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生+趙平云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多媒體計算機和計算機網絡的日益普及,多媒體教學以其聲色兼備、圖文并茂、動靜交融、富有感染力等特點,集圖像、文字、聲音、動畫、視頻于一體的優勢,特別是它可以讓教師通過多媒體計算機與學生直接、間接地進行教學活動和雙向交流,無疑為中學物理課的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機遇。現在我校的微機房、多媒體教室、網絡教室等硬件設施已基本配備完整,但有些老師只有在上公開課時才使用。作為教師要盡快改變這種觀念,在課堂教學中整合運用信息技術,多渠道開發信息資源,提高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水平。
一、通過學科整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對學習初學物理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培養學生的興趣是開展信息技術與初中物理學科整合的關鍵。對于信息技術學生比較感興趣,而物理知識由于與生活、生產實際緊密結合,本身也是相當有趣的學科,再加上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正適于探究式教學,老師能提出一個令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提供一個有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置身于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與進行實驗、分析與交流評估等動態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學習。
例如:在講授分子熱運動時,制作課件要注意啟發性、生動性,先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再給出答案。如,單擊按鈕,出現“自古以來,人類就不斷探索物質組成的奧秘。”那么,學生就會思考:古人是怎樣想的呢?單擊按鈕,出現“2500年前,古希臘德謨克利特認為物質是由原子組成的,而且認為原子是不可分的”,單擊按鈕出現“原子真的不可分嗎?(思考)”“那么物質是由哪些微粒組成的呢?”單擊問號出現答案。這些按鈕加上各種聲音,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課堂變得輕松,更加形象直觀,利于學生正確理解概念。
二、通過學科整合,使學生的認識手段產生重大變化
觀察、實驗是物理學習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礎上進行比較、分類、分析和綜合,能達到正確認識事物的目的,但這種認識往往受到主觀影響,是認識上的難題。多媒體技術提供給人們全新的認識和把握事物的方式,即在觀察、實踐過程中,可以通過計算機與人對話、交流,吸取他人的經驗,這就豐富了獲取知識的方式,能夠深入把握客觀事物。
例如,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眼睛和眼鏡》的講授中,利用教學課件講解眼睛的構造、成像原理,并把它與照相機做比較。如果眼睛長期不注意用眼衛生,會造成晶狀體變凸,或睫狀體疲勞過度,使調節能力降低,這樣就容易形成近視眼。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了解近視眼和遠視眼的成像過程及近視眼和遠視眼的矯正方法,同時向學生介紹一些眼部保健的知識。本課學習采用交互性很強的教學課件進行,使課堂活潑生動,把學生求知的欲望調整到最佳狀態,因此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通過學科整合,使學生的學習方式轉向自主學習
課標要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在整合過程中,建構在信息技術下的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標。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標示著信息技術不僅僅是一種手段,更是一種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信息技術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等方面有明顯的優勢,學習者從傳統的接受式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形成一種將書本知識與網絡信息相結合、教師講授與自我探索相結合的新模式。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的整合能更多地獲取大量信息資源,并通過與計算機的交互,在教師和學生的協作交流下進行自主學習,以達到建構物理知識、提高學習能力的目的。這樣,教師的講授更多地由學生積極參與的活動所代替,學生由聽記的學習方式更多地變為觀察、實驗和積極主動地參與,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四、通過學科整合,使學生能更好地進行探究性學習
信息技術為學生在學科教學中的探究學習提供了技術工具和環境氛圍。網絡環境下可以提供一些學生在實際中無法體驗的情境,可以為學生就一些需要進行實驗而缺少實驗條件和不易顯示的實驗內容提供幫助,進行探究性學習。例如相對運動中的參照物選擇問題,通過制成的課件可以形象地研究對于同一物體的運動,選擇不同的參照物,運動情況不同。初中物理中的做功問題,可以做成課件,形象地表述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信息技術是課題研究的研發工具。網上資源為物理課題探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學生不但可以看到、聽到各種信息,而且還可以進入學習內容中處理信息和生成新的信息。
總之,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從而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能有效改進物理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信息技術與物理學科的整合對我們每位教師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愿老師們能跟上時代要求,為我國教育事業的騰飛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秦光炯.淺談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1(31).
[2]羅景超.淺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J].考試(教研版),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