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大光
遠程戰略投送能力與軍用運輸機的發展(上)
■李大光

毛澤東同志曾深刻指出,“軍隊無非是要學會兩個東西,一個是會打,一個是會走”。這里所講的“會走”,就是能有效運用各類投送手段,快速機動兵力,形成有利于我方的戰略戰役態勢。近期幾場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表明,遠程投送能力是軍隊戰斗力的重要內容,而軍用運輸機則是遠程投送能力的重要手段。
遠程戰略投送能力是國家戰略能力的核心內容,是軍隊形成戰斗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陸海空三位一體的遠程戰略投送力量是世界主要軍事強國的共同目標。信息化時代,軍隊的快速反應能力、機動作戰能力以及持續作戰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大型軍事運輸機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在信息化的時代,戰場日益廣闊,戰爭節奏也越來越快,而與此同時,各國又無一不在走精兵之路,兵力大幅度減少。所以,軍隊的快速反應能力、機動作戰能力以及持續作戰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而這些能力的實現需要有便捷、快速、高效的大型空運保障力量做支撐。與其他運輸方式相比,空運的最大優點就是速度快。現代噴氣式運輸機的巡航速度在800公里左右,渦槳運輸機也達到500公里,是其他運輸手段的數倍甚至數十倍,所以,它具有快速運送大量兵員、武器裝備和其他軍用物資到作戰前線的能力,確保部隊戰略機動、戰術投送的規模化、快捷性和突然性。另外,空運不受地形、水文條件的影響,可以跨越許多被其他運輸手段視為天險的障礙,將人員、物資運輸到緊急需要的地區。現代大型軍用運輸機大都具備了強勁的發動機和良好的空氣動力特性,其巡航速度一般可達800~900千米/時,是陸上運輸速度的15倍,海上運輸速度的25倍,因此可以說是這三種運輸手段中最快捷的。現代大型運輸機的航程已達數千甚至上萬千米。基本可實現跨洲際部署,經空中加油后,可實施全球性運輸。所以,軍用運輸機尤其是大型軍用運輸機的裝備數量、技術水平和運載效能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具備“戰略空軍”能力的重要標志。
大型運輸機,是指起飛總重量超過100噸的運輸類飛機,包括軍用、民用大型運輸機。在當今世界軍事強國中,大中型軍用運輸機,我們習慣稱之為大運,是其軍用飛機中的重要機種之一,在規模化軍事行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類機型具有快速運送大量兵員、武器裝備和其他軍用物資到作戰前線的能力,確保部隊戰略機動、戰術投送的規模化、快捷性和突然性,在近年來多次現代戰爭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另外,大型軍用運輸機不僅可以用于兵力、物資的運輸和投送,而且還是發展各類特種飛機的平臺,比如預警機、空中加油機,海上巡邏機、電子機、特種任務飛機等支援機型的改裝基礎平臺。這些飛機機載的特種設備、油量都在數十噸重,只有大型運輸機才能運載,并保證足夠的航程以支援遠程作戰飛機的作戰。因此,各世界大國都把自行研制和擁有大中型軍用戰略運輸機,作為本國空軍是否具備戰略運送能力和快速機動能力的標志;而由此類飛機改裝的大量支援機隊作為空中作戰的力量倍增器,可以使得戰局在最大程度上朝著對己方有利的方向發展。
從近年來發生的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來看,大型軍用運輸機均率先出動,動用的規模已接主戰飛機。大規模應用大型運輸機,直接提高了整個部隊的機動和快速反應能力,加強了對戰爭進程的控制能力,增強了部隊的持續作戰能力。據統計,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國使用的軍用運輸機和臨時征用的民用運輸機共向海灣地區運送了539000噸的貨物和近50萬名各類作戰人員,執行了14000次遠程運輸任務。即使在是作戰行動相對分散的阿富汗反恐戰爭中,美國動用的大型軍用運輸機如C-5和C-17也達到了140架。在伊拉克戰爭中,由于土耳其拒絕美國地面部隊借道進入伊拉克北部,美國在庫爾德人控制區占領4個空軍空降基地,然后利用C-17等運輸機將大批部隊空運至這些基地,完成了對伊拉克北部的占領。
大型軍用運輸機在和平時期也有著重要意義,是完成搶險救災和國際人道救援必不可少的保障性裝備,擔負著人員轉移、救災物資運送、救援人員和裝備的運輸等方面的重任。在“98抗洪”中,我國空軍就出動伊爾-76大型運輸機將遠在海南的海軍陸戰隊緊急空運至武漢,以增援當地的軍民。
在以信息化為主導的現代戰爭中,由于戰爭的突發性強、強度高、節奏快、物資消耗巨大,從而對作戰部隊的快速反應、機動作戰能力和持續作戰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個國家空中輸送能力的大小,在某種程度上已逐步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
軍用運輸機特別是大型軍用運輸機是實現遠程快速戰略投送的核心裝備,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國防實力的重要標志。在海灣戰爭中,美國僅用23天,就將包括3個師在內的4萬精銳部隊從本土空運到萬里之外的沙特。所以,人們把大型軍用運輸機的裝備數量、技術水平和運載效能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具備“戰略空軍”能力的重要標志。
如果把普通戰機比作“蒼鷹”,軍用運輸機就是翱翔九天的“鯤鵬”,是遠程戰略投送能力的標志。軍用運輸機在全球投送能力、國家周邊地區及洲際區域投送能力和國土疆域投送能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現代大型運輸機的航程已達數千甚至上萬千米。基本可實現跨洲際部署,經空中加油后,可實施全球性運輸。因此,大型軍用運輸機在現代戰爭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是能夠實現作戰部隊的快速部署。大型軍用運輸機由于速度快、運載能力大、航程遠,因而可以快速空運兵員、作戰裝備與軍用物資到達指定地點,對作戰部隊實施快速部署或補充,以盡快形成對敵方的最大戰略威懾。當威懾力量起到作用時,甚至可以免動兵戈,而當這種部署不能震懾敵對勢力時,這支威懾力量就可以迅速投入戰斗。二是能夠使部隊保持持續作戰能力。由于高技術武器裝備在現代戰爭中的大量應用,裝備、彈藥、油料和其他物資等消耗量異常大,如果不能提供及時的補給和更替。很可能會對戰爭的結局產生致命影響。在伊拉克戰爭初期,由于美軍第3機步師推進速度過快,后勤補給一度出現困難。為盡快擺脫戰場被動局面,美軍使用其最先進的C-17大型戰略運輸機,給第3機步師及時運送了彈藥、食品、藥品等物資,緩解了供求矛盾。三是執行特種作戰以及和平時期執行人道救援。大型軍用運輸機由于持續航程遠,因此在戰時可以把執行特種作戰任務的成建制部隊投放到特定區域,有時甚至連同人和裝備同時投運,極大的提高了戰爭的突然性和有效性。而在越來越多的抗震救災和國際人道救援行動中,大批的大型軍用飛機在人員轉移、救災物資運送、救援人員和裝備的運輸等方面大顯身手。在我國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除了我國的大型軍用運輸機把大批人員和物資運送到地震現場之外,美國的C-17大型軍用運輸機也曾把美國捐獻的救災物資空運到了四川汶川。
具備遠程戰略空運能力是現代化戰爭勝利的重要保障。大型軍用運輸機具有快速運送大量兵員、武器裝備和其他軍用物資到作戰前線的能力,確保部隊戰略機動、戰術投送的規模化、快捷性和突然性,在近年來多次現代戰爭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美軍運輸機部隊在歷次海外戰爭中都發揮了重大作用。在海灣戰爭中,美軍動用了350架軍用運輸機并租借來180架民航客機和貨機,投入12700架次空運飛行,累計運輸44萬人和44萬噸軍事物資到戰爭前線。其中,僅頭2個月內就完成14.5萬飛行小時任務,總周轉量為20億噸千米。這次空運,已被譽為是現代戰爭史上最成功和最重要的一個具體戰例。戰爭中,美第82空降師領命后在48小時內從美本土啟程,跨洲越洋,遠程奔襲上萬千米,作為快速機動力量首先進入沙特,第101空中突擊師也緊隨其后。緊急部署于海灣地區,對后來軍事行動的展開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海灣戰爭的空降作戰中,多國部隊把主降地點選擇在伊拉克縱深處。該處伊軍的防御力量薄弱,同時又關聯伊軍縱深的要害目標。多國部隊占領該處后,建立“眼鏡蛇”前方作戰基地,以此為跳板,采取“蛙跳”戰術,迅速突入到幼發拉底河畔,協助地面部隊切斷伊軍的退路,為擊潰伊軍創造了先決條件。由此看來,要保持部隊的持續作戰能力,就必須有便捷、快速、高效的大型空運保障力量做支撐。美軍的戰略機動15%的運輸量是由大型軍用運輸機來完成的,實施遠程作戰的戰略轟炸機、戰術戰斗機等也主要依靠運輸機來保障。以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為例,運輸機部隊共執行任務約15940架次,運送了10余萬噸物資和1327.6萬兵員,空運的人員總數占美軍參戰人員總數的79%。
空軍遠程投送能力是中國空軍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2011年3月4日,中國空軍執行撤離我軍在利比亞人員任務的4架伊爾-76運輸機返回祖國。這次中國空軍4架運輸機在利比亞塞卜哈機場和蘇丹喀土穆機場之間共飛行兩個波次8架次,從利比亞塞卜哈撤出人員1655人。過去,中國空軍作戰,是以國土防空型為主,不需要長距離的奔襲作戰,現在情況不一樣。現在擔負的任務也不同,需要具有遠程運輸能力和遠程作戰能力。隨著更多的任務出現,比如說國際維和、人道主義救援、國際反恐、打擊海盜,這些任務有的可能需要和海軍聯合行動、聯合作戰去完成的,也有可能將來有一天空軍會單獨隨行和完成這樣的任務,這都需要空軍具有一種遠程作戰的能力、遠程機動的能力。
在當今世界軍事強國中,大中型軍用運輸機是其軍用飛機中的重要機種之一,在規模化軍事行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各世界大國都把自行研制和擁有大中型軍用戰略運輸機,作為本國空軍是否具備戰略運送能力、是否具備快速機動能力的標志;而由此類飛機改裝的大量支援機隊作為空中作戰的力量倍增器,可以使得戰局在最大程度上朝著對己方有利的方向發展。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軍事后勤與軍事科技裝備教研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