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摘 要:教學《木蘭詩》,應當改變傳統的教師主講、學生主背的模式,應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收獲豐盈的自我體驗,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讓課堂成為愛國情懷教育的主陣地。
關鍵詞:自我體驗;《木蘭詩》;尊重
《木蘭詩》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體裁為樂府詩。它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傳奇故事。此詩產生于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經后代文人潤色的痕跡,但基本上還是保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本詩讀來朗朗上口,極富氣勢,入選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的愛國專題。如何深入挖掘教材中有關弘揚民族精神的課程資源,讓課堂成為愛國情懷教育的主陣地,是語文課堂應該大力探究的熱點問題。
教學《木蘭詩》可以嘗試著以“激趣”“探究”“拓展”“運用”的設計思路,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體驗,收獲潛移默化的愛國教育,激發進一步探究民族英雄故事的學習熱情。
在預習環節,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熟讀《木蘭詩》,借助書籍和網絡資源搜集花木蘭的故事,對“木蘭”這一人物形象產生立體化的感知,準備在課堂上用自己的語言給大家介紹。這樣的設計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課堂為他們自我交流與展示的大舞臺。由于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出來,課上的效果較好,很多同學不僅能夠講清“木蘭從軍”的故事,還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對當時的社會背景、“木蘭”及其家人的生活境況作出合理的分析與評價,從而為走進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文本的探究應緊緊抓住兩大主問題引發學生的讀與思:誦讀課文,體會刻畫“木蘭”這一人物形象的句子,分析這些句子使用的修辭手法;小組討論,探究“木蘭”成為被人們世代傳頌的英雄有哪些原因。
在解決第一個主問題的過程中,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誦讀文本,讓學生自主學習,抓住刻畫“木蘭”這一人物形象的句子,分析這些語句的修辭手法,在分析的過程中收獲自己對人物形象的評價,用心體會這一經典的巾幗英雄形象。“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這幾句,有的學生抓住“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這一對偶手法,體會出“木蘭”家當時的無助境況,也正因為這一原因,堅定了木蘭替父從軍的決心。這樣一來,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人物優良品質的感染,豈不是比教師空洞的說教更有效?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一段,學生分析出“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一句用排比的手法表現出木蘭替父從軍前繁忙的準備景象,排比手法是較易發覺的,但是該句還用了“互文”手法,單單講解“互文”的定義,對于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些困難。這里,可以借“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一句幫助學生理解“互文”,學生可以理解木蘭并非只在東市買到了駿馬,西市買到了鞍韉,而是跑遍了各個集市買齊了從軍之前的裝備,所以東市可以不只買駿馬,還可以有鞍韉有轡頭,南市也是如此。接著,為了加深學生對“互文”的理解,先引導學生關注“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一句,這句是否單指打開了東屋的門,坐在了西屋的床上,學生可以很快回答并非如此,而是返鄉歸家后到處看一看,坐一坐,開的不僅是東屋的門,也坐在了西屋的床上,到了西屋亦是如此。這種先引導字面理解,再推測合理性,最后糾正譯文的方法學生也較容易接受。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學生在富有排比氣勢的描寫中,體會出木蘭由一個柔弱的小女子在艱苦環境的磨練下漸入沙場,走向軍旅生涯的心路歷程。
有了第一個主問題的鋪墊,學生在討論第二個主問題就更容易一些了,他們按照文本的順序,從每一節中提取出木蘭的優秀品質,形成小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借助集體的智慧,得出了如下結論:木蘭是一個淳樸勤勞、孝順父母、堅強勇敢、和善美麗的好姑娘。結合著這幾個關鍵詞,學生還能夠串起故事的主要情節,完成故事的復述。
在拓展環節,我順勢引導學生思考中國歷史上還有哪些女性英雄人物,課下可以搜集相關資料,用自己的話寫成人物小故事,講給班里的同學聽。作業布置下去之后,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活動當中,他們選擇了穆桂英、馮婉貞、秋瑾等女英雄,從各類資料中提取出能為自己所用的故事,并詳實地給出了介紹。
這次教學活動,本著尊重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原則,讓學生自我體驗、自主解決問題,目的就是讓學生形成自主閱讀文本、整理知識的好習慣。在學習了這一課之后,學生對英雄人物有了立體的感知,對文本中傳遞的愛國情懷有了更加具體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