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春華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感悟和理解社會的思想道德價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在設計導課時,我深知“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選用的是都靈冬奧會上張丹、張昊的比賽視頻資料。他們的身影曾經震動了都靈,冬奧會的官方網站稱他們為“超越冠軍的英雄”。我本以為通過創設這樣的情境,能夠達到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可是學生并沒有出現我所期待的熱血沸騰的場面,原因是學生看不懂花樣滑冰,甚至有的學生問張丹、張昊是誰。看來導課環節的設計還是出了一些問題。按照教材的編排,接下來需要讓學生了解“挫折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課前我要求學生搜集有關面對挫折的材料在課上展示,通過列舉強者戰勝挫折的事跡,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深刻地認識只有以正確的態度面對挫折才能取得成功。在實際教學中展示了很多事例,但學生在情感上并沒有達到我想要的結果。在教學尋找應對挫折的有效方法時,教材有關應對挫折的方法主要是從四個方面進行總結分析,這是本課重點,我利用了教材提供的資源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分析,導出結論。1.要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我國植物病毒學家彭加木,與病魔苦斗最后以身殉職的故事。設計問題:彭加木在進行科學研究中遇到了什么挫折?他為什么能夠戰勝挫折?從他身上我們得到什么啟示?2.正確認識挫折,分析原因,對癥下藥。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聯系自身實際設計問題:你有過挫折感嗎?這些挫折感因何而來?怎樣去克服它?有的同學說沒有挫折感,有的學生抓耳撓腮想了半天,還是沒有答案。3.應激發探索創新的熱情。我利用教材中一位醫生的小故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4.會自我疏導。教材提供的三個情境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連,這組材料很有說服力,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作為本課的重點,在教學上應該是本課的高潮部分,可是高潮卻落入了低谷,這一教學環節就在我平鋪直敘的引導下解決了。
反思這節課,出現了很多問題,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問題:1.在導課設計上雖然采用的是真實典型的情境,但忽視了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都靈冬奧會離現在時間比較久,學生年齡尚小,對花樣滑冰知之甚少,對選手了解甚微,不能吸引學生,不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鳴。2.情境設計目的性不強。一個好的教學情境是為一定教學目標服務的。為什么要創設這樣的情境以及創設情境后應該達到什么教學目標,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3.情境設計過分依賴教材,忽視對教材的有機整合,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及內心的觸動。通過對以上問題的分析,我重新進行了教學設計。
導課,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話題入手,這次依然是引用一位體育明星的事例,人物卻發生了變化。視頻播放網球明星李娜比賽片段:李娜創造了中國女子網球運動事業的多項第一,成為中國女子網球界的領軍人物。感人的場景深深吸引了學生,再適時地引入課題。
課前我對學生進行了搜集信息小組的劃分,并且要求小組長對本組的信息提前處理和篩選,選出本組最有代表性的事例進行展示。課上,設計活動一“說說你眼中的強者”。由于課前學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小組活動有序進行,并且針對本小組的強者事例說出自己的感受,使學生產生了情感共鳴,初步體會到挫折可以增長才干和智慧,以正確的態度面對挫折才能取得成功。同時我對李娜的人物材料進行比較全面的收集和有效的整理,利用一個典型材料解決“戰勝挫折的方法”問題,提高了課堂效率。材料如下:李娜6歲開始練習網球,一次次刷新著自己的職業紀錄,她被評為“2014年CCTV體壇風云人物年度”最佳女運動員。2008年奧運會之后,中國女網做出一個重大變革,李娜決定大膽邁出第一步,成為名正言順走上中國網球職業化道路的先行者。但在比賽落后的情況下李娜總是及時調整自己的狀態,力求盡快回復最佳狀態。在李娜的運動生涯中,失敗、受傷、手術常常與她相伴,然而當在賽場上出現她的身影的時候,我們總會看到她自信的微笑、堅毅的眼神。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這就是李娜的“style”。設計活動二“應對挫折有方法”。學生分小組進行探究,對本組的觀點進行整理,展示交流,教師對學生的觀點給予引導,共同歸納戰勝挫折的四種方法。設計活動三“來自微信朋友圈的消息”,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通過學生自己介紹戰勝挫折的經驗,達到互相學習的目的。
經過兩次不同的實踐,我感慨頗多,同樣利用情境教學,教學效果明顯不同,作為教師只有準確地把握、理解課程標準,理解教材內容,才能正確地選擇創設情境。創設的情境要有探究性,重視對教材的整合,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產生探究的欲望,在情境中去體驗、去感悟,才能真正提高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阮毅敏.創設教學情境提高教學實效[J].讀寫算(素質教育論壇),2016(5).
[2]李永香.創設有效教學情境 提高思想品德課堂實效[J].新課程學習(中旬),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