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聞欽+鄧明亮+曾智



【摘 要】本文采用2015年國有和私營工業企業發展數據,構建包括15個指標的工業企業競爭力測度指標體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對我國40類工業企業的競爭力進行測度。測評結果顯示,我國國有工業企業除在發展規模因子得分上高于私營工業企業外,經營效益因子得分和綜合競爭力水平均落后于私營工業企業。對此,我國國有工業企業改革過程中應注重發展規模對競爭力水平的影響力,同時高度重視在經營效益方面國有工業企業與私營工業企業的巨大差距。
【關鍵詞】國有工業企業;競爭力;因子分析法;對比研究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開展了一輪以“抓大放小”和公司化改制為主要內容的國有企業改革。二十年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正逐步呈現,與此同時國有企業改革也不斷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對上一年國有企業改革的有序推進表示充分肯定,同時也明確提出在今明兩年的國有企業改革中要綜合利用創新發展、重組整合、清理退出相結合的改革措施,鼓勵民營企業擴大投資、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更好地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對國有企業改革、國有資產管理、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改革和完善提出了詳細規劃,提出要堅定不移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
國有工業企業是國有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我國國有和私營工業企業發展現狀如何?競爭力怎樣?本文對工業企業競爭力的測度和評價對促進工業企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文獻回顧
本文將從國有企業改革政策和國有工業企業改革的研究兩個方面對現有文獻進行回顧:
(一)國有企業改革政策的研究
劉偉華(2008)通過杭州市國企改革的實證研究,分析了國企改革中成本控制的重要性。[1]陳君文(2008)居于常德市國企改革的實際,評價研究了中小型國企產權改革的模式與績效。[2]代彬等(2011)以2004—2008年的國有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分析了國企高管通過權力運用對薪酬契約產生的影響。[3]陳林等(2014)以1999—2007年全國工業企業數據為大數據樣本,測算出國企所承載的社會性負擔和戰略性負擔,使用雙重差分法計量模型進行了實證檢驗。[4]徐朝陽(2014)基于一個擴展的預算軟約束模型,研究了國有企業承擔政府職能以后的預算軟約束和道德風險問題。[5]原戰船(2016)認為深化國企改革要從微觀入手,立足問題導向,在頂層設計的總框架下,各層級協同完善配套機制,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本、資產、資源的配置效率和國際競爭力。[6]
(二)國有工業企業改革的研究
王剛(2010)以山東省為例,分析了國有工業企業的競爭力。[7]于東華等(2010)基于1998-2007年省域面板數據,采用DEA方法測算了中國30個省市的國有工業企業自創創新效率變化情況。[8]徐明東等(2013)使用1999-2007年中國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據庫,采用GMM動態面板方法檢驗了不同轉型經濟改革方式對國有企業投資的資本成本敏感性的差異化影響。[9]
現有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國有企業政策的分析和研究,對于國有工業企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省際國有工業企業發展競爭力的測度和比較。雖然省際國有工業企業發展競爭力的研究較為常見,但對于國有工業企業各行業競爭力的比較研究并不多見。本文基于《中國統計年鑒》關于工業企業的劃分標準,測度了各行業的競爭力水平,并通過與私營工業企業競爭力的比較,為我國國有工業企業改革政策提供參考。
三、指標設計與數據來源
(一)研究指標的設計
在省際工業企業發展競爭力的比較研究中,學界主要采用的測度指標包括規模實力、運營實力、經營效益、成長性、綜合能耗和技術能力等方面。在各行業競爭力的測度研究中,部分省際競爭力評價指標數據獲得性較差,根據指標體系綜合性、代表性、操作性的原則,同時考慮到數據可得性,本文整理出15個評價指標,如表1所示。
(二)數據選取與來源
基于研究內容和測度指標,本文選取按行業分國有工業企業和私有工業企業相關數據作為研究樣本,數據整理來自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統計年鑒(2015)》。本文分析樣本中包括工業企業40個分類,統計指標15個。i
? ? ?表1 工業企業競爭力測評指標
四、競爭力評價模型的構建
(一)因子分析法適合度檢驗
在對各項指標進行因子分析之前,本文運用Spss22.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采用KMO檢驗和Bartlett檢驗來考察各指標樣本中的數據能否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本文對各測評指標的變量進行了KMO和Bartlett檢驗,2014年統計數據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如表所示,KMO值為0.625,Bartlett球形檢驗Sig.值為0.000,可見選取變量間存在較強的相關性,2014年數據能夠進行因子分析。
表2 KMO與Bartlett檢驗
(二)公共因子的提取
通過主成分分析對全體數據進行因子分析,得到了碎石圖和主成分分析結果表,如圖1和表3所示。根據特征值大于1的標準,本文提取了兩個公共因子F1和F2。根據主成分分析結果表,提取公共因子的累計貢獻率達到99.833%,大于90%。這表明兩個被提取出來的公共因子足夠體現出原有15個指標中的大部分信息,能夠精煉地刻畫工業企業的競爭力。
(三)載荷矩陣和因子旋轉
為使提取出來的公共因子能夠用于對實際狀況的分析之中,本文對各公共因子的內涵進行了分析和描述。本文旋轉工業企業競爭力初始因子的載荷矩陣之后,通過正交變換予以簡化,結果如表4所示。2個公共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沒有變化,而各個因子具體分配的方差貢獻率有所改變。
(四)公共因子的命名和競爭力測度模型的建立
根據數據處理結果可以看出,主因子F1主要由所有者權益、本年應交增值稅、流動資產合計、資產總計、負債合計、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利潤總額、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和企業單位數10個指標決定,這些指標反映了工業企業的發展規模,因此將主因子F1命名為發展規模因子。發展規模因子對各指標的貢獻達到90.933%,表明了發展規模對于工業企業競爭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公共因子F2由工業成本費用利潤率、人均主營業務收入、流動資產周轉次數、資產負債率和總資產貢獻率共5個指標構成,從這些指標的特點可以看出,公共因子反映了工業產業的經營效益,因此本文將公共因子F2命名為發展規模因子。
因子分析所得的兩個公共因子,即發展規模因子和經營效益因子,可以表示為所有初始指標變量的線性組合。本文運用回歸法則解出了線性組合參數估計值,通過這些參數估計值可以計算出我國各類國營和私營工業企業在這兩個公共因子的得分。
我國各類國營和私營工業企業在兩個公共因子的得分計算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Fi表示發展規模因子(F1)和經營效益因子(F2),
表示發展規模指標的分總和、 ? ? ? 表示經營效益指標得分,
和 ?表示公共因子得分函數的參數, ?和 ?表示工業企業在發展規模和經營效益各指標下的初始值。由于本文工業企業競爭力測評指標體系中,一級指標發展規模包括10個二級指標,經營效益包括5個二級指標,所以 ? ? ?, ? ? 。
根據表3中各個公共因子不同的方差貢獻率可以得到因子分析的綜合評價模型,如下方程所示:
式中,Fi表示工業企業i的競爭力總體水平,F1i、F2i分別表示工業企業i的發展規模因子和經營效益因子得分。
五、評價結果分析
(一)工業企業發展規模競爭力分析
表5給出了我國國營和私營工業企業發展規模因子上的得分,通過國營工業企業和私營工業企業發展規模因子得分可以看出國有工業企業整體發展規模因子得分高于私營工業企業,但是在具體工業企業類型上,國營工業企業與私營工業企業在發展規模上各有所長。具體來看,國有工業企業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汽車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煙草制品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開采輔助活動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發展規模因子得分高于私營工業企業發展規模因子得分。
(二)工業企業經營效益競爭力分析
表6給出了我國國營和私營工業企業的經營效益因子得分,從整體來看,國有工業企業經營效益因子得分遠遠低于私營工業企經營效益因子得分。
具體來看,國有工業企業中僅有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經營效益因子得分高于私營工業企業,其他私營工業企業經營效益因子得分均高于國營工業企業。由此可見,提高工業企業經營效益,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
(三)工業企業綜合競爭力分析
表7給出了我國國營和私營工業企業的綜合競爭力比較結果,從整體來看,國有工業企業綜合競爭力水平低于私營工業企業,表明我國國有企業改革依舊十分必要。具體來看,國有工業企業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汽車制造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煙草制品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以及開采輔助活動綜合競爭力水平高于私營工業企業競爭力。其他類國有工業企業綜合競爭力水平均低于私營工業企業,也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
六、測評結論
本文基于2015年《中國統計年鑒》工業企業發展數據,建立了包括發展規模和經營效益兩方面的競爭力測評指標體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對我國不同類別的國營和私營工業企業競爭力進行了測度和比較,最終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發展規模因子和經營效益因子是影響工業企業競爭力的主要因子,其中發展規模因子影響最為重要;
第二,發展規模因子得分比較中,國有工業企業得分水平高于私營工業企業,同時存在較多類型工業企業發展規模因子得分高于私營工業企業;
第三,經營效益因子的份比較中,國有工業企業得分水平遠低于私營工業企業,僅有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經營效益因子得分高于私營工業企業,可見提高工業企業經營效益是國企改革的重點,也是提高國有工業企業競爭力的必經之路;
第四,從工業企業綜合競爭力水平比較來看,國有工業企業競爭力水平略低于私營工業企業競爭力水平,符合我國當前工業企業發展水平現狀,也顯示出我國國有工業企業改革仍然任重而道遠。
針對我國國有工業企業和私營工業企業競爭力水平測度的結果,在后期國有工業企業改革過程中首先應注重發展規模對競爭力水平的影響力;同時高度重視在經營效益方面國有工業企業與私營工業企業的巨大差距。從具體對策上,我國國有工業企業改革的政策應針對競爭力不足的企業類型特點,制定更具針對性、實用性和可行性的改革政策,做到精準改革。更具不同類型工業企業在發展規模和經營效益上的不同,有目標的,有依據的穩步推進國有工業企業改革。
注釋:
i 《中國統計》共41個分類,但國有工業企業中“其他采礦業”類工業企業數據缺失,本文選擇去除這一類工業企業。
【參考文獻】
[1] 劉偉華.國有企業改革中的成本控制——杭州市國企改革實證研究[J].商業經濟,2008,03:29-30.
[2]陳君文.中小型國企產權改革模式與績效評價研究[D].中南大學,2008.
[3]代彬,劉星,郝穎.高管權力、薪酬契約與國企改革——來自國有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當代經濟科學,2011,04:90-98+127.
[4]陳林,唐楊柳.混合所有制改革與國有企業政策性負擔——基于早期國企產權改革大數據的實證研究[J].經濟學家,2014,11:13-23.
[5]徐朝陽. 作為政策工具的國有企業與國企改革:基于預算軟約束的視角[J]. 中國軟科學,2014,03:32-44.
[6]原戰船.微觀視角下的國企改革[J].經營與管理,2016,02:18-19.
[7]王剛. 基于財務評價的國有工業企業競爭力分析[D].山東大學,2010.
[8]余東華,王青. 國有工業企業自主創新效率變化及影響因素——基于1998~2007年省域面板數據的DEA分析[J].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01:94-101.
[9]徐明東,田素華. 轉型經濟改革與企業投資的資本成本敏感性——基于中國國有工業企業的微觀證據[J]. 管理世界,2013,02:125-135+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