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姝晉,周鴻飛,劉心爽(西華大學,成都 610039)
綠色設計觀念在工業產品中的應用
郭姝晉,周鴻飛,劉心爽
(西華大學,成都 610039)
兩次工業革命為社會經濟發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但是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帶來了環境的惡化和資源的枯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工業產品的綠色設計思潮應運而生。本文就綠色設計觀念在工業產品中的具體應用進行了詳細的探討。
綠色設計觀念;工業產品;應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生態理念、環保理念深入人心,工業產品的綠色設計成為工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從客觀上來看,工業產品的綠色設計屬于典型的理想主義設計環節,早在上世紀70年代,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理念就在歐美等國形成了燎原之勢。當前,隨著地球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人們對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的需求更加迫切。下面,就綠色設計觀念在工業產品中的應用進行介紹。
在能源短缺的當下,應當持續優化產品能耗設計,增強企業在產品節能設計和節能技術上的開發力度。從本質上來看,低能耗工業產品設計是綠色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低能耗工業產品設計是指利用新技術減少產品能源消耗或合理設計產品功能、結構,以實現產品的能耗最低,污染最小,低能耗產品設計也就意味著產品對環境的低污染。
目前,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覺醒,人們越來越關注產品本身的能耗高低和對環境的污染大小。所以,在產品設計階段,應當充分重視其能耗設計。以家電產品使用為例,每年夏季都會出現因空調、冰箱等電器能耗過高而引起的大范圍拉閘限電,嚴重影響了社會生產生活秩序,這就要求在設計生產空調等電器時充分考慮到其在一定階段對電力的消耗所產生的影響。
工業產品綠色包裝設計是指在產品包裝設計環節,出于生態環境保護,盡量減少包裝材料的浪費,設計出最為合理的產品包裝。在綠色設計理念之下,工業產品包裝設計要點如下:第一,節省包裝材料。綠色包裝設計要求在滿足產品包裝保護功能的同時,最大限度的減少包裝材料損耗;第二,選擇生態環保包裝材料。工業產品包裝材料的選擇要無毒無害、可降解。以一次性餐盒為例,以前我國生產的一次性餐盒大多使用的都是難降解的塑料,但現在已普遍使用可自然降解的生態材料,取得了較好的生態效益;第三,盡量選擇可循環、可回收材料,提高工業產品包裝材料的使用壽命,減少包裝材料的廢棄對環境造成的污染[1]。
材料是構成工業產品的基本要素,在工業產品設計中也扮演中重要角色,任何產品功能設計的實現都離不開選擇材料選擇的合理性。工業產品綠色材料設計主要體現在選材上的環保,盡量使用可回收、較環保的材料,減少有毒有害和污染性較大的材料。當前,世界各國都致力于工業新材料的研發,各種新材料也層出不窮的涌現,但是工業產品綠色材料的關鍵還是在于開發出既環保又經濟的材料,以取代當前的重金屬材料。真正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工業產品回收是指對工業材料和零部件的回收,以實現產品的循環利用。產品回收設計除了體現在綠色選材上,還體現在產品結構的可拆卸上。工業產品的易拆卸性在降低產品拆卸、轉運成本和便于產品回收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所以,在工業產品設計中,應當重視產品設計構造,選擇相容性較好的材料,避免材料無損,減輕產品拆卸量。此外,還應考慮到產品的緊固方法設計,盡量減少固定原件量,簡化摻些程序,確保產品拆卸的安全性。最后,還要考慮產品之間各個部件要便于分離,可以使不同材料的部件更好的分類回收[2]。
工業產品的設計必須迎合市場需求,這就要求必須考慮到工業產品的生命周期,增強產品質量、提高產品性能,強化環保意識,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以汽車行業為例,很多生產商上為了加速汽車的更新換代,汽車的使用壽命設計一般在十年左右。但是,在綠色設計觀念之下,汽車的使用壽命越長,浪費的材料才能越少,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也就越小。當前,這一切都必須以產品的安全性為前提,不能一味追求產品生命周期的延長而忽視了產品的安全性[3]。在工業產品生命周期設計中,要充分利用可重構性、開放性、易維修性等理論和方法,在確保產品安全性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同時超前設計,避免產品過時。最終使運用綠色設計的思想所制造出的產品可以更好的適應國際標準,使我國的工業產品能進入更廣泛的國際市場,增強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工業產品綠色設計觀念的出現并非偶然,在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之下,只有堅持綠色設計和綠色生產,才能找到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平衡點。在當前形勢下,只有將綠色設計觀點貫穿于工業產品設計的各個環節,才能設計出符合生態環保理念的產品,實現綠色產品的真正存在意義。
[1]吳永紅.在綠色設計理念指導下的食品包裝設計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
[2]劉志峰,成煥波,袁合.面向家電產品的易拆解可回收設計系統研究[J].中國機械工程,2014(16):2213-2218.
[3]楊茜.基于生命周期評價的綠色產品工業設計評價體系研究[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5(16):13-14.
10.16640/j.cnki.37-1222/t.2016.1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