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琴+李江
東北音樂文化是東北地域文化中的精髓,它是以口傳文化視聽藝術傳承為主,載歌載舞、盡情狂歡、體現出人性復歸的生命活力。東北音樂文化是在黑土地中孕育、產生和發展的,具有肥沃的群眾文化藝術土壤,其形式和內容由于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逐漸發生新的轉變。電視節目這一大眾文化載體形式,曾為東北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展現的舞臺,同時,東北民間音樂又豐富了電視藝術的接受美學內涵,也引領了觀眾對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電視節目的審美需求?,F實社會各種媒體資源整合的能力不斷提高,東北民間音樂憑借日益更新的新媒體進一步增強了它在全球化語境下的傳播效果,其傳播渠道的多元化,使它與多種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在碰撞與交融的過程中彼此互利、共惠共贏,在和諧發展中創造出新的價值及廣闊的生存空間。
一、新媒體之于東北音樂文化的傳播效應
新媒體時代更加完美體現出我們以往想象中的視野,現今傳播技術上的不斷更新,為東北音樂文化提供了不受約束的詮釋空間,我們也逐漸發現它在傳播過程中所展現出的多重潛能。在新媒體時代,東北音樂依靠先進的數字化傳播模式,通過互聯網、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設備,采用點擊鏈接、下載客戶端、掃描二維碼等接收方式完成整個傳播過程。新媒體基于MP3、WAVE等數字音頻格式,賦予東北音樂新的傳播平臺,像酷我、酷狗等音頻播放器,豆瓣、echo、蝦米等私人電臺,百度音樂、一聽音樂等音樂網站均擁有豐厚的東北音樂資源。這樣,個體就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從根本上擺脫了傳統媒體對音樂欣賞在時間、空間、資源等方面的種種限制。同時,由于東北音樂包含民歌、秧歌、二人轉等多種藝術形式,因此單純的聲音符號不足以充分展現東北音樂的內在精髓,而集合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傳播符號為一體的新媒體恰巧符合東北音樂的多元化傳播訴求。在新媒體語境下,東北音樂的傳播融合了具有東北特色的服裝、造型、舞蹈等諸多元素,充分地發揮了表演藝術的魅力,這種載歌載舞的鏡像式傳播更有助于釋放東北音樂濃重的民間文化藝術氣息。與此同時,音樂藝術為適應時代變化的需要,在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的基礎上還要不斷探索與創新,新媒體為音樂資源的實時更新提供了展現的平臺。此外,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受眾在欣賞音樂、觀看表演的同時還可以通過網絡對音樂的背景、樂評等相關方面進行深入的了解,滿足了個體對東北音樂文化在各個層面的消費需求。
在新的媒介環境下,突飛猛進的技術發展促進了自媒體傳播平臺的到來。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的異軍突起,徹底打破了傳統媒體自上而下的傳播模式。東北音樂本就是東北文化傳承積淀的結晶,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在表現形式上較為輕松自然、風趣活潑,較之其他的音樂形式有著鮮明的藝術風格,因此在自媒體平臺更容易得到個體的關注。用戶通過自媒體平臺的評論、轉發、點贊等傳播方式把喜歡的東北音樂作品分享給他人,極大地提高了大眾對東北音樂的關注度,自媒體平臺成為新媒體時代東北音樂文化傳播的強大推動力。除此之外,自媒體平臺還為個體提供了自由的二度創作空間,為東北音樂注入了新的活力。個體通過自媒體平臺發布的東北音樂素材,經過了文字、圖片、視頻、動漫等多種傳播符號的重新編碼,更加符合大眾文化的審美標準,具有較強的娛樂性,加強了東北音樂詼諧幽默的藝術特色。有的音樂甚至經過了專業的改編、錄制、剪輯,從接受角度來看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體現出東北音樂獨特的藝術感染力,擴寬了東北音樂的傳播模式。
東北音樂作為一種本土文化,傳遞出獨特的地域魅力,滿足了個體對東北文化的審美期待。像《東北風》《正對花》《小看戲》等東北音樂已家喻戶曉,它把東北人熱情大方的精神狀態以及東北地區質樸純真的生活氣息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同時,東北二人轉、東北大秧歌等藝術形式所釋放出的喜慶熱鬧,迎合了平民化的審美觀,在緩解受眾壓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梢哉f,新媒體零門檻地展現了東北音樂獨特的語言特色、曲風曲調等藝術風格,帶領受眾盡享酣暢淋漓的東北式幽默。當下,各種音樂形態呈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之態勢,在先進的數字技術的支撐下,東北音樂憑借其濃濃的黑土地氣息,不僅在國內的激烈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還實現了跨文化、跨語言的傳播。正是新媒體的蓬勃發展為東北音樂的傳播帶來了新的契機,拓寬了東北音樂的輻射范圍,使東北音樂文化的傳播可以超越地域、國界、民族、文化等限制,從而遍及世界的各個角落,這是所有傳統媒體無法企及的優點。特別是新媒體交互傳播、網狀傳播等靈活多樣的傳播方式,極大地促進了東北音樂的全球化傳播,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大眾與東北音樂之間的距離,較之精英音樂文化的邊緣化生存狀態,東北音樂文化卻呈現出“民族的即世界的”這一顯著特點。新媒體已然成為當代東北音樂文化的主要傳播形態之一,東北音樂在新媒體的助力下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東北音樂文化的傳播也走出國門面向世界。
二、電視藝術促進東北音樂文化的承前啟后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隨著東北農村題材電視劇的熱播,人們不僅看到新農村改革開放后的美景,還感受到凸顯東北地域特色的戲曲二人轉、東北大秧歌等音樂文化。二人轉的表演形式及音樂旋律的構成來源于東北民間音樂文化,“從二人轉的旦丑構型形式來看,它是來自東北大秧歌的上、下裝的,大秧歌上、下裝的二人構型舞又是來自民間的‘野人舞的,而民間的‘野人舞又是來自遠古的牛河梁女神祭祀圣婚儀式‘二人轉的。”圣婚儀式的舞蹈以圓形為主要運動表現形式,圓形的向心性是世界各地觀眾普遍接受的一種藝術表現樣式,就像古希臘雅典的圓形劇場設計理念一直影響到現今的劇場設計一樣,已被人們習慣運用。從人們普遍熟知的舞蹈音樂來看,起源于奧地利民間蘭得勒舞的維也納圓舞曲,現已成為通行于世界各國的交誼舞;源于捷克民間的一種二拍子的圓圈舞波爾卡,曾喚起了許多與跳舞無緣的年輕人的熱情;觀看古典芭蕾及現代芭蕾的雙人舞表演,人們可以感受到男女雙方圍繞中心旋轉所表達出的情感主題。在東北農村題材電視劇中,二人轉音樂的這種“向心性”,通過人們樂于接受的音樂符號,真切地表達出人們對生活的渴望,“轉”可以為他們帶來快樂,并讓人們感悟到生活的希望和生命的延續??梢哉J為,鄉村電視劇推廣了戲曲二人轉等民間音樂文化形式,使以往人們比較陌生的民間藝術走進國內及國外觀眾的視野中,并在傳播中完美詮釋其精神內涵,從而被更多的觀眾所喜愛。
感受鄉村電視劇中的二人轉音樂,可以透過畫面聽到東北民歌在繚繞,這是因為東北民歌的音調為二人轉音樂旋律構成提供了來源。東北民歌通常指的是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民間廣為傳唱的漢族小調,分為山歌、歌舞曲和薩滿調。由于東北漢人的祖籍大都是山東、河北等地,因此東北漢人質樸率真的性格特點受到中國魯冀一帶人群的影響。在許多鄉村電視劇中我們已經感受到表現人物性格開朗活潑的民歌音樂,《小拜年》原是東北民歌,后被東北二人轉演員所傳唱,傳唱過程中音樂旋律與節奏略有改變,一直被認為是具有代表性的東北二人轉小帽。在遼寧農村題材電視劇《鄉村愛情》片尾曲中,音樂旋律的進行吸收了原東北民歌《小拜年》的旋律風格特點,尤其是《小拜年》中(正月里來是)新年嗯哎哎所對應的曲調與片尾曲《誰是我的新娘》中(別再讓)我東張西望所唱的旋律比較接近。從曲譜上來看,這兩首歌曲是同主音大小調,前一首歡快、熱烈;后者抒情委婉,并在歌曲的對比部分可以感受到《小拜年》中的旋律特點。尤其是二十世紀80至90年代,一些表現東北農村生活題材的電視劇主題歌,采用了東北民歌的旋法、節奏等特點進行創作。如電視劇《籬笆、女人和狗》,徐沛東在創作主題音樂方面,吸收了東北民歌音樂素材,人們在收看電視劇的同時,也感到了濃郁的東北民間文化鄉土氣息。
20世紀30年代,在遼寧沈陽的茶樓、市場及鄉村的田間地頭,經常會聽到東北大鼓的優美唱腔。地處沈陽中街的張氏帥府,在當年就有許多知名的鼓書藝人在這里表演過。東北大鼓以它獨有的藝術形式展現出東北淳樸的民風民俗,也體現出東北人的精神風貌及文化內核。這門鼓曲藝術在東北已流傳近三百年,據光緒年間的《沈陽百詠》云:“鐵鼓敲來手不停,高燒銀燭照中庭。梅花一曲春風調,人倚金閨徹夜聽。”可知東北大鼓在當時已家喻戶曉。在2006年5月20日,東北大鼓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使瀕危的東北大鼓藝術重新受到社會的關注,也意味著對這一鼓曲的保護有了良好的開端,隨之諸多媒體以不同的傳播形式來保護和發展這個曲種。吉林電視臺自2007年東北戲曲頻道開播以來,先后組織人力尋訪鼓書藝人,搶救遺失在民間的鼓詞及曲調資料,相繼整理出400多個鼓書段子;其中長篇140余篇,中短篇270多篇;同時也錄制完成了21集鼓書紀錄片《圓夢之旅》第一季、第二季。在每天24小時滾動播放的東北戲曲頻道節目中,其中說書苑節目播出的是鼓書藝人的精彩段子及藝人專訪。尤其是在2013年,戲曲頻道的錄制活動已涉及吉林省長春、榆樹懷德、四平及黑龍江省鶴崗、五常和遼寧省沈陽、錦州等地。電視媒體不僅為東北大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制作出了精品節目,同時也為媒體節目題材的多元化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東北戲曲頻道已是吉林省第一個有線數字電視付費專業頻道,電視媒體也從中尋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間。
三、媒介推動東北音樂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互融共生
新媒體不斷突破現有技術和藝術手段的限制,為東北音樂文化的傳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也促進了它與多種文化之間的相互交融、和諧發展。表現民俗題材的紀錄片,常通過當地音樂表現形式來豐富其內涵,同時,民俗文化也豐富了音樂創作中的內容。生活在東北這片黑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年復一年的歲月積累中形成屬于自己的獨有民風民俗,也孕育出具有東北地域特色的民間音樂樣式。直接反映他們生活的音樂作品,既體現出自然環境對創作者的外在影響,又激發起人們對這一片土地的熱愛與眷戀。就東北滿族秧歌而言,在春節及正月十五元宵夜表演這樣的歌舞已成為本民族的習俗,表演者前有持傘類似賣膏藥之人,后有扮演各式角色,手持圓木相擊對舞,以鑼鼓伴奏,歌舞更迭。其歌舞音樂在發展演變過程中,吸取了漢族東北大秧歌的音樂元素,逐漸形成了韃子秧歌這一歌舞形式?!盎ト谑且环N客觀存在的發展規律,這種互為融合的部分,只是本民族與其他民族民間音樂共通的部分,那些體現其民族個性、民族意識和民族風俗的音樂,仍會頑強地保存下來。而這些保存下來的相對精粹的部分,正是需要珍惜和在創作具有鮮明滿族音樂風格的作品中予以把握和發揚光大的?!笨梢哉J為,東北的民俗文化為東北各民族民間音樂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在民間音樂文化傳播交流的過程中,也為民俗文化的傳承提供了具有一定價值的載體。
新媒體的出現,促進了不同地域音樂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人們在觀賞民間藝術表演時習慣以手機微信等傳播方式分享給更多的朋友。節日民俗表演中的民間音樂等文化表現形式,也隨之迅速擴散到外地準備來此旅游觀光的客人,其中的民間音樂為塑造節日民俗的神秘化,提供了一種聲音表現神秘情景的模式,正是這種神秘化吸引了更多的觀賞者。如在東北正月十五元宵節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有的景區承辦了大型主題燈會,許多人攜親伴友出門賞燈,放焰火,觀賞獨具特色的東北大秧歌表演,表演者身著節日盛裝,伴隨歡天喜地的鑼鼓音樂在雪地上飛舞雀躍。這是只有身臨其境的人才能感受到的快樂。隨著現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許多人常常從豐富多彩的靜態旅行中選出動態旅行目的地,從而實現他們向往的旅行計劃。就像喜歡西方古典音樂的人向往到維也納旅游一樣,因為在這里一年四季都能現場感受到期待已久的“神秘化”,觀賞到莫扎特、貝多芬等著名音樂家的作品音樂會,在演出現場能了解到古典主義音樂時期的原有劇場風貌。從東北民間音樂與西方古典主義音樂的創作題材上來看,它們都和大自然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美麗的景色激發起作曲家的創作靈感,神秘化的音樂又能夠賦予大自然風光以特殊的審美內涵和韻味。當人們置身于大自然實現動態的旅行時,大量而快速的感官交換會讓你看事情的角度有所變化,神秘化的當地民間音樂會促使你的靈魂產生質變。
媒體促進了東北音樂文化傳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聯系,探索構建以政府為先導,組織宣傳、教育、文化等部門保護傳承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對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媒體播放的音樂中,表現社會變革的歌曲常被政治所綁定,東北音樂文化與政治文化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當地民間音樂所陳述的思想內容能深刻體現出百姓對當時社會政治的看法,音樂在其中也推動著社會矛盾的解決與發展。在現今社會外來音樂文化的強勢沖擊下,東北民間音樂尤其需要地方政府的保護措施,并依托地方政府的政策及資金給予扶持發展?!叭魏我环N藝術形式都需要廣泛的社會支持,脫離社會現實和民眾支持的藝術是缺乏生命力的?!睂τ跂|北民間音樂來說,作為新農村文化建設的主要文藝形式有著得天獨厚的傳播優勢,這是因為在東北農村很多地區都保留著民間的傳統藝術文化,像二人轉、東北大秧歌、蒙古族歌舞表演等地方文藝形式,一直受到當地百姓的喜愛。地方政府應當合理利用這一文化資源,并結合本地區旅游產業、餐飲娛樂等商業運作,通過政策拉動,吸引民間資本或社會資金的投入,為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提供切實有效的保障措施。針對東北地域文化的特點,建立起負責推廣音樂文化的行政機構,在加深人們對民間音樂文化認識的同時,激活這一非物質文化在多媒體時代的生命力。
現今社會不同傳播媒介在發展中面臨多重困難,在這樣一個嚴峻的形勢下,更需要全面深入地思考問題,挖掘其優勢潛能,以跨文化的視角來給出一個關于媒介與東北音樂共存發展的建設性意見。東北音樂藝術作為東北文化生活的凝縮,反映了東北人民的生產生活,新媒體通過推送、推薦等方式引導受眾欣賞原汁原味的東北音樂文化,感受當下最真實的東北風貌,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是東北地域文化的引導者。民間音樂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都呈現出不同的風格特點,這主要原因是其在發展演變中有新的音樂元素的注入,不斷完善豐富自身的音樂文化內涵,從而形成具有一定傳承價值的精神財富。東北民間音樂文化要走出在傳承中的困境,必須在自身不斷完善的基礎上,與其他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創新發展,同時,還要注重新形勢下的文化市場開發,將多種文化相互融合后的資源價值實現最大化,從而推進東北地區的文化經濟走向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