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然,李春敏
(北京積水潭醫院,北京 西城區 100035)
延伸護理干預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
張 然,李春敏
(北京積水潭醫院,北京 西城區 100035)
目的:探討延伸護理干預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THR)患者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對2013年3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140例行THR患者進行研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延伸護理干預;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于術前、術后2周、術后4周進行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檢查,于術后第1、3、6個月采用Harris及ADL髖關節功能評價系統及Barthel指數進行效果評價。結果:兩組術后關節引流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2周、4周血流速度快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期間未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下肢近端、遠端及全靜脈血栓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隨術后時間延長髖關節功能呈逐漸恢復狀態,各時間點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第1、3及6個月髖關節功能恢復程度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時兩組Barthel指數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3個月、6個月Barthel指數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延伸護理干預可有效促進THR術后髖關節功能的恢復,防止DVT發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為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供保障。
延伸護理干預;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 術 后; 功能恢復
本研究對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70例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進行研究,在骨科常規護理及康復訓練基礎上開展延伸護理干預,臨床收到滿意效果,出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對2013年3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140例行THR患者進行研究,其中男92例,女68例;年齡55~74歲,平均(64.1±8.9)歲;所患疾病:嚴重風濕性關節炎44例,股骨頭壞死62例,股骨頸骨折34例;單側116例,雙側24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70例,兩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均無心、肝、腎、肺等重要臟器疾病,術后病情穩定,無嚴重并發癥,患者及家屬同意接受延伸護理干預。排除標準:合并重要臟器疾病、惡性腫瘤、其他骨折者,排除嚴重精神障礙無法配合及無法繼續延伸護理干預者。
1.3 方 法
1.3.1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1]:①術前護理: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疾病手術的相關知識,手術目的、方法及重要性,術后功能康復鍛煉的實施等,使其更好的接受手術;②術后常規護理:術后密切監測生命體征,觀察切口情況,防止感染,制定合理飲食,指導術后早期功能康復訓練,增強肌肉鍛煉,防止肌肉出現萎縮等;③并發癥的預防:術會有時會出現傷口感染、假體脫位、DVT等并發癥,因此預防并發癥發生是術后康復重要環節;④出院前健康宣教:細致耐心做好出院健康宣教,指導加強功能鍛煉和行走練習,避免劇烈運動等;⑤出院隨訪:進行電話隨訪,了解患者功能康復及自我護理情況,并解答患者的疑問,定期進行門診隨訪。
1.3.2 觀察組: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延伸護理干預[2]:①制定THR康復訓練指南:制作護理技巧及髖關節康復訓練光盤,以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鍛煉;②愛心聯系卡:制作愛心聯系卡,方便患者進行聯系咨詢,以解答患者疑問;③回訪:開始每周兩次電話回訪,出院第1周進行家庭訪視,以后每月2次,第3個月、6個月各家庭訪視一次,了解康復訓練情況、髖關節功能、心理狀況、并發癥發生情況、生活自理能力等,并進行指導。
1.4 觀察指標: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檢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于術前、術后2周、術后4周進行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檢查,觀察血液循環情況。于術后1、3、6個月,采用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價系統及ADL評價系統[3]進行髖關節功能評價,主要包括關節功能、疼痛、活動、畸形等,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髖關節功能恢復越好,其中<70分為差,70~90分為中,80~89分為良,≥90分為優。采用Barthel指數[4]進行日常生活能力評定,包括穿衣、洗澡、進食、如廁、活動、關節功能等,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患者獨立性越好,<20分為完全殘疾;20~40分為重度功能障礙,生活依賴明顯;40~60分為中度功能障礙,生活需要幫助;>60分為良,生活基本能夠自理。
1.5 統計學處理:數據錄入SPSS19.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重復測量資料的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引流量及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比較:兩組術后關節引流流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前下肢靜脈血流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4周時下肢血流速明顯加快,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2周、4周血流速度快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比較
2.2 兩組深靜脈血栓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治療期間未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下肢近端、遠端及全靜脈血栓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深靜脈血栓發生情況比較
2.3 兩組髖關節功能比較:兩組患者隨術后時間延長髖關節功能呈逐漸恢復狀態,各時間點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第1、3及6個月髖關節功能恢復程度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髖關節功能比較
2.4 Barthel指數比較:觀察組出院時Barthel指數為64.78±1.41,對照組為65.37±1.32,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3個月、6個月Barthel指數分別為82.17±1.92、92.71±1.42,對照組分別為74.62±1.83、85.61±1.74;觀察組術后3個月、6個月Barthel指數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傳統護理模式局限于患者住院期間,出院后由于時間、場地、人員等因素的限制,導致護理的遠期效果不太理想,特別對慢性疾病或長期需康復訓練的患者出現護理斷層現象,不利于患者功能恢復與疾病的痊愈。延伸護理模式是為了滿足患者出院后持續性護理需求,將護理工作從醫院延伸到院外的一種護理方式,患者出院后由專業護理人員繼續提供護理服務,強化患者自我護理意識,提高護理能力,從而提高患者生存能力及生活質量。
THR不僅可消除疼痛,還可矯正髖關節畸形、恢復關節功能,該術式創傷性較大,術后會引起機體內源性遞質、活性物質等釋放,導致血流動力學、免疫、代謝等生理功能紊亂。另外THR患者在鎮靜、麻醉等影響下,患者長時間制動,肌肉暫時喪失收縮功能,以及術后患肢凝血因子處于高凝狀態,均導致血流速度緩慢,血液淤滯,因此THR患者術后易發生DVT。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術后2周、4周血流速度明顯快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延伸護理干預在THR術后患者進行早期、循序漸進的康復訓練及延伸護理指導,可有效改善患肢血液循環,防止DVT的發生。
THR是髖關節疾病終末治療最有效的方法,多數在術后2周內出院,而術后康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般需6~12個月。THR手術成功的關鍵在于術后肢體的功能狀況,而功能的恢復依賴于術后長期、連續、正確的功能鍛煉,功能鍛煉又取決于健康教育指導及患者對康復指導的依從性,而患者的依從性又需要醫護人員的檢查和強化才能不斷提高。延伸護理干預作為一種新的護理理念,將治療和護理服務從醫院延伸到家庭,為患者提供個體所需的醫療服務與情感支持,是患者機體康復的重要資源。有研究顯示,THR術后應用延伸護理干預,積極進行髖關節功能康復訓練,可有效緩解疼痛,改善患者肢體功能狀態,改善生活質量。本研究顯示,出院時兩組Harris髖關節評分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3個月、6個月Harris髖關節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時兩組Barthel指數評分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3個月、6個月Barthel指數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延伸護理干預可有效促進THR術后髖關節功能的恢復,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水平。
[1]郭秀花,呼玉紅,王愛紅,等.系統康復護理干預對47例全髓關節置換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3,21(1):109~110.
[2]馬平葉.延伸護理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生活質量及髖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8):106~108.
[3]賀景云,杜芳,劉玉蘭.早期護理干預對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0):97~98.
[4]涂少龍,徐火榮,王大成.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圍術期血液流變學及甲襞微循環指標的變化[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5,21(3):409~410,414.
北京市科技計劃課題,(編號:D121100004212002)
1006-6233(2016)10-1713-04
A【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6.1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