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云
實踐智慧是對人和事作出合理判斷和決策的藝術,是一種應對事物、事件、過程、任務的能力,一種洞察、感悟、審視事物及其發展過程的能力,一種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的能力。語文學科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學科,語文教學過程是一個情感教學的過程,它需要教師帶領學生走進語文世界,體會作者的感情,需要通過教師的感情去感染影響學生。
作為一個在中學從教近二十年的語文教師,我深深感覺到實踐智慧在語文教學運用中的重要性,下面就從自身的感悟談談如何培養語文教師的實踐智慧?
一、從教學設計的不斷優化中培養教師的實踐智慧
教學設計是語文教師教學活動開展的第一個環節,是課堂教學的預設部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是預設和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體。”預設是教師走進課堂、走上講臺之前的必修課,是備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實踐智慧在這個環節主要體現為兩方面:一是預測學生在學習某一教學內容時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二是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如何適應新的教學形勢,每個語文教師應該轉變觀念,試著按自己的教學實際采取一些新的教學設計方式。我們看過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的李政濤博士的一種教學設計模式(稱為彈性化的教學設計方案)。他的教學設計方案中,在教學目標上進行了梯級式設計,分基礎目標和發展目標,注重了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注重了知識的銜接和運用。在教學過程設計上安排了設計意圖和耗時估算,課前準備更充分,這樣的設計讓教師首先把學生放在心里,從學生的角度去挖掘和拓展語文學科所包含的豐富的育人價值觀念,然后對教材進行綜合的分析解讀,對自己的課堂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把握,從而也拓展自己的思維,培養自己的實踐智慧,帶來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從高效課堂教學的感悟中攫取教師的實踐智慧
在教學活動的眾多環節中,課堂教學應該是最能體現教師實踐智慧的地方。如何讓語文課堂變得生動而有趣,似乎成了眾多語文教師關注的中心話題。新課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讓一部分教師難以把握課堂生成的“度”。智慧型的語文教師往往能敏銳地捕捉課堂教學中的情況變化,迅速作出反應,適時果斷地采取有效措施。
記得有一位教師在講授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時,他讓學生試著體會詩人筆下清新優美的自然風光,忽然有學生舉手站起來說:“詩人筆下又是雞又是狗的,雞飛狗跳,臟亂不堪,我覺得毫無美感可言。”這位學生坐下去后,有的學生開始竊笑,還有的學生點頭表示贊同。由于時代的差異和人生閱歷的不足,一些學生理解這樣的作品還是有困難的,怎么辦呢?這個時候,教師需要用自己的實踐智慧來回答學生的提問,當時那位教師是這樣說的:“是呀,我也有這樣的疑問。詩人筆下的景物再平常不過了,可他為什么會覺得如此美好呢?同學們可以揣摩一下詩人當時的心情。”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路被領到另外一個境界,之后這節課學生都顯得很活躍,紛紛表述自己的想法……原本有點沉悶的課堂頓時顯得生機勃勃,學生開始在課堂上暢所欲言了。
這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地運用自己的教學實踐智慧對學生作了順勢引導和有效點撥,既解決了問題,又完成了教學任務,無疑是一次十分成功的教學。
三、從同行合作交流和研究中共享教師的實踐智慧
教師的實踐智慧具有個體獨特性及內在緘默性,但并不是說實踐智慧的發展就只能夠靠個人對實踐的反思才能獲得,它還可以在與同行的交流合作中產生。教師在課堂教學后,積極從學科層面、操作層面及理論層面進行教學反思,整理教學案例,開展教學研究,并定期組織案例交流和反思,讓教師用案例的形式把自己近階段教學中的收獲感悟、困惑在教研組內和同組教師進行激烈的交流,自由的對話,分享彼此的經驗,反思失敗的教訓,共商改進的措施,共享更多的教學資源。
語文教師要進行案例研究,首先要學會收集和整理案例,將能使自己有所提高的案例進行主題歸類,然后對案例進行多維度的反思,建立自己的案例庫,主動與同行合作交流。教師還可以參加教師沙龍之類的活動,圍繞像“怎樣上好口語交際課”“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多媒體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這樣一些主題活動選用相應的案例進行驗證和探討,請專家予以指導和評定,再深入思考生成新的感悟,形成新的案例。通過案例的研究和分享,教師以觀點碰撞觀點,以理念升華理念,使教育智慧得到共享的同時又能促進教師實踐智慧的形成。
總之,智慧是人類教育的最高目標和永恒追求,充滿實踐智慧的教師是教育智慧的承載者和體現者。我們語文教師應該更清醒地認識到:教師的工作是一個充滿創造性的過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體會職業的內在尊嚴和歡樂,養成實踐智慧,實現教師的專業成長,應該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張桂苓.淺論語文教師的實踐智慧[J].教育教學研究,2012(2).
[2]曹明海.論語文教育智慧的生成[J].山東師大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