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慶芳+閆麗
摘 要:八年級的學生在進行了初中一年的數學學習之后,對于初中數學與小學數學之間的差別他們可以略有感知,即相對于小學數學而言,初中數學的知識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大有增加。七年級的數學學習主要還是鞏固小學數學的知識,而到了八年級,才是真正重、難點的學習,并且已經開始與高中數學接軌。
關鍵詞:八年級數學;不同之處;學習方法
一、七、八年級數學學習的差異
學生從小學到初中,跨越了一個學習階段的同時,學習到的知識也有很大不同。七年級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開始,而小學的學習內容在這個階段還會被重新拾起,也就是說,對于一些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可以趁這個機會再重新打基礎。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清楚,七年級只是將小學學習到的重點內容進行復習,并不是全部。因此,基礎比較差的學生還需要利用課后時間自行彌補。從八年級開始,學生接觸的就是初中數學中最重要的部分,即函數:指數函數、冪函數、三角函數等,這也是大部分學生最為頭疼的部分。但凡學過函數的人都應該有這樣的共識:公式多、變形復雜、題目難等,所以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如果這時落下內容,以后再想追趕就變得非常困難。
總體來說,七年級和八年級數學學習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內容的多少。七年級尤其是上學期數學學習的內容,大部分還是在鞏固小學最重要的知識點,內容比較單一;而八年級就開始接觸幾何、距離、函數等一些較為復雜的內容,知識點多且雜,記憶起來也需要花費更多時間。第二,內容的深淺。七年級因為要給學生一個適應的時間,因而所學內容還相對簡單;而八年級正式開始為以后的學習打基礎,學習的知識相對較深入,對于學生來說也比較難。第三,知識的銜接。七年級所學的知識是與小學銜接,而八年級則大部分是與高中接軌,為高中數學的深入學習打基礎??傊?,七、八年級數學學習有較大差異,還需要學生自己去體會和把握。
二、八年級數學學習的特點
初中數學總體來說,比小學數學難一個量級,對于學生來說,剛剛接觸函數等知識點時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并且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尤其是八、九年級上學期的學習,學生一定要跟住老師的步伐,不要落下任何重要的內容,因為落下了就不容易追回來。盡管八年級的數學相對來說比較難,但是與高中數學比起來還是非常簡單的,學過高中數學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所以,學生要認識到這一點,不必因為高中數學難就產生恐懼心理或者有壓力,而是要化這種恐懼和壓力為動力,也就是說,要將初中數學的內容學透、學精,這樣在應對高中數學時才不會感到困難,才有可能將高中數學學好。另外,經過初中三年的學習,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會有一定的提升,這樣在學習更加復雜的內容時可以更加順手。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八年級數學學習的特點,即既難、也簡單:和小學數學、七年級數學相比八年級數學較難,但和高中數學比起來又非常簡單。學生需要做的就是做好心理準備,打好基礎,認真學習,學透學精。
三、八年級數學學習的方法
學習任何學科都需要有一定的學習方法,數學同樣也不例外。在學習數學的任何階段,方法也有所區別。八年級數學的學習方法,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課前仔細預習。預習的作用不用多言,實際上重要的知識點在教材中都有說明,學生通過自己閱讀可以弄明白其中的一部分。讓學生預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提前熟悉知識點,做到心中有數,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在上課時有根據、有選擇地著重聽。第二,課上認真聽講。教師在課上講的內容都是經過長時間備課、總結大量經驗教訓所呈現出的內容,一定是到目前為止教師所能傳授的最精華的東西。也許日后,隨著教師閱歷的豐富和經驗的積累,可能會用一種更有效的方式講授,但是目前教師講的內容一定是學生最需要聽的內容,因此學生上課一定要聽老師講,而不要自己在下面鉆研,或者都推到課后去學習,這是不明智的。第三,要記住教師講過的例題。一般來說,例題都是最能反映知識點的。教師舉出的例題可以幫助學生記憶知識點,換句話說,死記硬背知識點可能記不住,但是記住例題就有可能把知識點記牢。而且,例題為學生提供了一種題型,學生要重視自己模式思維的培養,對于同樣類型的題要善于歸納總結,這樣日后再碰到這類題就可以從類似的角度切入,解題也就不會那么難了??傊?,課前要預習,課堂上要認真聽講,培養模式思維方式,這三點是必不可少的。
四、結論
最后,從小學到初中,學生需要適應很多不同的內容,學科的增加、學習內容在深度和廣度上的延伸等。對于數學而言,七年級時要繼續打好基礎,鍛煉好審題、運算的能力,八年級時的學習才可以相對輕松一些。八年級階段一定要意識到與七年級階段數學學習的區別,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還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這樣,才能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適應得更快、更容易,學習起來才有動力與信心。
參考文獻:
[1]唐瑞芬,朱成杰.數學教學理論選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張楚廷.數學教育心理學[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