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云
摘 要:在教學運用托物言志手法的文章時,往往很難從“物品”巧妙地過渡到“人志”上,針對這個問題,結合教學經驗,總結出了幾種教學這種文章的方法,即出示背景法、故事勾聯法、層層追問法。
關鍵詞:閱讀教學;托物言志;方法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這是南宋詞人陸游的《卜算子 詠梅》。這首詞表面上寫的是梅花的孤獨、凄涼、飽受摧殘卻不與百花爭春的高潔品質,實質上寫的是作者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我們把這種手法稱作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常見的一種寫作手法,作者將自己的“志”寄托在某個具體的“物”上,于是這個具體的“物”便有了某種象征意義,成為作者表達理想、志趣、感情、意愿的寄托者。作者通常在文章中會對這個“物”進行具體的描繪,從而達到表情達意的需要。蘇教版七年級到九年級教科書中就有不少運用托物言志手法的文章,如七年級下冊虞世南的《蟬》、周敦頤的《愛蓮說》、陸游的《卜算子 詠梅》,八年級下冊中郭沫若的《石榴》等。這種手法多運用于古詩文、散文中,由于比較含蓄,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亦有困難。
困難之一就在于學生難以辨別托物言志這種手法和象征、托物寓意之間的區別。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很難搞清楚這幾者之間的具體區別。困難之二就在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很難從“物品”巧妙過渡到“人志”上。就自己的教學經驗而言,每每教到這樣的文章時就犯難,總感覺在從“物品”過渡到“人志”上比較晦澀,不能水到渠成,像是老師強行灌輸給學生的知識。
對于這類型的文章教學,筆者也一直在反思總結,在教學中做了一點淺層次的探究,發現了一些適用的方法,具體如下:
1.出示背景法
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我們在教學每一篇文章時,要讓學生了解作者寫作的背景,了解作者本人的身份、地位以及創作時的處境、心情和人生經歷,這會對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是對于運用托物言志手法的文章,更是這樣。以虞世南的《蟬》為例:“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詩中通過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塑造了一個身處高處、飲食清露、不靠外力聲音仍能響亮遠播的形象,可是這和作者有什么關系呢?那么通過虞世南的背景介紹,便可知道作者的用意。虞世南曾與兄一起投奔楊廣,得到重用,虞世南勤奮好學,沉靜寡言,從不趨炎附勢,貪財好利。再后來李世民奪位,召虞世南為官,地位與房玄齡所差無幾。但他從不傲慢,踏踏實實。后來他作為功臣之一,畫像被懸掛在凌煙閣,名聲遠播。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并贊嘆:“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通過背景介紹,學生就能聯想到作者其實是詠物言志,表明自己立身高處,靠的完全是德行高潔,也只有德行高潔,才能說話響亮,聲名遠播。他之所以能夠居高致遠完全是來自人格美的力量,絕非是靠見風使舵,或者什么權勢、關節和捧場所能得到的。教者在教學時適時地出示這樣的背景介紹,學生理解起來自然就順暢多了。
2.故事勾聯法
2016年3月我校語文教師奔赴江蘇海安參加全國古詩文教學(初中學段)專題研討會,筆者有幸聆聽了劉鐵梅老師執教的一節古文課《愛蓮說》,深受啟發。《愛蓮說》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文章,想讓學生理解作者的意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劉老師在處理這一環節時很是巧妙。她讓學生從寫蓮的句子里挑出一個能概括蓮形象的字寫在黑板上,然后經過分析留下了四個:清、直、香、凈,緊接著多媒體呈現了周敦頤的四個小故事,讓學生把這個字和作者的四個故事一一對應起來。筆者聽到這里,不覺默嘆劉老師這一環節處理真是精妙,讓學生輕易地就明白作者寫蓮實則在寫自己,蓮的清潔、正直、美名遠播、高潔的品質也是作者的品質,文中說“蓮,花之君子者也”,那么我們也不難理解,周敦頤,君子也。這樣的巧妙勾聯,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說”這種文體。
3.層層追問法
這種層層追問的方法建立在文章中對作者的“志”有所表露的基礎上。以劉禹錫的《陋室銘》為例:教者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即文章從幾個方面來寫陋室的?寫出了陋室的什么特點?為何又提到諸葛廬、子云亭?通過誦讀文章,學生能夠概括出作者從自然環境的清幽、交往人物的不俗、生活情趣的高雅三方面寫陋室不陋,接著又寫到諸葛廬、子云亭暗示陋室不漏,那么教者繼續追問,作者竭力渲染陋室不陋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再次閱讀文章,應該可以從文中找到一句話:“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之所以不陋,全憑居住者品德高尚,能夠安貧樂道、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這也才是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情感。層層追問,步步遞進,切中要害,作者的寫作目的于追問中也漸漸浮出水面。
當然,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即便是同樣手法的文章,它們也有各自的不同處,在教學時,我們應具體文章具體對待,正所謂教無定法。我們真正要做的就是讓學生理解、通達、收獲。
參考文獻:
[1]周虹云.淺談托物言志的主要表達方式[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6(2).
[2]曹保順.托物言志需注意[J].同學少年,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