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忠艷
摘 要:作為國學啟蒙讀物,《弟子規》的影響源遠流長,書中詳細介紹了待人處世、修身養性的規范,目前已在學前幼齡兒童中普及,而各大初高中也紛紛落實《弟子規》教學,不斷鞏固文化基礎,宣揚傳統美德。
關鍵詞: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弟子規
在專業知識教學課堂中巧妙融合《弟子規》內容,不僅可以達到德育目標,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筆者從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方面淺析《弟子規》與地理教學的相關性。
一、自然地理
《弟子規》中“入則孝”章中這樣寫道:“冬則溫,夏則凊”。此句原是引用《二十四孝》中的孝女黃香(香九齡),為了讓父親安心睡眠,夏天睡前會幫父親用扇子扇涼床鋪,冬天寒冷時會為父親溫暖被窩,以此勸誡青少年要孝敬父母,體貼侍奉父母。從地理角度來看,則可以結合“氣候與半球”部分的知識,向學生講解。《弟子規》為我國國學佳作,因此書中的氣候季節變化定位便是中國的四季變化。進一步縱向擴展,可以聯想到我國位于北半球的位置,而北半球夏季太陽輻射在北回歸線左右,冬季在南回歸線左右,因此我國氣候整體來講夏暖冬寒(加之季風、海洋性氣候、緯度變化等又各有差異)。而這正符合書中描繪的情境。另外,教師可以趁熱打鐵,講解南半球的太陽輻射與季節變化。通過這樣簡單的一句話,鞏固了學生的經緯度定位、太陽輻射、我國氣候變化等多個知識點,可謂一舉多得。
再如,“余力學文”篇中有如下教誨:“墨磨偏,心不端”(在硯臺上磨墨,如果墨條磨偏了,就是內心不端正)。雖然文房四寶在當時家家具備,而現在只有少數書法業余愛好者有研墨臨摹的需要,這卻可以作為地理課堂最佳的教學切入點,從“墨”出發,結合地理知識,拓寬學生的思維。
首先,教師可以先從墨的制作原理出發,并介紹制墨所需的原料(通常包括各種香料、藥材,如丁香、蘇木、白檀、蘇合香、珍珠,秦皮等),結合當時我國的氣候、水文、土壤等自然條件,講解香草生長所需的自然環境。
其次,教師可以通過視頻資源向學生簡單介紹墨的鑒別方法和質量優劣,對比清明年間的墨有何異同,這看似和歷史學科有著更緊密的聯系,但是“文史不分家”,地理與歷史知識的相互交融,反而更有助于學生拓寬思維,開闊眼界,從多元角度思考問題。
二、人文地理
在介紹了氣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知識之后,每個區域都會有不同的飲食習慣、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加之建筑風格、服飾等都各具特色,才構成了如今多姿多彩的世界。《弟子規》中也有許多章節恰恰反映清代我國人民的服飾文化、宗教信仰、建筑風格。因此,地理教學中可以巧妙摘取部分章節,與學生共同分析,共同探索。
1.服飾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出門帽子要戴端正,穿衣服要把紐扣紐好;襪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貼切,鞋帶要系緊,這樣全身儀容才整齊。)
簡單的12個字,卻將清朝民間人民的服飾風格描繪得淋漓盡致。清代百姓的確會穿襪戴帽,但當時的襪子較之當代還是有較大差別的。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在課下查找資料,分別找出清代和當代,同一時代中原與西域人民的服飾風格、制作材質等不同種類,進行發表對比,總結地理原因帶來的影響,使學生對清代的服飾文化有直觀體驗。
2.建筑
“勿踐閾”(進門時不要踩到門檻。)
“緩揭簾”(進門的時候慢慢的揭開簾子。)
“寬轉彎,勿觸棱”(走路轉彎時與棱角要遠一點,保持較寬的距離,才不會碰到棱角傷了身體。)
一提到各國的建筑風格,大家都會聯想到哥特式建筑等宏觀的建筑特色,但是室內擺設也是建筑的一部分,《弟子規》中的多處文字都體現了室內設計的理念和設計風格。
當時平民百姓一般居住在平房,門檻兒分固定和可移動兩種,固定門檻兒居多,而一些大戶人家為了車馬出入方便,也有隨時可移動的門檻兒。教師可以通過“門檻”切入,講解門檻的作用(牢靠門閂,防止蟲類、小動物進入,雨天防水灌入等),再一次巧妙引入當時的氣候、動植物種類等豐富的地理知識。再加上“桌子棱角”“門簾”等室內設計的小細節,都會使學生對當時室內布置有一個總體把握。
3.宗教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父母去世之后,守孝期間〈古禮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懷父母教養的恩德。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須調整改變,不能貪圖享受,應該戒絕酒肉。)
清代康熙年間佛教興盛。這與《弟子規》有何相關?仔細品讀就會發現,在當時對待父母喪事時,想表達虔誠恭敬的態度,要戒絕酒肉,而這恰恰與佛教教義吻合。“酒”會招致禍根,而“肉”會造殺業,為了清凈的內心,在此期間戒肉戒酒的行為可以與佛教修行進行聯想。教師并不一定要將兩者生硬結合,只需要蜻蜓點水,借助書中簡單的”點”,進行橫向縱向延伸,將地理知識有機結合,同時對比同時代西方的宗教文化,進一步闡釋人文地理的相關知識。從宗教著手,介紹飲食習慣、風土人情等一系列知識鏈接,有利于學生構建地理知識網,從時代、地區等多個方面系統地吸收知識。
相信通過研讀《弟子規》,地理教學工作者定會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從多角度介紹地理,從多角度解讀國學經典,在宣揚傳統道德規范和禮儀美德的同時,做好本職教學工作,將德育、智育完美融合,真正做到“兩手抓”,為目前教學的創新模式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李冬梅.淺析如何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果[J].新課程學習:上旬,2013.
[2]若凡.千字文弟子規[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3.