚴格執行建設項目施工,操作和驗收規范,各類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如檢驗,檢驗,監督的建設。在施工中對所用材料進行質量檢查和驗收方案的制定、檢查、試驗,在提前做好各種混凝土、砂漿配合比的試驗工作。3.高層建筑由于混凝土用量大,尤其是基礎混凝土往往都是屬于大體積混凝土,大體積混凝土裂縫的控制是質量保證的首要工作。大體積混凝土裂縫出現的原因是受眾多因素影響。溫度、濕度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勻性、以及結構不合理、原材料不合格、基礎不均勻沉降等多種因素。混凝土硬化期間水泥釋放的熱量使水溫升高,表面引起拉力。施工過程中進行降溫再次受到溫度變化,使舊的混凝土產生反應再次受到沖擊。施工過程中收到拉力的沖擊,從而使混凝土產生裂縫。受溫度的影響使混凝土施工過程中產生比較大的拉力,溫度的影響造成裂縫的產生。所以混凝土施工中掌握溫度是非常重要的。
高層建筑的質量控制,應該從制度建立開始,用制度約束人,控制好質量的締造者——人這個因素,嚴格控制好高層建筑的"三線”,控制混凝土質量,嚴格質量控制程序,認真落實質量控制的三個檢查制度,實施質量終身責任,它將創造一個合格的產品。
參考文獻:
[1]郭欣紅.淺議房地產企業全面預算管理[J].西部財會,2008(05)44.
[2]周偉.房地產開發企業全面預算管理體系的構建[D].重慶:重慶大學.
[3]劉秀麗.房地產企業全面預算管理模式探討[J].才智,2009(13): 259.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