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翠云
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苑中的一朵奇葩,凝聚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深沉的生命意識,在字里行間召喚著人性的真、善、美。這也就意味著中學語文教師在詩歌教學中承擔著更為重要的任務。詩歌教學不僅要引領學生感受詩歌本身帶來的審美愉悅,而且要借此喚醒學生詩心,讓學生感受生活的詩意,領悟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真諦,進而讓自己的生活充滿詩意。接下來,我將以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的教學設計為例,談談如何引導學生與詩人進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靈對話,從而愉悅性情,豐富情感,陶冶情操,激發學生的詩心,引導學生學會詩意生活。
一、結合體驗,情境導入,引發詩趣
劉勰云:“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只有當讀者與詩人產生共鳴的時候,才能真正品味到詩歌所蘊含的詩意。因此,引發詩心就要找到詩歌中與學生學習生活相關聯的突破點,設置情境,引導學生走進詩歌。
《歸園田居(其三)》中,“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與初中生“晨起上學,天黑回家”的情形有著相似之處;“草盛豆苗稀”與一些學生努力卻收獲不豐相通;“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中體現出詩人的高尚追求與充滿詩意的選擇,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有很好的啟發性。
以調查的方式詢問學生“幾點起床?”“幾點回家?”“幾點做完作業,上床睡覺?”“你覺得辛苦嗎?”“你覺得這么辛苦值得嗎?”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參與熱情。進而在肯定學生的辛苦和表揚學生努力的基礎上自然地導入詩人的作品。“在晉朝也有一位和同學們一樣辛苦勞作的詩人……”引起學生的共鳴,為下面的環節激發學生內在的詩心做好心理鋪墊。
二、反復吟誦,激發想象,豐富詩境
葉圣陶先生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學生的情感是伴隨著清晰的表象和正確的理解不斷深化的。因此,感受講情,要依據語言文字,進行定向引導,展開想象進入課文所創設的情境,借助語言來感受形象,領悟其中的感情。
詩中“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簡單的一句話,卻寫盡了詩人勞作的艱辛和愉悅。如何讓學生感受到情境之美,感受到語句表達的精妙呢?教師可先作感情范讀,引導學生進入作者描述的情境,再讓學生在想象中擴展詩句,感悟詩句的意境。當學生無法進入文本的情景時,教師可適時引導、提示:“晨興”讓你想到什么呢?“帶月”又讓你看到什么場景?想一想詩人這個時候心里在想什么?
在引導的同時引領學生反復吟誦,激發學生積極地進行情感體驗,在朗讀中思考,在吟誦中品味。誦讀吟詠是鑒賞詩詞美的最基本的方法。古詩詞的遣詞造句凝練、含蓄、優美,節奏鮮明,富于變化,聲韻和諧,有音樂美,加上詩歌本身所具有的形之于聲的特點,較其他文學樣式更適于吟誦。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經由這樣的過程,學生既能品味語言,豐富語境,又能領悟到詩人勞作的艱辛與愉悅。
三、推敲品析,對比揣摩,品味詩意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過關鍵詩句來表達的,詩中有些詞句,往往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我們要引導學生抓住這些重點詩句進行分析、對比和細細品味,學生的心靈就會得到詩意的升華。
如:品味“草盛豆苗稀”,可以在對“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入境想象之后,引導學生思考:辛苦勞作的詩人收獲如何?再以詩意的語言渲染詩人辛苦勞作的場景,引領學生反復吟誦“草盛豆苗稀”一句,在對比中強化“辛苦勞作”與“收獲不豐”之間的反比關系。再用一“但”字,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勞作如此辛苦,收獲如此不豐,詩人卻心情愉悅,享受這勞作的過程?
四、知人論世,反復渲染,深化詩情
了解詩人氣質,熟悉詩詞創作背景,是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魅力不可或缺的一步。如果不熟悉陶淵明生活的歷史環境,不知道晉朝官場的黑暗,不了解詩人有心懷天下蒼生的濟世情懷而無法實現的苦悶,便很難理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的“窮則獨善其身”詩意選擇,也無法體味“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艱苦勞作中的愉悅。只有了解了陶淵明所處的時代及詩人“性本愛丘山”的追求,我們才能更深刻地感受詩人為了“但使愿無違”而甘愿“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田園勞作,而不愿與黑暗的官場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
因此,要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古詩詞的思想內容,真正地品味詩人的人生選擇中的詩意心靈,就必須將詩詞放歸“故土”,將背景以詩意的方式呈現,從詩歌生長的時代背景出發,結合詩人自身的氣質來品味詩歌。
五、設計練筆,讀寫遷移,培養詩心
在學生的情感受到巨大震撼時,設計練筆:同學們,當陶淵明為了不違背自己的心愿而甘愿早出晚歸辛苦勞作時,你心里有何感受?是否也有了和陶淵明一起的詩心呢?是否也和陶淵明一樣為了達成自己的愿望而努力著呢?把你心中的那首詩寫出來。
此時的練筆,可使學生情感的積聚得以爆發,沉于時常的繁瑣平淡中的浮躁的心靈得到了詩意的升華,每個學生都成為自己人生的詩人,找到內心深處的詩情,自然以詩的語言來寫出自己對生活的追求。
學生是自己生活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詩歌教學要回歸生活就是要回到學生的生活中去。在《歸園田居》的教學設計中,我抓住詩人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從生活到詩歌再回到生活,賦予生活以詩意,將詩歌帶入生活,一步步由淺到深地進行滲透,使學生得到強烈的詩歌認知和情感體驗,體現了鮮明的詩歌特點。讓詩意回歸生活,讓詩歌教學多一些滋潤學生心靈的力量,讓優秀的詩歌為學生的人生增添一抹亮色,讓學生學會詩意地生活!詩歌教學應激發學生的詩心,唯有如此。詩歌教學才能真正具有詩意。
參考文獻:
[1]周愛軍.古典詩歌教學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學周刊,2013(18).
[2]段艷雪.中國古典詩歌教學中的語感培養[D].河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