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
摘 要:課后作業,作為學生在課余時間對當天課堂知識的重新梳理、理解、掌握和運用,它的有效性與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息息相關的,教師要避免作業量過大,避免布置作業的無目的性,避免不收、不改、不評講作業。提升作業的有效性,就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作業有效性;學習效果;英語輔導
某天,在手機上看到一個視頻,上面一個輔導機構的英文輔導老師在抨擊學校老師給學生布置了太多作業,從而使學生無法按時按量完成作業,導致學習效果下降。初看,付之以一笑,覺得他也許是站在輔導機構的立場上,所以必須這么說,細想,他說的未必不對。多年的任教,我看到太多的老師布置作業的無目的性,然而卻并未覺得自己有什么不妥,反而美其名曰:我這是為了學生好,如果作業量沒有上去,那對知識點的掌握必然不夠深刻。但今天,必須陳述作業的有效性與學習效果之間的聯系是多么的緊密,我們作為一線教師,必須要理解并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才能切實做到因材施教,教必有方。
一、布置作業的量過大
作業量過大,這個是各科科任老師經常無意間就會犯下的錯誤,作為班主任,經常會在下午第四節自習課時看到黑板上滿滿地寫著一大板的作業。每個老師都會說,我這科布置的作業多嗎?不就一個小時多一點而已。是啊,單看一科一點都不多,但語數英政史物化,總共七科,如果每一科都一個小時多一點,學生至少要七個小時才能完成這些作業,真的是細思極恐!雖然不是每天都有這七個學科的作業,但是每天語數英三科的作業是跑不開的,少說也得三四個小時。我們來算一下,學生五點半下課回家,休息一會兒,吃個晚飯,大概六點半開始寫作業,三四個小時的作業時間就到十點半了,這個還只是算了語數英三科的時間,如果加上其他科目的作業,保守估計也要到十二點,洗漱一下,大概十二點半才能好好休息,第二天一早六點多就得起床,因為七點二十分就必須到校參加早讀,這中間才睡大概六個小時,孩子們能不在早上的課上打瞌睡嗎?能不影響學習效果嗎?還能學好我們期望他們學好的課程嗎?不要說學生不行,就是我們成人,如果沒有休息好,第二天工作也是昏昏沉沉的。所以,作業的量過大,并不一定學習效果就好。
二、布置作業無目的性
我們每一門課,基本上在學期初就會訂兩本練習冊,教師往往因為害怕學生沒有得到很好的練習,從而每天都把兩本練習給布置下去,但是兩本練習冊之間肯定會有重復的題目。這樣無形中就讓學生在做重復工作。這就是因為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沒有先將要讓學生做的作業審核一遍,從而導致學生在作業上花費更多的時間,重復做著一些題目。曾經有個學生就跟我說過:“老師,你那數學作業,每次兩本練習冊相同章節有很多題目都是雷同的,我們為什么要重復做呢?”我很感謝這位學生,她讓我的教學生涯有了一個質的轉變,從此之后,我都會在給學生布置作業之前,先把要布置的作業做一遍,審核一遍,哪些題目必須要做;哪些題目因為重復可以刪除;哪些題目根據學生的不同能力,可以作為選做題。并且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多做一些課外的題目。這樣就提高了作業的有效性,讓學生在有限的題目中,得到最好、最有效的練習,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對當天知識的熟練度。
學生作業量不再那么大了,但是又能夠保證知識的吸收,我班上的學生對我數學這門課漸漸有了興趣,一年過去了,我班上的數學成績是年段數一數二的。
三、作業布置完,沒有及時檢查和講評
首先,作業的檢查,這個是重中之重,因為布置了作業,又不及時收上來批改和檢查,那布置作業還有什么意義?現在的學生是很聰明的,剛步入初一的時候,就會觀察每一個任課老師,從而采取不同的態度來對待該門學科。如果教師不收作業,也不改,那時間久了,必然會讓部分不是非常主動和積極的學生放松和懈怠下來,因為這個年齡的學生沒有很好的主觀能動性,更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么。所以,作業布置了,不收、不改,這樣完全起不到布置作業應該得到的效果。
其次,如果布置了作業,也改了,但是不對這些布置過的作業進行講評,那學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錯,到底是錯在哪里了,錯了的題目,該如何正確地解答,從而不能及時對學生當天或者當周的學習狀況進行反饋。這樣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懂的問題、不懂的知識點只會越積越多,到最后將導致整個知識體系的崩盤!
教師布置作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讓學生得到一個好的學習效果。所以,教師布置作業的有效性就尤為重要,課上課下,教師的付出,同等重要,避免布置的作業量過大,避免布置作業的無目的性,避免不收、不改、不評講作業。不斷地提高作業的有效性,我相信,學生的學習效果也能夠得到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儲名方.對作業有效設計與評價思想的再認識[D].華東師范大學,2010.
[2]許曉蓮,陳佑清.有效作業的影響因素及提升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