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張曉
“一帶一路”:熱問題 冷思考
整理/張曉

“渝新歐”國際鐵路的終點杜伊斯堡是德國西部魯爾區的重要工業城市
2013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第一次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一個月后,在出席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習近平提出了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耙粠б宦贰背诵枰鉀Q中國過剩產能的問題,另外也肩負著資源的獲取、戰略縱深的開頭和國家安全的強化這幾個重要的戰略使命。
2015年11月6日-8日,北京論壇特設分論壇:新常態下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暨“一帶一路”倡議。來自德國、日本、韓國、英國、印尼、加拿大、澳大利亞、中國等地約20位專家、學者進行了主題發言,“一帶一路”面臨的挑戰、互聯互通中需要解決的難題、中國經濟能否成功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等等,眾多嘉賓分享了自己的經驗與研究成果。
俞建拖(中國經濟發展研究基金會經濟學家)
“一帶一路”是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提出來的。有人說是“一帶一路”戰略,有人說是“一帶一路”規劃,或者計劃,現在官方統一的口徑是“一帶一路”倡議。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來之后,有很多的解讀。最初很多人說中國出了一個很大的“馬歇爾計劃”,后來官方機構有澄清,我也不認為這是一個“馬歇爾計劃”。首先,時代背景完全不一樣了,另外就對象來說,“馬歇爾計劃”主要的覆蓋范圍總體上還是歐洲傳統的經濟強國,只是當時遭受了經濟的重創?!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大都屬于發展中國家。從互動方式上來看,兩者有很大的區分:“馬歇爾計劃”更多的是對全體的支持,“一帶一路”實際上是一種合作參與的模式。
美國2011年提出了“新絲綢之路”戰略,是為了保護阿富汗戰爭之后的穩定和發展制定的。也試圖通過這樣一個戰略整合美國在中亞和南亞的一些政策。
實際上中國的“一帶一路”更大程度上是一種新的國際秩序。其實是一個優勢互補和資源激活的過程,是一個和平發展的道路,是平等參與。
“一帶一路”面臨很多挑戰。經濟層面上,沿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高度的不一致,經濟發展的階段有很大的差別,這種差別為國家之間提供了互補的可能性,但整合就是很大的挑戰。政治體制上,國家的財政方面、治理模式有很多差別,很多國家是在一個非常落后的階段。社會層面上,有習俗、規則、文化價值方面的挑戰。
我們看得見的挑戰,技術上一個鐵柱的標準怎么銜接,關稅貿易的協定怎么簽署,這些東西解決起來比較容易。當涉及到經濟治理結構的調整的時候,涉及不同的政治體制的政府間簽署文件,需要相關國家經濟合作產生充分的合法性,我們就會面臨非常硬的困難。
其實,熱的問題需要冷的思考,在“一帶一路”實施過程中,這些是真正需要充分引起注意的。
吳忠(南南合作金融中心副主席兼秘書長)
在“一帶一路”倡議之前,我國與沿線國家已經有一些基本的基礎設施,比如鐵路,但可能級別比較低,而且窄軌、寬軌也不統一。
渝新歐鐵路沿線有7個國家。重慶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解決了這個問題,首先把窄軌、寬軌這些基礎設施不一樣的東西統一了。其次,各國的海關通關統一了,當時渝新歐沿途7個國家,如果7個國家分別來驗關,貨物從中國到歐洲的時間就非常長,實際上大量的時間耗費在政策上,包括稅收、費用協調、商檢。所以當時在中國政府的協調下,這條鐵路線跑起來了。
所以,軟件政策的協調是非常重要的?,F在“一帶一路”強調的是互聯互通,是“五通”,政策的互通、基礎設施的聯通、貿易的暢通、資金的融通、民心的相通,是整體的概念,特別要強調的是軟硬的建設要結合在一起。
此外,基礎設施的投資金額很大,資金怎么回報是一個問題,否則銀行和投資者就不干了。在建基礎設施的時候,產業的發展必須跟上,很多的回收效益是從改善了基礎設施以后的產業發展中得到回報的。所以,一定要在做策劃的同時就布局相關的產業。曾任世行首席經濟學家的北大教授林毅夫先生,曾提出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就是每個國家要根據其比較優勢來確定產業發展。所以各個國家不能都搞同樣的東西,要根據資源的稟賦,根據比較優勢來安排產業。同時,產業發展帶來貿易,生產出來的產品都能夠兌現,這樣才能夠有回報。所以整個“一帶一路”設計的資金回報應該是一個循環的過程,這樣可能就能夠更合理一點。
Tulus T·H· Tambunan(印尼特利沙克蒂大學教授)
2010年,中國與東盟簽署了自貿區協議,印度尼西亞是東盟十國的成員國之一。
2016年1月1日,“東盟經濟共同體(2015)”開始實施。也就是說,從2016年開始,東盟就會成為一個經濟共同體,我們接下來希望能夠成為一個共同市場,類似于歐盟的單一市場。東盟占了世界上9%的人口, 6億人是美國人口的2倍,整個的GDP約在2萬億美元左右。
東盟和非東盟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每年都在增長,包括和中國的貿易都在增長。更重要的一點是,對于中國這樣的出口導向型國家來說,東盟的人均收入快速增長,不是所有的成員國都在增加,但是像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人均收入都增速非???。新加坡在整個東盟當中水平是最高的,然后是文萊和馬來西亞,這些都是中國出口的潛在市場。東盟對華貿易進口多于出口,比如中國生產的玩具就非常多,如果在印度尼西亞家長要給孩子買玩具的話,肯定就會買到產自中國的產品,所以我們對中國的貿易是有赤字的。
電器設備、機械制成品、橡膠制成品是東盟主要的出口商品,但不同的成員國有不同的強項。新加坡和泰國主要出口化學品,泰國、菲律賓、越南也會出口一些辦公室用品和電訊用品。泰國也是這個地區的汽車制造業中心,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越南在紡織制衣行業非常重要。中國市場規模龐大,需要大量的商品。我們對美國的出口出現了下降,但很幸運的是,東盟對華出口不斷增加,未來還有繼續提高的潛力。
關于東盟的外商直接投資,中國現在還不是我們最大的外資流入國,排在前面的是歐盟、日本,之后是中國,有時候美國也排在中國之前,所以中國還能增加對東盟的投資。
我們應該逐步實現貿易自由化來促進貿易,比如減少海關通關的一些限制,簡化投資相關的審批程序等,很多問題都需要得到解決。作為一個先決條件,我們要逐步解決中國南海的領土爭端,這是能夠實現雙方增加投資和貿易往來的一個先決條件。
Lee Doowon (韓國延世大學教授)
中等收入陷阱(MIT),現在是發展經濟學當中一個非常流行的詞。怎么定義中等收入陷阱,哪些國家成功躲避了中等收入陷阱,哪些國家沒有成功,我的分析希望能給中國提供一些借鑒。
這個收入的陷阱,占美國收入的20%—40%之間,像墨西哥、馬來西亞這樣的國家,收入水平一直在這個區間當中,保持了二三十年的時間,沒有辦法繼續提升,而且有可能會在這個區間當中永遠待下去。有一些則成功擺脫了中等收入陷阱,中國臺灣、韓國都是很典型的例子。臺灣的這個例子更好,臺灣進入到美國20%—40%的收入區間的時候,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就擺脫了中等收入陷阱,而且變得非常富裕,成為高速的經濟體,這就是成功和失敗之間的差距。
我們希望能夠找到到底是什么促進了經濟體成功擺脫中等收入陷阱。通過對比,我們看到增長出現差異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投資,還有體制或者機構的質量。
在推出這些因素之后,我們來看看中國的情況。
就投資而言,特別是在投資的量上,中國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關于投資效率,中國處在成功和失敗這兩種情況之間。投資效率用兩種方法來衡量,一個是增量資本(ICUR),一個是全要素的生產率,用這兩種指標來衡量,中國都是處在成功和失敗之間,所以我們很難用這個指標來決定中國到底最后會跳出中等收入陷阱還是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多年來,中國的全要素增長率情況不是那么的糟,一般在3%—6%之間,但最近,從2013年開始,中國的全要素增長率大幅下跌。特別是在中國經濟整個的增長率下降之后,這種情況會不會持續,是要打個問號的。在政府支出方面,成功案例下,政府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不是那么大,也沒有看到政府支出占GDP比值長期升高的趨勢。然而在失敗的案例中,政府支出卻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決定因素。
另一個因素是教育,在失敗的案例中,通??梢詫崿F百分之百的小學教育覆蓋,但并沒有看到中學教育和社會教育上漲的趨勢。但是在成功例子當中,中學的入學率不斷提高,同時高等教育的入學率也不斷上漲。中國教育的情況,無論是從量還是從質來說,都是很不錯的。
最大的差異在于體制,或者說機構的質量。在這方面中國確是落后的,甚至落后于中等國家的平均水平,所以,這應該是中國真正關注并開展工作的一個方向。

中泰高鐵將促進兩國經貿合作和旅游發展,圖為位于泰國首都曼谷的大皇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